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正文

5300至4300年间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在当时的社会状况可能是怎样的

考古学家的推测说明当时良渚聚落怎样的社会环境

它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古国,比历史上的夏朝还早,距今约有5000年的历史。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这个时代,中国大地上发现的古城约有60多座,小的只有10多平方米,大的为280万平方米,面积达29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是最大的。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余杭良渚这里,还有嘉兴南、上海东、苏州、常州、南京一带;再往外,还有扩张区,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苏北部,接近山东,曾经良渚人为了占领这里,还打了一仗;再往外,还有影响区,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带。 可以看出,当时“良渚”势力占据了半个中国,如果没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

长江沿岸最大的良渚文化遗址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至4000,是一个以陶器为主也有较少玉器的新时期中晚期文化,良渚文化因为最开始被发现在良渚,于是被命名为良渚文化。该文化遗址是长江流域出现的最大的文化遗址,跨越浙江、江苏、上海三省,出土了大批的玉器,包括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等,还有各种出土陶器也十分精美。

在1975年前后,因为当地居民挖土造砖行业的兴起,挖取了大量高城墩的土,期间有大量的文物流传民间,只有少量文物被博物馆收藏。但后来又因为农民大肆挖掘土墩,自己建造房子,高城墩遗迹的面积一再减少,此期间博物馆的文物抢救活动也向民众征集了大量文物回博物馆,后来经考古专家探测,高城墩遗址是良渚文化中一座规划严谨,规模巨大的高台墓地群。

良渚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大量早期原始文字,他们大多数以陶器为载体,当然也有少数是刻印在玉器上面,专家分析考察得到,这些文字已经是原始文字发展的较高阶段,已经初具形体,虽然不足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但是也具备了一定的雏形了,可见良渚文化遗址被发现的重要性。

高城墩遗址作为长江沿岸最大的良渚文化遗址,不仅使人们发掘了大量的精美文物,也间接证明了良渚文化,不仅仅只有一个建筑中心的特点,高城墩也成为中国现代发现的最重要文化遗址之一。

归纳出良诸遗址在中国文化历史的表现

良渚文化为长江下游地区的远古文明,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约5300-4300年。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型。此外,良渚陶器也相当细致。 良渚文化遗址中心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西北部瓶窑镇,核心部位于古城“反山、莫角山、汇观山,11条水坝”均在瓶窑境内。1936年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为良渚文化。遗址总面积约34

良渚文化遗址的历史意义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300─4000年 ,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 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八十年代以来,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台 土冢与祭坛遗址相复合。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发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项课题,它关系到国家的起源。良渚城 柱形玉器 新石器时代良渚墙的发现让人更加确信中华文明至少诞生于距今5300年至4300年之前。良渚文化一向被誉为“文明的曙光

“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为何这么说?

良渚文明的发现震惊了全世界,但很少有人知道,为了挖出这颗尘封了80多年的珍珠,良渚指的是5300至4300年前,在中国南方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曾经存在的文明。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遗址是良渚文明的中心。 它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36年。 当时,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的史新庚,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件黑陶器。 他觉得在他的家乡良渚也发现过类似的黑陶器。 于是他很快回到良渚,进行文物考察。 在他的监督下,良渚出土了数百件黑陶、石器、玉器等文物。 这个“小”发现,正式揭开了良渚遗址的一角。 然而,随着第二年抗战的爆发,良渚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不得不中断。

更糟糕的是,抗战期间,石欣随西湖博物馆南迁。他缺乏医生和药物,最终病倒,死于27岁。 文明的火炬传给了考古机构梁思勇、董佐斌,梁思勇和董佐斌应史新耕的邀请,前往发掘现场考察良渚遗址,高度肯定了这一发现的价值。 一九三九年,梁思永先生视察良渚遗址,经比较研究,认为良渚遗址出土的陶器主要是类似龙山文化的黑陶,并提出良渚遗址属于杭州湾龙山文化。

这个结论统治了考古界近20年,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直到1957年,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夏鼐才提出: “浙江黑陶易干易褪,山东没有标准的龙山文化蛋壳陶器。 刀具形状除了圆脚外,还有大量的圆底。 在山东龙山文化,很少有平底器皿。 陶桂发现很少,也不是一个标准的龙山文化。” 刚刚完全颠覆了之前的论点。 两年后,他正式提出“良渚文化”这一新名称,表明良渚是一个有着自身演变发展顺序的考古学文化,完全区别于龙山文化,提出这一概念后,专家们开始考察其起源,并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马家浜文化”和“宋泽文化”的名称。

最后,考古学家通过吴县(现苏州吴中区)草月山的积累,确定了三大文化的发展顺序: 马家浜文化——嵩泽文化——良渚文化。 然而,虽然有一些文物在良渚文化出土,但“十大考古发现”中并没有什么重大成就,这一时期的研究只停留在对其文化内涵的认识上。 最终,在1986年,形势被打破,良渚文化有了自己的“代表”。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