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正文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含义

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内涵有哪些方面

1、信息化农业是信息流调控下的农业; 2、信息化农业是信息社会中的农业; 3、信息化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高级阶段。 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 扩展资料 评价农业信息化指标应包括: (1)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通讯网络、计算机网络、宽带、分布情况、电话用户等; (2)农业信息技术装备。包括计算机的拥有量、网站数萎故其它通讯设备能否保证信息传播畅通; (3)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农业数据库的种类和数量、农业信息资

信息传播对当代农村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农业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没有合适的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实用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促进两方面的交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 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更容易获得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采用率高,农民收入增加也比较快,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特别是在相对落后地区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的宣传力度,能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也可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地区差异。 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更好地提高我国

什么是农业信息化

“互联网+”现代农业

“互联网+”现代农业,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农业改造升级;鼓励大型电商平台企业开展农村电商服务,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大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力度;

加快建立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这些战略决策和重要部署为农业信息化加快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环境。

扩展资料:

农业信息化的功能和作用可以概括为“一机三器”。

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动机”。

发展农业信息化,可以充分发挥物联网节本增效的作用,充分发挥电子商务降低流通成本的作用,充分发挥大数据指导生产、引导市场的作用,充分发挥信息服务拓展消费空间的作用,为带动农业市场化、倒逼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规模化、提升农业品牌化增添新元素、提供新动力,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的目标

二是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器”。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有效应对农业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部分品种阶段性过剩与优质安全农产品紧缺并存、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与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的战略举措。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屈冬玉:中国特色农业信息化的思考

