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正文

海蚀崖的作用有哪些

海岸地貌可分为哪些类型?各具何旅游功能?

从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两大类: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 侵蚀地貌 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形态。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这类地貌又因海岸物质的组成不同,被侵蚀的速度及地貌的发育程度也有差异。 堆积地貌 海岸带的沉积物在波浪、水流作用下,发生横向或者纵向运动,当沉积物运动受阻或波浪水流动力减弱时,即发生堆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按堆积体形态与海岸的关系及其成因,可分为毗连地貌、自由地貌、封闭地貌、环绕地貌和隔岸地貌。按海岸物质的组成及其形态,可分为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地貌。 ①沙砾质海岸地貌。发育于岬角、港湾相间的海岸,由被侵

海蚀崖和海蚀平台有什么区别

海蚀平台是海蚀崖在海水侵蚀过程中不同阶段。海蚀平台是海蚀崖不断后退而在崖脚下被保存下来的天然平台。

海蚀平台,又称浪蚀台,是海边悬崖下或是大湖岸边的一个狭扁的平台。海蚀平台一般向海倾斜,其宽度与波浪作用的强度有关,波浪作用强的地方海蚀平台宽度大,其表面并不平坦,有时有海蚀留下的海蚀柱、礁石、浪蚀沟等。

借由观察古时形成的平台,地质学家们可得知当时的海面或湖面高度,另外再借由科学鉴定方法或检定海洋化石,他们能确定平台形成的时间。英国的地质学家就是利用此方法来估算陆地上升的速度。

海蚀平台一般位于平均海面附近,也有分布于高潮线以上的,它们是由特大暴风浪作用而形成的暴风浪平台;也有位于海面以下的,它们是由波浪侵蚀作用在下限处形成的海底平台。由于海平面的变化及构造运动,也可以形成不同高度的海蚀平台。

海水的剥蚀作用

海水通过自身的动力对海岸带和海底的破坏作用,称为海水的剥蚀作用(简称海蚀作用)。海蚀作用盛行于滨海带,它以冲蚀和磨蚀这两种机械动力作用方式,塑造出特殊的海岸地貌,并对大陆架以及大陆坡也产生影响。另外,在海洋中还有一种剥蚀作用是以海水的化学溶解作用方式进行的,称为溶蚀作用。

1.海水的冲蚀作用

强烈运动中的海水具有很大的动能,尤其是在滨海带浅水处,波浪转变为拍岸浪,对海岸进行着强烈的冲蚀作用,曾在苏格兰海岸测得1m2岩石面上要接受30t的冲击压力。1877年,在苏格兰威克港的一场罕见的强风暴中,巨大的海浪竟将一个重2600 t的混凝土块从码头上卷起,掷落到海港的入口处。由此可见,海浪如此巨大的冲击力,再加上被它卷着的石块一起对海岸的岩石进行强烈地冲蚀,能使破坏力成倍增长,尤其是当海岸岩石裂隙发育时,其破坏力更为显著。

基岩海岸的岩石,在永不停息的海浪冲击下,就会被冲蚀出许多岩洞。这些岩洞称为海蚀穴或海蚀凹槽。天长日久,海蚀穴不断加深和扩大,使上部岸岩悬空失去支撑发生崩落,形成陡峭的崖壁,称为海蚀崖。除此以外,还可以见到由海浪冲蚀作用造成的海蚀柱、海蚀拱桥等海蚀产物(图8-6)。

图8-6 岩岸海蚀地形

(据K.W.汉布林,1980)

2.海水的磨蚀作用

海浪冲击海岸破坏基岩,退流时把被破坏的岩石碎块席卷而去,同时磨蚀海底。接踵而来的海浪又携带着这些碎屑冲击海岸,形成更大的破坏,退流又把岩石碎屑带向海洋并磨蚀海底。如此重复,周而复始,造成海蚀崖向大陆方向节节后退,并使水下基岩被磨平,形成海蚀平台,称为波切台(图8-6)。如果地壳上升,波切台就成为高于海平面的海蚀阶地。破碎的岩块在滨海的底部来回滚动,磨蚀海底又相互摩擦,成为磨圆度很好的砾石和砂,并在适当的水底斜坡上堆积起来,形成一个平缓的堆积台地,称为波筑台(图8-6)。

3.浊流的侵蚀作用

浊流饱含岩屑沿大陆坡向下运动,规模大,速度快,具有很强的侵蚀、搬运能力,在大陆坡上切割出V字形海底峡谷(图8-5)。海底峡谷既是浊流侵蚀的产物,又是浊流运行的通道。它对海底沉积物的堆积和海底地貌形态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海洋(及湖泊)的剥蚀作用

