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正文

如何在管理实践中践行杨三角理论?

杨三角的三个要素

杨三角的三个要素是员工能力、员工思维模式和员工治理方式。

 1. 员工能力,即公司全体员工(包括中高层管理团队)必须具备能够实施企业战略、打造所需组织能力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也就是说,公司员工能不能做出与组织能力(如创新、低成本、服务等)匹配的决策和行为。  

2.员工思维模式是员工会做不等于愿意做,因此打造组织能力的第二个支柱是打造员工的思维模式,让大家每天在工作中所关心、追求和重视的事情与公司所需的组织能力匹配。

3.员工治理方式是员工具备了所需的能力和思维模式之后,公司还必须提供有效的管理支持和资源,才能容许这些人才充分施展所长,执行公司战略。

团队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对这种情况领导应该如何管理?

团队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对这种情况领导应该如何管理?在职场中,领导经常会头痛一个问题,那就是团队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是提一下才会动一下, 牵着不走,非要动用手段才肯认真。然而,即便如此,也只是短暂的认真,三分钟热度。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又要领导再次敲打。绝大多数公司几乎都面临类似的情况,领导者们一个个都纷纷束手无策,只能是先应付着,走一步看一步。等到找到了更好的办法,才有可能舍弃掉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措施。

其实,只要找到了根本的原因,想要根治还是比较简单的。那么,团队缺乏工作积极性到底该怎么办呢?解决这3个问题,员工自然会化身“行动派”。解决愿不愿意干的问题在抱怨员工的工作积极主动性差之前,作为领导应该先想一想关键性的问题。比如:这些员工该怎么样被你激励,他才会去干呢?他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他才能去干这个活儿呢?著名的杨三角关系,其中就有你要的答案。

如果员工不愿意干,那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把具体原因搞清楚,才能想出应对的办法,解决的措施。若是一直听之任之,不管不顾,永远都不可能改变整个团队的风气。态度端正,珍惜这份工作机会,想要努力做好的员工可以留;而那些态度不端正,做事懒懒散散的人,该走的时候就让他们走,免得影响其他人。团队的成员之间会互相影响,只要有一个或者几个负能量满满的员工,很可能会传染给整个公司,大家一起拖延、在岗位上磨洋工。

员工养成了坏习惯,做事效率低,产能必然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公司肯定倒闭。员工积极性不高,原因有很多,比如不知道该从何着手,怎么去干。所以说,领导分配工作一定要根据员工的情况而定,量力而为。摸清楚每一个员工的基本情况,甚至是他们的工作能力,从而安排适量的任务。一方面,可以让员工认为领导很人性化,赢得人心;另一方面,则是变相提高了工作效率。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员工,领导给你安排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工作量,你还会有心思去努力干吗?绝大多数人肯定是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反正干不完,索性浑水摸鱼,偷偷懒。

怎样定义员工管理和人才管理?主要区别是什么?

力资源管理在国内已经普及,但人才管理还没有被企业熟知,本文对人才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什么是人才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又有什么区别呢?看到这个题目,也许您的第一反应就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 公司业务飞速发展,却总是感觉没有合适的人才来匹配公司的发展;
  • 制度很健全,很多工作却总是似是而非,员工总是达不到理想中的状态;
  • 做了很多培训,经费化了不少,到底效果如何,却谁也说不清;
  • 关键骨干被竞争对手挖角,却没有人能够接替工作……

看起来很熟悉吗?没错,很多企业虽然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立了人力资源部,但仍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并不是因为HR们工作不称职,也不是因为人力资源制度不健全,归根结底,是因为企业需要开展人才管理。

人才管理的概念出现于90年代,是伴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在大工业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更多强调的是组织明确、职责清晰,基本的管理思想是把每一个岗位的工作职责、要求都明确出来,对员工的需求是要符合岗位的标准,本质上是机械的、以工作为核心的管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发现机械性的工作越来越少,几乎所有工作都依赖于人的才能的发挥,企业的存亡与成败与每位员工的才能息息相关。于是,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出现了人才管理的概念和思想。

人才管理所关注的核心是“人才”,或者说是人的才能。人才管理是以人才的发现、获得、保留、开发、使用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系。其核心内容与人力资源管理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不一样的地方。在具体的实践中,主要包括吸引与招聘、测评与评估、绩效管理、培养和开发、继任与保留、领导力培养、胜任力管理、技术等级管理、中长期激励、人力资源规划与配置等内容。

