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农业生态系统如何实现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
- 教育综合
- 2022-10-26 17:43:10
实现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技术要点有哪些?
(1)改进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充分利用自然因素的生态控制作用,合理评价和协调各项防治技术或措施。
(2)研究各种生物种群动态规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增强对病虫害的预测能力。
(3)进行病虫害所致损失的估计和防治效果的估计,制订科学的防治指标。
(4)研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评估方法,从整体上优化防治方案。
农田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原理和方法是什么?
农田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原理:农田以农作物群体为核心部分,与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构成农田环境中的生物因素。此外,还有土壤、光照、温度、雨水和空气等构成农田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在生物因素中,某些有益生物,包括昆虫、螨类、蜘蛛、脊椎动物、细菌、真菌、线虫和病毒等,能抑制病、虫、草的危害,是病、虫、草的天敌。在人们一系列农业生产活动影响下,生物因素与生物因素之间,各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联系,构成了一个相互依赖和互相制约的农田生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农作物与病、虫、草、鼠和天敌,是通过取食和被取食而建立链锁式关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南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各因素之间建立了一种动态平衡 合理栽什么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如何搞好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在理论上的特点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以系统论、信息论和灭变论作为理论基础,以生态学的原则作为指导,把病虫害看作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认为农业的高产与稳定必须建立在植物与周围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协调的基础上,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不断保护和培养环境资源。病虫害的防治不是孤立的,要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出发,在防治措施的选择、运用和协调时,必须考虑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第二、防治措施的选择和运用。没有一种防治措施是万能的,各种防治措施都各有其长处,也各有局限性。因此,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策略,要求各种措施取长补短,协调运用,特综合防治的措施有哪些?
一是选用和种植抗病虫的优质水稻品种,这是防治病虫危害的有力手段,也是综合防治体系中关键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农业防治,即根据有害生物的生理生态学特性及其发生危害与有关农业因素的关系,在保证无毒、丰产、优质栽培的前提下,结合各项农业措施的改进与提高,对水稻农田生态系统调控,达到控制某些有害生物危害的目的。在应用农业防治技术中,应以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和有关组分的互作关系为依据,权衡利弊,灵活掌握。
农业防治技术主要包括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影响有害生物的栖息生活条件的耕、耙技术措施;科学施肥,施足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科学地调节氮、磷、钾肥的合理比例与用量,注意避免盲目施用氮肥,促进水稻茁壮生长,以增强水稻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和受害后的自我补偿能力。施用的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否则易引起蛴螬等地下害虫的危害;科学灌溉,调节土壤水分和农田小气候,使之适于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可控制某些病虫的发生与危害;实施合理密植,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促进水稻健身。另外,可配合进行人工物理防治,即及时摘除稻螟虫卵块,拔除枯心苗和白穗,在有条件的地方,采用黑光灯或高压汞灯诱杀螟蛾,一般1~1.5公顷设一盏灯,可压低虫口基数。
植物病害的综合治理策略是怎么样的?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世纪后期,综合防治观念的萌芽出现于Hoskins等1939年发表的文章中,1952年Michelbacher和Bacon阐述了综合防治的地位,早期综合防治的定义相当广泛,1954年Smith和Allen将其定义为利用所有生态学的资源,并给我们最永久、满意和经济的害虫防治,而Stern等1959年提出组合或综合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来防治有害生物,这一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前期被大家广泛接受。196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召开一次会议,正式提出并在全世界倡导对农作物有害生物采用综合防治策略(IPC),直到1972年IPM才开始被科学界所接受。当年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CEQ)发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报告,把IPC改为IPM,IPM是“运用各种综合技术,防治对农作物有潜在为险的各种有害生物”。即从农业生态系统整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失以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国外IPM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我国1975年确立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工作方针。1986年对综合防治规定了与国外IPM类似的定义: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整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IPM在我国已得到大面积推广,据统计,1988年全国农作物病虫综防面积13.42万hm2,1998年达到20.8万hm2。迄今,IPM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单个病虫为对象、多病虫复合群体为对象和病虫害可持续控制的综合防治策略。随着IPM的逐步发展,IPM开始尽力采用生态学原理来管理有害生物,如采用有害生物一天敌、遗传抗性和栽培管理,这些IPM理论基础与EPM是比较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