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理论的基础是
- 教育综合
- 2022-10-01 12:58:36
药性理论的基础是什么?
药物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是由于各种药物本身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将之称为药物的偏性,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它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具体如下:
四气: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五味: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与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归经: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也就是说明了药效所在。
毒性:古代常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药物毒性的含义较广,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2. 中药的用量与用法
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它主要指明了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
中药用法主要是指汤剂的煎煮及不同剂型的服用方法,分汤剂煎煮法和服药法。
中药的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证候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药的饮食禁忌四个方面
什么是四气五味呢
四气五味,中药的性质和滋味。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性与味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自古以来,各种中药书籍都在每论述一药物时首先标明其性味,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至于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因此,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
四气
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又称四性五味- 3.1 酸味
- 3.2 苦味
- 3.3 甘味
- 3.4 辛味
- 3.5 咸味
- 3.6 淡味
- 3.7 涩味
中药的药性理论体现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中药药性理论很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中药文化历史和思想这两个元素。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是中医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关键,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和毒性等。而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则是个很大的范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般我们熟知且认同的有:汉字,民俗,服饰等等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元素。 首先,中药有着很深的文化历史,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中药的命名,以及古代中药家是如何通过实验去确定中药的药性,怎样去归纳总结出中药药性理论。这段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上弥足珍贵的一段时光,也使得中国有着自己的用药和治病的理念与方法。 其次,就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理论其实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思想,例四性中把寒凉归为阴,把为什么说四气五味是药性理论的核心?
四气五味是中药学对药性的总结,换句话说就是中医的药理学理论,药的性味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中医用其特有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而已。 药的性味决定升降浮沉得能力,比如辛温的药偏于发散,能向上、向外;苦寒的药偏于沉降,有向下的能力。 药的归经是是药物本身对于五藏六府特殊的指向性,或者说有偏向于某些藏府的能力,这也是中药本身的属性。比如干姜归脾、胃、肾、心、肺经,说明他的作用更多发挥在脾、胃、肾、心、肺,而对于肝等其它藏府作用很小。 中药的四气五味和归经之间没有太多的相互关联性,这两个都是中药本身相对独立的属性。四气五味的基本介绍
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四气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每味中药的四气五味都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四气五味理论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序录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书中以四气配合五味,共同标明每味药的药性特征,开创了先标明药性,后论述药物功效及主治病证的本草编写体例,奠定了以四气五味理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