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对我们教学和生活的启示是什么?
- 教育综合
- 2023-11-18 07:57:18
幼儿心理学当中依恋形成原因的启示是什么?
个人觉得幼儿心理学中的依恋主要是在寻找一种安全感。因为它在心智未成熟,无法在社会上或者自助。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说这个时候过去需要。有一种依靠或者一种。保证他安全的东西。为什么依恋对于儿童的发展是重要?
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跟家长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事情需要经过当事人同意之后才能做?……都需要家长提前告知,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训练。可是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根本不能以身作则:不让孩子看电视玩电脑,自己却整天抱着手机玩游戏;一边搓着麻将一边督促孩子学习看书;指责孩子不该说脏话,自己遇事却脏话不离口……这样的“身教不一”不仅不能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抗议。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进行教育,他就会说:“爸爸/妈妈不也是这样子的吗?” 所以教育孩子必须要以身作则,家长先做好表率, 教育孩子,其实是重塑自己。 教育的第一步应该是要充满爱。只有早起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儿童的早期依恋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或积极的,或消极的.从正面看,早期依恋有 助于儿童对周遭形成最初信赖,在心理上得到安全的满足;儿童的早期依恋有助于培养儿童与照顾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形成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从负面看,早期依恋容易使儿童对照顾者产生过分的依恋,当这份依恋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容易使儿童从依恋转化为依赖,从而限制儿童的发展;依恋照顾者的儿童,也容易对外界产生排斥,只愿意与家中的人接触、玩耍.长期如此,就可能会导致儿童变得内向、怕生,甚至不愿与外人接触. (一)安全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探索. 研究表明,早期依恋安全型的孩子在2岁时产生更多复杂的探索行为,儿童对事物产生积但凡情感被忽视或挫折就极端倾向的在心理学上怎么解释
从几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1、从动力心理学观点来看,小孩子被忽视或挫折就会大哭大闹,然后就有人来哄。长大后人本应进步不再这样,但是有的人遇到挫折就“退行”——处事模式回到儿时状态;然后状况恶化就会“固着“——一直处于儿时状态不愿长大。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大人的这种不正常现象。但是换个角度来讲,这样做对当事人来说是最安全的方式。这就是我根据动力心理学给出的解释。 2、依恋理论的启示。Bowlby认为:”依恋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虽然它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存在,但在儿童早期最明显。儿童只有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围环境。假如婴儿不寻求并维持与照顾者的亲近,这无助的人类婴儿就会死亡。“Ains矛盾型依恋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征?
矛盾型依恋(resistant attachment)一译“反抗型依恋”,亦称“C型依恋”。是指婴儿依恋的一种。约10%的婴儿属于此类。属不安全依恋。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思1978年根据陌生情境测验提出。
这类婴儿对母亲将要离开时显得很警惕,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与母亲在一起时又无法把母亲作为安全探究的基地。
当母亲回来时,他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时,会生气地拒绝、推开。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不太容易,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
这类婴儿的母亲好像对婴儿感兴趣,愿接触婴儿甚至密切的身体接触如搂、抱、吻婴儿;对婴儿的信号、需求常错误理解,或捉摸不定,作不出及时、恰当的反应;对待婴儿的行为、态度多变,不稳定,有时充满热情,有时则怒气冲冲,或冷漠,对婴儿的态度与方式依赖自己的心境、情绪的好坏。
扩展资料
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相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鲍尔比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靠近不见了的父母。
在当时,精神分析著述者们认为婴儿的这些表达是婴儿仍不成熟的防御机制的表现,它们被调动起来,以抑制情感痛苦。但鲍尔比指出,在许多哺乳动物中这种表达是很常见的,他认为这些行为可能具有生物进化意义上的功能。
鲍尔比依据行为理论做出假定:这些依恋行为,如哭喊和搜寻,是与原有依恋对象(即提供支持、保护和照顾的人)相分离后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应,是因为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幼儿都不能自己获取食物和保护自己,他们都依赖于“年长而聪明”的成年个体提供照顾和保护。
鲍尔比认为,在进化的历程中,能够与一个依恋对象维持亲近关系(通过看起来可爱或借助依恋行为来维持)的婴儿更有可能生存到生殖年龄。在鲍尔比看来,自然选择渐渐地“设计”出一套他称之为“依恋行为系统”的动机控制系统,用以调整与所依恋对象的亲近关系。
依恋行为系统是依恋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因为它从总体上使这两者联系起来:人类发展的行为模式、情感调节和人格的现代理论。在鲍尔比看来,依恋系统在实质上是要“询问”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所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他接受我吗?他关注我吗?
如果孩子察觉这个问题的答案为“是”,则孩子会感到被爱、安全、自信,并会从事探索周围环境、与他人玩耍以及交际的行为。但是,如果孩子察觉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为“否”,则孩子会体验到焦虑,并且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从用眼睛搜寻到主动跟随和呼喊。
这些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孩子重新建立与所依恋对象的足够的身体或心理亲近水平,或者直到孩子“精疲力竭”,后者会出现在长时间的分离或失踪的情境中。鲍尔比相信,在这种无助的情境中孩子会体验到失望和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