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农耕区实施怎样的行政管理?
- 法律法规
- 2024-08-04 12:59:57
清朝是如何管理户口和赋税的?里甲制和保甲制是什么?
中国农村地区大多都是以:“乡、村、庄。”这三个字来命名的。要说这三个字的由来还要从清朝说起。在清朝的时候:乡、村、庄这三个字主要是地方基层部门的名字。那清朝部门是如何管理户口赋税和社会治安的呢?为了管理户口、赋税和社会治安的问题,就在农村开始推行两种制度分别是里甲制和保甲制。
一、里甲制。清朝的里甲制度,是建立在明朝里甲制度基础上的。只有每家每户纳过税了才能为单位。以110户人家为一里,在这110户人家当中给叫纳税最多的人,当个里长,说白了就是谁交的钱最多谁就当里长了。还要把里长底下的每家每户,分的再细致一点。在里长底下选除一名甲长,步骤和里长的步骤一样。每甲有11户人家在这11户人家里选择一个甲长。因为中国的面积太大如果单单只设置一个里长,可能管不过来。虽然南方和北方在叫法上可能稍微有点区别,但是里甲制度的本质是不变的。里长也好甲长也好,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能够保证自己所管理的每户人家,每年都能够按时缴纳赋税。
二、保甲制。保甲制度,在乾隆时期就已经开始兴起了但是,保甲制与里甲制是完全不一样的。保甲制度在乾隆时期是主要负责社会的治安稳定。到清朝保甲制虽然主要是也是维护社会的治安稳定,但是与乾隆时期的相比严格了许多。在清朝,每户人家的门上必须要挂着一个门牌,上面要写:保甲的甲长是谁、父母是谁。有哪些人、分别是什么关系、是干什么的、今年多大、如果有的民户是出家当和尚的僧侣在外面办事,要过夜一晚上的话那就要把:出家日期、年龄、地点。全部都写上一个都不能能漏。
难怪古代从来没有出现什么入室抢劫,清朝时期的社会治安非常的严格,百姓生活在里面也非常的安全。
蒙古草原一直是中原农耕文明的心腹大患,清朝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清朝解决蒙古草原的问题就得心应手了,它有三条办法比较奏效。第一,军事征服,血腥镇压反抗者。第二,政治束缚,实行盟旗制度。第三,推行黄教,束缚民族性格。特别是盟旗制度,相当于防患于未然的工程。
曾经在草原上以劫掠为主的蒙古人,不得不变成自食其力的牧人。从中原王朝的角度来看,草原帝国的威胁在清朝就被轻松地解决了。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他就与附近的蒙古部落联姻。1616年察哈尔林丹汗与明朝结盟企图联手遏制后金的扩张,努尔哈赤及皇太极充分利用各部落之间的矛盾,采用利诱,通婚,胁迫等手段分化蒙古各部落。
清朝皇帝很了解游牧民族,他们知道游牧民族战斗力强的原因是其机动性。游牧民族能够在游牧当中按照需要聚散离合,一旦时机成熟就会迅速集合形成致命的攻击力。要让他们不具有威胁,就必须将他们碎片化,禁锢在固定的土地上,使其再也无法联合机动。
为了分化控制蒙古人,清朝设计了盟旗制度,此制度历时140多年。按照地域分为内蒙古49旗,外蒙古86旗,大大小小,共计有数万人,其中旗是最基本的行政军事单位。
清朝画地为牢,对于各个盟旗划定牧场,严禁跨境放牧,使得蒙古牧民丧失了抵抗天灾的能力。因为天灾导致大规模远走他乡的人也有很多,而长期固定地方放牧也使草场退化,沙化严重,畜牧业持续萎缩。此外,蒙古各盟旗还要应付不定期的军事活动,其征兵比例远高于其他民族,战争损耗的人口也与日俱增。
清朝是怎样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的?有什么意义
1、平定三藩。1681年,康熙平定三藩之乱;至此清廷才真正在关内完成了统一,稳定了统治权,从此之后,才建够开始从事行政和财政经济的调整改革,然后致力于解决边疆问题。
2、遏制了沙俄在东北的扩张,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1685年,康熙派军围攻雅克萨,俄国侵略军投降。1686年,清军再次围攻雅克萨城,俄军伤亡惨重,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俄国全部占领黑龙江流域的阴谋破产。
3、平定西南:乾隆即位初年,抚讨并用镇-压了苗疆起-义,之后免除苗赋、尊重苗俗、实行屯田、慎选苗疆守令,减少了苗民的抵触情绪,使得贵州苗族地区基本上平定下来。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起,乾隆三次派兵,最终占领大小金川。此后在这一地区废除土司制,改置州县。巩固和发展了西南地区自雍正以来“改土归流”的成果。
意义:维护了祖国统一、反对了民-族分裂,巩固和发展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了边疆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
康熙帝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措施。1669年,康熙下令废除圈地令,以后永远停止圈地,并规定所圈土地应退还给农民。
从1671年起,陆续放宽垦荒起科年限,并规定垦荒有成绩,据开垦多少,给予不同官职,这促进了垦荒的积极性,到康熙末年,全国荒地基本上得到开辟。1685年,康熙又规定民间新垦田亩,“自后永不许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旗主的经济扩张,有利于自耕农民。康熙还下令将明朝藩王的庄田改为“更名田”。
游牧民族地区在古时候,都是如何被管理和经营的?