海洋的剥蚀作用是指由海水的机械动能、溶解作用和海洋生物活动等因素引起海岸及海底物质的破坏作用,简称海蚀作用。海蚀作用按方式有机械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种。机械海蚀作用主要是由海水运动产生动能而引起的(如波浪、潮汐等),破坏的方式有冲蚀和磨蚀;化学海蚀作用是海水对岩石的溶解或腐蚀作用;生物海蚀作用既有机械的也有化学的。机械、化学和生物海蚀作用这三种方式往往是共同作用的,但以机械方式为主。因海岸地区水浅,受波浪和潮汐作用影响大,因而该区域是海蚀作用最强烈的地带。

当波浪在海水深度大于1/2 波长的深水区传播时,其水质点基本上作规则的圆周运动,波浪是规则对称的,不发生变形,波长和波高变化不大。但当波浪进入到水深小于1/2波长的浅水区时,受海底摩擦阻力的影响,使水质点的运动速度产生差异(上部快于下部),水质点的运动轨迹发生变形,成为椭圆形;在惯性力的作用下,波峰的水体就向前(波浪运动方向)倾斜,使波浪变形,形成不对称波浪。若水深进一步变浅,波浪向前倾斜程度加大,波峰明显超前并且翻卷破碎,称为破浪;破浪进一步涌向岸边,拍击海岸,称为拍岸浪或激浪。所以,浅水区波浪变形所形成的破浪和拍岸浪能直接作用于海底与海岸,常常具有很强的破坏能力,是海蚀作用的主要动力(图5-21)。

图5-21 波浪从深水区到浅水区、海岸的变化

(据李叔达,1983)

(1)基岩海岸的海蚀作用过程

由坚硬的、未经移动的岩石组成的海岸称基岩海岸。该海岸的特点是海底的坡度较陡,海岸线凹凸不平,海水深度由海洋向海岸方向迅速变浅,海底常有礁石。当波浪运动至浅滩或礁石附近时,因海底阻力大,使水面波峰超前、涌向岸边并拍击海岸,形成强大的拍岸浪。在基岩海岸的海水面附近,由于海水拍岸浪的机械冲击和海水所携带沙石的磨蚀作用以及化学的溶蚀作用,该部位的岩石不断遭受破坏,被掏空,形成向陆地方向楔入的凹槽,称为海蚀凹槽,有时也可形成海蚀穴(洞)。随着海蚀作用的进一步进行,海蚀凹槽不断扩大,其上的岩石因支撑力减小而不稳定,发生重力崩塌,形成陡峭的崖壁,称海蚀崖(图5-22)。海蚀崖形成后,其基部岩石还继续受海水的剥蚀,又形成新的海蚀凹槽→海蚀崖。如此反复,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在海岸带形成一个向上微凸并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台,称波切台。而被破坏下来的碎屑物质搬运至水面以下沉积下来形成波筑台。

在海岸线向陆后退和波切台扩展的过程中,由于基岩海岸岩性的差异或海岬和海湾的相间出现、地质构造的影响以及海蚀作用方向的不同等原因,海蚀作用在海岸带上可形成海蚀穹、海蚀柱、海蚀桥等地形。

图5-22 基岩海岸海蚀地形示意图

(据K.W.Butzer,1976)

基岩海岸通常都是由海岬和海湾组成的,在海岬处由于波浪能量集中,海蚀作用强烈,而不断被破坏,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后退;在海湾处,波浪能量较小,剥蚀作用微弱,而以沉积作用为主。这样,海岬被剥蚀而后退,而海湾却由于沉积作用,海岸线不断向海方向推进,其结果是海岸线向平直方向发展,坡度变得平缓。

(2)砂质海岸的改造

由松散沉积物(砂、砾)组成的海岸称砂质海岸。砂质海岸疏松、坡度缓,波浪从海洋向岸边波能逐渐减弱,不会形成强大的拍岸浪,所以剥蚀作用较弱,只能对海岸地形进行一定的改造。

湖泊是陆地上的积水盆地,其特征与海洋相似,只是在规模上较小。湖泊的湖水运动、剥蚀作用方式、过程及产物与海洋极为相似,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如湖水的运动有湖浪、潮汐及湖流等,形成的剥蚀地形也有湖蚀凹槽、湖蚀崖等。

必修一地理几个地理作用,风化作用,沉积作用,流水作用侵蚀作用及典型代表

首先几个作用不是并列的,先理顺一下基础知识: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其中外力因子(也就是形成侵蚀、搬运、堆积的作用因子)有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等。 然后说你说的这几个。 风化作用首先确定是在静态下进行的,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在大气、温度变化、水、动植物的作用下崩解破碎的过程,比如坚硬的花岗岩在昼夜表里不一的热胀冷缩下表面会崩解,形成球状。 流水作用包括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堆积作用,流水侵蚀形成的地貌比如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河流上游的V形谷等;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有三角洲、冲积平原、冲积扇等。 沉积作用又分为流水沉积(典型地貌有三角洲、冲积平原、冲积扇等)、风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