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评价农业信息化指标应包括:(1)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通讯网络、计算
机网络、宽带、分布情况、电话用户等;(2)农业f膏息技术装备。包括计算机的拥有量、网站数萎故其它通讯设备能否保证信息传播畅通;(3)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农业数据库的种类和数量、农业信息资源获取量和网络、农业信息资源的再开发和利用;(4)农业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包括各种农业信息技术的用户数,按主要农业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的
应用,如农业专家系统的种类和实际应用的普及率;(5)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包括农业信息技术的采用在农业生产总值中所起的增值作用,即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
国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国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第一,数据库与网络。农业信息量大、面广而分散,目前国际上最普遍、最实用的方法是将各种农业信息加工成数据库并建立农业数据库系统。
第二,精确农业。精确农业发源于美国,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是21世纪农业的发展方向。主要由10个系统组成。包括全球定位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其中,遥感技术已被欧洲、美国、日本、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广泛应用于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生态环境评价、作物产量预报和农林牧灾害监测等各个方面。农作技术已精确定位到lOm2为单位的小块土地上,大大降低了作物生产成本。及至1999年,美国使用精确农业技术约达90%,英国、德国、法国、荷兰、西班牙、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正在迅速发展精确农业,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在酝酿实施这一项目。近年来,以航空为主的遥感技术开始应用于农田信息采集,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迅猛。
第三,专家系统。国外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最早是美国IL Linois大学的植物病理学家和计算机学家共同开发的大豆病害诊断专家系统PLANT/ds。20世纪80年代中叶有了迅速的发展,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相继在作物栽培、畜禽饲养、农业经济效益分析、农产品市场销售管理等方面研制出不少的农业专家系统。据统计,1995年美国正在使用或准备使用的农业专家系统有1 000多个,日本有400多个。从开发总量看,美国占绝大部分,几乎占80%,其它国家(包括中国)只占20%。专家系统今后的研究重点:建立模型以描述农业生产中非结构化、非系统化的知识,最终建立以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为对象的生产全程管理系统和实用技术系统,促进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和
先进技术的推广利用。
第四.虚拟农业。虚拟农业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问世的一种农业信息技术的高新产品,是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它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建立数学模型定量而系统地描述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等生理生态过程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虚拟作物、畜禽,从遗传学角度定向培育农作物,改变传统的育种和科研方式。目前’眭£界上仅有少数几个研究机构在开展这
方面的研究,研究内容为虚拟主要农作物、畜禽的育种和管理。
国内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79年从国外引进遥感技术并应用于农业,首开信息化农业的先河。1981年中国建立第一个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机构,即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中心.开始以科学计算、数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为主的农业科研与应用研究。1987年农业部成立信息中心,开始重视和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试点和应用。1994年以来,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相继开通运行,标志着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始迈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信息技术农业应用研究与推广取得了一些成
果.建起了一批农业综合数据库和各类应用系统。其中以粮、棉、油为主的信息技术成果约占1/3。如利
用计算机技术,对农作物的选种、灌溉和施肥等不同管理环节进行优化处理后,向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指
导农民科学种田;对农作物病虫害、产量丰欠等进行预测预报,帮助农药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辅助农民科
学调整生产结构;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经济系统、土壤一作物一大气系统等进行仿真。辅助农业管理者编
制农业规划和生产计划;根据各种动物营养需求,生产最佳的饲料配方,帮助生产厂家和养殖户获得最
大经济效益。近年来,部分科研院所开始探索计算机视觉及图像处理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些已取
得显著的效果。农业部利用网络协议信息发布与查询等技术,建成的专业面涵盖较宽.信息存储、处理
及发布能力较强.信息资源丰富和更新量较大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联网用户已发展到了3 000多家。
据中国农科院科技文献中心检索.到2001年3月中国大陆农业网站数量近2 200家,超过了法国、加拿
大等发达国家,如果加上台湾和香港的农业网站,中国农业网站数量可排在世界前10名以内。国家科技
4 3攻关计划开展了“农业决策支持信息系统研究”、“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的研究”。已经开始为国家宏观决
策和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发挥作用。国家“863”计划开展了“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在全国
建立了20个示范区,取得了显著成效。另外,开展了“网络农业”、“精确农业”、“虚拟农业”等的探索研
究。近年来,在农业研究信息系统、科技基础数据库、小麦~玉米连作智能决策系统、农业词表和机器翻
译系统、多媒体光盘应用系统、农场管理系统、畜牧营养数据库、土肥信息管理系统、草地信息系统等方
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和科技成果。
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在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2)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
的信息需求。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两者是相互依赖的。农业的产业化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
大,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必然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及提高效率的强烈愿望,在规模小时,以满足自
己需要时就不可能或不必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因为采用信息技术需要一定的投入,如购买信息
技术设备,支付获取信息费用,这对于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益不高的农业生产来说,权衡之下,显然不可
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3)网络成本较高,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农民
买不起计算机,也就难以获取农业信息。现在平均每台计算机的价格约为5 000元至6 000元;二是农村
电话费若按0.3元/分钟计算,加上上网费用4元/小时,合计每小时上网费超过10元.农民难以支付
如此高的费用。(4)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表现在基层缺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
件设备。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无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基层缺少能够主动、科学地进行信息管理的人
员;信息来源可靠性差.致使不少假信息和过期信息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更为重要是缺乏大型实用数
据库。数据库建设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实用性差。(5)信息技术实用性差,没能给农民带来较好的经济
效益。作为农业生产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种植、生产,也就要求信息技术的
适应性要因地制宜。目前从事农业应用软件开发的人员比例较少,且开发的技术品种不多,适应性差,
加上目前农业应用软件出现供求之间的矛盾,更加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普及。(6)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
没有完成.电子商务给农产品销售带来的作用尚未较好发挥。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政府的宏观指导与
必要引导,信息服务尚未完全形成.另一方面,发展电子商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所需配套条件和市场
机制尚未形成。农产品的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研究阶段,难以发挥其重大的作用。(7)农业信息网络人
才缺乏。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
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
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而由于对农业信息网络人才不够重视,投入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
善,目前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相当缺乏,使得农业信息专业库的建设、更新速度缓慢。

如何理解农业传播的多样性特征

农业传播具有多样性。其多样性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其表现形式、传 播渠道、传播者、所要传播的内容、传播的受众需求多样化。传播者是传播行为 的发起者,是以发出信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而农业传播者是传递涉 农信息的人。 农业传播者的群体构成是多样性的, 它可以由政府农业工作人员、 农业教育工作者、农业信息服务者、农业媒介工作者或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构成。 农业传播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是信息传播链条的方向和目的。受众就 是接受信息的公众, 而涉农信息的接受者就是农业传播受众。 它的群体构成也是 多样性的, 可以由农业生产者、 农业管理人员、 农业经营人员或其他涉农信息接 受者构成 。 受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