同时,人才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并非迥然割裂,而是公司建立了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后,必然进入的一个新的阶段,是人力资源管理按其自身逻辑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是隔裂的,其关注点不是“人”,而功能的实现。而人才管理的出发点是“人”与“人才”。在人才管理中,管理功能不再是分裂的,而是紧密相连接的,围绕着人才紧密耦合。因此,人才管理的目标是连续的、充足的、适当的人才供应,使企业内员工的能力与企业的战略紧密适配,支撑公司当前和未来的发展。

杨国安教授著名的“杨三角”理论,认为组织核心能力是决定企业当前盈利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的根本,而组织能力取决于三个方面:员工的意愿,即愿不愿意;员工的能力,即能不能够;企业的机制,即允不允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解决的基本上是企业提供的机制问题,即给员工提供一个公平、合理、透明、有激励性的平台。人才管理体系解决的则主要是员工的能力问题,即如何评价员工的能力、如何培养员工的能力、要培养什么样的能力、现有的核心能力如何保持在企业中的持续存在等等。我们可以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建设好了高速公路,而人才管理则是保证高速公路上有足够的车辆在顺畅运行。只有高速公路,没有车辆,则建设高速公路的意义也不复存在。而没有高速公路,则会让路上行驶的车辆明显变慢、变少。

有一句流行语说,“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是人才!” 一份报告指出,60%以上的企业不满其公司人才的发展状况,认为现有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的业务需要。所以,从今天起,开始您企业的人才管理体系建设吧,赢得了人才之战,就赢得了未来!

《组织革新构建市场化生态组织的路线图》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组织革新》(杨国安(Arthur Yeung)、(美)戴维·尤里奇(Dave Ulrich))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yidjHP4-wMtn4VgxX8dUw

提取码: 8xuu

书名:组织革新

作者:杨国安(Arthur Yeung)、(美)戴维·尤里奇(Dave Ulrich)

译者:袁品涵

豆瓣评分:5.9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10

页数:360

内容简介:

市场变化莫测,而你的公司不够快,怎么办?

传统的层级组织已经跟不上时代,各种新型组织形式正在出现,比如阿米巴、倒三角、合弄制、网络型、平台型、无边界等,但领导者真正需要知道的是,什么才是有效的。如何让一个组织既能及时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又能创造更多价值?面对持续性的竞争和挑战,企业该如何革新自己的组织?

那些有远见、发展迅猛的领先企业,诸如美国的亚马逊、脸书和谷歌,中国的阿里巴巴、滴滴、华为和腾讯,欧洲的Supercell,为了适应当下的竞争新形势,正进行自我革新——挣脱过往束缚,迅速回应市场机遇;优化组织模式,构建战略灵活性和生态组织力;赋予各层级领导者做出与赢得市场息息相关的责权和能力。

作者简介:

杨国安(Arthur Yeung),现任腾讯集团高级管理顾问和青腾大学教务长,助力腾讯内部和生态伙伴的组织创新与领导力发展;“杨三角理论”原创者,杨三角学习联盟创始人兼会长;曾任宏碁集团全球首席人力资源官,阿里巴巴、TCL-汤姆逊、台积电等公司管理顾问;曾执教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十年,担任飞利浦人力资源教席教授,获得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终身教学荣誉“中欧名师奖”;曾参与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欧洲管理学院等国际高校的教学,被美国《商业地平线》杂志评为“全球高层主管培训大师”。专注和擅长研究移动互联时代管理创新、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任《人力资源管理期刊》等五个国际刊物编辑委员,著有《变革的基因》《变革的基因(实践篇)》《组织能力的杨三角》《组织能力的突破》等杨三角丛书。同时出任多家知名企业董事和肯耐珂萨研究院荣誉院长。

戴维·尤里奇(Dave Ulrich),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伦西斯·利克特教席教授,全球人力资源管理大师,RBL合伙人,RBL是一家帮助企业和领导者创造价值的咨询公司。著有30多部管理书籍,发表各类专业文章超过200篇,引领和传播当前关于目标导向的领导力、构建致胜组织能力和创造价值的人力资源等诸多创新理念。2012年荣获权威人力资源杂志《人力资源》颁发的 “终身成就奖”,被誉为“现代人力资源之父”。他为《财富》世界200强中一半以上的企业提供过指导;荣获在组织管理、领导力和人力资源等多个领域的终身成就奖,被誉为“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

管理者最需要的素质?

一、*素质 管理者是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者、贯彻者和实施者。要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管理者必须学习和掌握政策理论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提高自身的*觉悟。在管理实践中,讲学习、讲*、讲正气。要努力学习“三个代表”,增强自身的*素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提高工作责任心,勤勤恳恳,无私奉献。 要有坚定的*立场和*信念,自觉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自觉维护企业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坚持党对企业的*领导;具有强烈的群众观点,自觉维护和尊重职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切实关心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积极帮助解决职工群众在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二、思想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