中国的疆域,如果笼统来说就是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长城以北的游牧文明地区,另外一部分是长城之南的农耕文明地区。在整个世界古代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斗争就没有停止过。但游牧民族进入农耕区域,一段时间后就被农耕文明同化,演变为农耕民族。但是农耕民族却难以深入游牧地区去管理游牧民族。因此,如何管理游牧民族地区成为了世界史上的难题。在中国也是如此,不过庆幸的是,中国经过2000多年的经验和教训,终于在清朝形成了最完善的管理方式。
一,秦汉对匈奴的防御策略漠南和漠北,虽然属于大漠,但是自然条件却有很大的不同。漠南地区位于阴山、戈壁之南,因此和漠北地区有一道天然的屏障。而河套平原沃野千里,水草丰美,有黄河穿流而过,无论是游牧还是农耕,都是十分适宜的。游牧民族占据了漠南之后,就可以长驱直入关中、山西等地;中原农耕王朝占据此地后,就可以进行了屯田,修建长城,将这里变成抵御游牧民族南下的前沿阵地。
河套地区
战国时代,匈奴兴起。赵国就在河套地区移民、屯田、修建长城。战国之后的秦朝,也同样采取了相同的政策。秦汉之际,匈奴强盛,重新占据了漠南,因此中原多次遭到侵犯。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其第一步就是收复漠南,重新推行赵国、秦朝的防御政策。当然,中原王朝占据此地之后,退可守,进可攻。但是将军队长驱直入漠北是十分危险的。游牧民族处于流动状态,而中原王朝军队出兵必然要寻求决战,不然就会因为补给困难而退回。还好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几次决战,都寻找到了匈奴的主力军,不然后果很难想象。
古代长城地图
对此,中原王朝又采取了“以夷制夷”的方法,也就是联合、分化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对游牧民族的习性更加了解,因此能够相互牵制。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其目的就是联合西域的游牧民族对付匈奴。后来西域最强的国家乌孙国和汉朝结盟了。此外,汉武帝还发动了河西之战,断绝了匈奴和西羌的联系;拉拢乌桓等匈奴东边的游牧民族。如此,汉朝就在匈奴四周都树立了敌人。
张骞出使西域地图
此外,进行内部分化也是汉朝的一大政策。匈奴在汉武帝之后出现了内乱,逐渐分裂为了南匈奴和北匈奴。汉朝就和南匈奴交好,使之居住在漠南地区,以帮助汉朝对付北匈奴。如此,匈奴的威胁也就自然而然地瓦解了。到了东汉时期,北匈奴四周的游牧民族,如丁零、鲜卑、乌桓都进攻北匈奴,使之最终瓦解,无法在漠北立足,最终西迁。
昭君出塞
二,“以夷制夷”的弊端和失败汉朝的这些防御措施,为历代中央王朝提供了借鉴,但是也造成了很大的问题。这些被汉朝安排在边疆的游牧民族,只是臣服于汉朝。汉朝没有进行了编制和管理,没有进行了教化,也没有教他们种植农业。这也就是让他们游牧族的本性得以保存下来。但中原大乱,他们又会南下,不断侵扰。而有些中原的军阀,还会选择和他们结盟,依靠其精锐的骑兵来对付其他军阀。
在魏晋时期,这些游牧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地区。而西晋政府不但不进行了教化,管理,还纵容地方官员对他们进行了欺诈、压迫,使得民族矛盾不断加深,最终引发了永嘉之变,西晋灭亡。此后的北方,出现了“五胡乱华”。实际上,五胡乱华并非是外族入侵引发的,而是西晋的阶级矛盾引发的。因此这些民族大多数不是侵略到中原,而是早就迁徙到中原的。
五胡南迁
此后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进行了迅速的汉化。从北魏到唐朝,是中国一个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就是鲜卑族开创的阶段。鲜卑族进入中原后,开创了井田制、租调制、府兵制等,这些制度一直流传到了唐朝后期。而鲜卑族的完全汉化,也就是让鲜卑族很快学会了用传统中原王朝的方式来对付大漠的柔然等民族。北魏在河套地区设置了六镇,大规模修建长城。这些都是传统的方式。
