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正文

二保焊焊接19mm的板,焊丝直径2.5,要给多少的电流

二保焊2.5薄板电压电流

电流140-250,不同板厚不通电流,板厚越大电流可越大,气流量15-20L/min. 1.0的焊丝在电流太大的情况下容易射流过度,但调到250A,电压稍微低点还是能够焊接的.一般点焊机都有自动匹配电压功能,你要是初学就用一元化去匹配电压吧.

二保焊电流电压参照表

如果是多功能的就把功能调到二保上(有的是写远控近控,应远控)下面说电流,给你几个电流电压配比,300A34V,250A30V,200A25V,150A22V,100A20V.电压可能根据焊机不同有2V的变动,焊丝伸出导电嘴保持在10到15毫米。送丝速度就是电流。气体流量在15至25L,根据电流大小。下面说焊机面板上的功能,不一定有,没有就算了。1焊丝直径选择要和使用的一致,2实心药心要一致3检气焊接,调到焊接4收弧,你是初学没人教的话就调到无,其实小电流也用不到,有的焊机写的是长焊短焊,或是2T4T,意思是一样的。至于你说的手弧电流电感,可能是手弧焊时才用的,也可能是有收弧功能时调收弧电流的,

二保焊多厚板子调多大电流?

二保焊多厚板子电流量:

分由下往上运弧和由上往下运弧。

由下往上运弧,一定要小电流,电流100~120A,电压18~20V。

由上往下运弧,电流可以大一些,电流180~200A,电压22~24V。

详细讲解

1、焊接电流确定以后,焊接电压应该通过弧压公式计算确定 U=14+0.05I(U焊接电压;I焊接电流),最终焊接电压要通过实际焊接最后确定。

2、因为焊接回路有电压降,工艺要求不同也可能影响焊接电压。

3、在焊接电流一定的情况下,焊接电压越高焊缝就摊得越开(平坦),熔深就越小,反之焊缝堆高就会增大,熔深也会加大。

扩展资料:

一、根据板子厚度算二保焊使用电流:

1、电压=电流×0.05+14±2,这个是经验公式,完全可信,只是有时现场的焊机不一定显示准确,这时根据电弧是否稳定的燃烧判断电流电压是否恰当。

2、电流电压和焊接位置有很大关系,平焊电流一般200多,横焊160~180,立焊120~140。

3、平焊12mm的板子,电流240~260A,电压26~29V。

二、焊厚板子焊接准备:

1、焊接前接头清洁要求在坡口两侧30mm范围内影响焊缝质量的毛刺、油污、水锈脏物、氧化皮必须清洁干净。

2、当施工环境温度低于零度或钢材的碳当量大于0.41%,及结构刚性过大,物件较厚时应采用焊前预热措施,预热温度为80℃~100℃,预热范围为板厚的5倍,但不小于100mm。

3、工件厚度大于6mm时,为确保焊透强度,在板材的对接边缘应采用开切V形或X形坡口,坡口角度为60°钝边p为0~1mm,装配间隙b为0~1mm;当板厚差≥4mm时,应对较厚板材的对接边缘进行削斜处理。

4、焊前应对CO2焊机送丝顺畅情况和气体流量作认真检查。

5、若使用瓶装气体应作排水提纯处理,且应检查气体压力,若低于9.8×10.5PQ(10kgf/mm2)应停止使用。

6、根据不同的焊接工件和焊接位置调节好规范,通常的焊接规范可以用以下公式: V=0.04I+16 (允许误差±1.5V)。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保焊

二保焊焊立焊缝的时候电流、电压调多少合适?我都是焊厚板,10个以上的吧

焊条电弧焊的引弧 接头 运条 收弧1 引弧方法:直击法-焊条引弧端与焊件轻磕,提起引滑保持2-4mm弧长。容易产生气孔。不易掌握。不适合初学者练习。一般应用于酸性焊条。焊件技术熟练者、焊缝较窄时使用碱性焊条时可以采用。划擦法—像划火柴一样,轻轻与焊件接触,动作范围很小,点燃电弧以后保持弧长2-4mm.容易划伤母材,不适合在低合金高强度钢等淬火倾向大的金属使用。因为容易操作,使用适合初学者使用,一般应用与碱性焊条焊接。2 引弧位置:一般在始焊端15—20mm处引弧,从端部正常焊接,这样是根据气体电离的热电离的远离设计的,因为温度越高,越容易热电离,电弧容易产生nsuy称之为:预热法引弧。打底层引

请问二保焊电流电压呢?

焊接在"焊接电流"一定时"送丝速度"越快则焊接深度越小,"焊接电压"越大则焊接深度也越小;在电流一定情况下,电压和送丝速度应反向调节。若焊丝是ф1.2;则电压为18V,送丝速度为60CM/MIN,一般调机只动电压。 电压和电流匹配不合适的直观表现:焊丝短路现象严重就是电压过低(就是焊丝插进熔池后融化),焊丝刚伸出导电嘴就融化表明电压过高,几乎是淌下去的。电流大电压小会顶丝。电压大电流小会有很多飞溅。 声音上调好了烧着是呲呲响,一般调机只动电压,电压小了啪啪的响,飞溅大,电压大了呜呜响。电流大了熔深也增加了但是宽度也一定会增加的。 确定焊接工艺参数的程序是根据板厚,接头形式,焊接操作位置等等来确
展开全文阅读

上一篇
土壤蛋白酶测定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