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对山西农业起到了那些作用
- 教育综合
- 2022-07-26 12:58:58
遥感技术对农业的帮助有哪些?
农业气象灾害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对农业生产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绘制更加清晰、形象的气象图;进行气候资源监测评价、气象灾害评估、气象灾害预警、气候分析评价等气象服务;建设基于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开发;利用气象数据,结合背景资料对危害区域、危险程度、受害作物面积进行分析、计算、评估,预测洪涝灾害的演进规律,提供受灾区域、受灾人口与损失估算报告,并根据已有的抗洪措施形成后期应急反应方案以及防灾系统建设方案。
遥感在农业中的应用有哪些
作物长势的动态监测,农业遥感技术通过对农作物长势进行动态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农作物的生长状况、苗情、土壤墒情、营养状况及其变化,便于采取各种合理的管理措施,从而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农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长期以来,农作物田块层次的取样实地调查一直是病虫害识别与监测的主要手段,已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制定合理的防治策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农作物遥感估产,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展应用陆地卫星资料的冬小麦遥感综合估产研究,随后,并建立了“北方冬小麦气象卫星遥感动态监测及估产系统”,这些工作为今后遥感关键技术及实用系统的研究与发展奠定基础。
遥感都能解决农业中的哪些问题?
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可多了,比如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业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农业病虫害监测、农作物估产等等等等。遥感在农业方面有哪些应用?
农业灾害评估:比如干旱程度,农作物发病,蝗虫灾害,一般通过检测土壤湿度和农作物叶绿素,叶黄素进行评估受害程度以及受害面积;农作物估产:包括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动态监测、种植 面积测算、单位面积产量估测和总产量估测,属于定量遥感,通过NDVI,叶面积指数反演或正演获得。植被、土壤方面的遥感应用
(一)植被和林业遥感工作中的应用
70年代航天遥感的发展,对中国这样国土广阔、资源不清的发展中国家十分有用。林业部门也很重视,曾利用MSS、TM、SPOT卫星资料在我国南方、东北、西北林区进行资源调查试验,我国“七五”科学技术规划,专门列出了“三北”防护林遥感工程项目,全面对东北、华北、西北的森林草原和戈壁荒漠的各种植被类型及其土地潜力进行遥感和地面综合调查,以便为解决森林立地条件、草原与载畜量、人口承载能力等问题提供科学依据。遥感的宏观、真实、快速、多波段、多时相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了统一步调、统一认识,在大面积开始工作前训练干部、制定规范、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遥感调查方法,于1986年6月选择河北省承德地区平泉县作为公共试验区,集中37个单位近百名科技人员,用近两年时间完成了“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技术规程”,编制出版了专题系列图。
平泉试验对多种遥感图像(MSS、TM、SPOT卫星的HRV图像),我国的国土卫星图像以及多种比例尺(1:13万、1:7.5万、1:3万)彩红外航空像片都进行了试验,并对其经济综合技术进行评估,资料匹配的合理性和丰富程度在国内遥感工作中是空前的。
在利用超小比例尺(1:13万)彩色航空像片对植被的分类在国内尚属首次,取得了满意效果。1:13万航片可放大为1:5000的航片使用,能分辨1-2m的地物,对刺槐、油松、杨树、农田、草地、果园有很好的区分能力。
植被的遥感研究不仅可用于植被类型划分,而且已进一步研究其季节变化、动态变化、作物估产,充分利用多时相的优势对小麦、水稻、棉花、大豆等作物预报产量。我国已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黄淮海平原的313个县市开展了小麦估产工作(徐希儒,1991)。
(二)土壤遥感研究
198年全国土壤普查中应用遥感技术,不仅提高了精度,而且节省人力财力,取得可喜成果。随后开展县级土壤普查,要求更加精细,各县多采用航空像片。一般土壤解译多是结合地形、地质、植被、水文、土地利用等资料,进行多因子分析,特别是中小比例尺用卫星影像作土壤解译和制图,更是如此。山西大同幅的土壤解译,就充分利用环境因素以及土壤地理学的优势,克服卫星图像上土壤显示的弱点。实验证明,以秋季影像最佳,可解译性大。山西农业遥感对全省1:25万土壤解译图作了评估,认为土壤解译率可达95%。我国许多地区都用遥感方法调查土壤和编制土壤类型图,土壤调查的遥感应用也从静态向动态研究方向发展。李天杰等人对晋北盆地盐碱土的水盐运动,用卫星遥感技术、数字模拟、常规调查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达到对水盐运动监测和预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