迁都洛阳
隋唐时期,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经营有了一定的进步,那就是采取羁縻的方式。唐太宗将臣服于唐朝的民族都册封为羁縻府州、羁縻都督府,并且设置都护府来统辖。如此,唐朝就能够调动大量的游牧民族军队来作战。但是其本质上,这也就是“以夷制夷”。唐朝之所以能够较为轻松地击败东突厥、西突厥、薛延陀等,一个重要的愿意就是因为这些民族内部不稳定,外部强敌也多。不过唐朝这种“以夷制夷”的方式也同样让自己受尽了苦头。
唐玄宗后期,帮助唐朝守边疆的安禄山就发动了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此后,唐朝更无力和回纥、吐蕃抗衡。762年,吐蕃军队直接攻入了长安城,唐朝依靠回纥军队的救援才击败了吐蕃。唐朝末期,唐朝又依靠沙陀族的军队平定了黄巢之乱。后来沙陀族又在中原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几个政权。这个现象和两晋时期是多么相似。综上所述。这种以夷制夷的策略最终还是走向了失败。
唐朝之后的宋朝,疆域面积大幅度缩减。然而此时的北方游牧民族却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916年,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称帝,开创了大漠地区称帝的先河,建立了辽朝。和此前的游牧政权相比,辽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过去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严格来说是就是一个强大的军事联盟,并非一个严密的国家阻止。一旦遇到外界强大的力量干预,这个联盟很快就土崩瓦解。而辽国则不同,辽国的国家机构十分完善,丝毫不逊色中原王朝。并且辽国还创造了“南北院”制度,北院以游牧民族的传统来管理游牧民族,南院则以汉族的典章制度来管理汉族。
因此,辽国既可以很好地控制游牧民族,也可以很好地管理农耕地区。辽国在和北宋签订了和平协议后,就不会派遣军队侵犯北宋。这是因为辽国已经改变了匈奴那种落后的单纯依靠掠夺而兴起的习俗,转而成为了一个寻求安定的,自我发展的国家机器。此后的金国、也同样采取了类似的政策。辽国和金国的推行了政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首创性。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这种制度能够被北方游牧民族利用得很好,而中原王朝却难以推行。一个重要愿意就是中原王朝固守“华夷之辩”,没有真正将游牧民族看做是自己的百姓。
13世纪的蒙古兴起又是改变游牧民族的一件大事。蒙古国建立后,已经基本改变了过去大漠地区组织松散的局面,开始有了比较完善的地域管理制度。蒙古十旗为一路,十路成一州,十州为一国,而在旗之下还有十户、百户、千户、万户等基层组织。因此,蒙古对游牧民族的管理比辽国更有进步。从蒙古国兴起之后,大漠地区的游牧民族就一直都称为“蒙古”,再也没有变化,这也是因为这种很强的区划组织强化了其民族概念,提高了凝聚力。
1271年,忽必烈在北京宣布重新登基,继位为中国的皇帝,建立了元朝。这也就是表明,蒙古这个游牧民族,也在开始采取“汉法治汉”。当然,蒙古人对汉文化的接触和学习是远远不及契丹族和女真族的,这也就导致元朝的汉化过程过于缓慢。这也是元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朱元璋是打着“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把蒙古人赶回大漠的,也就是使得明朝的华夷之辩观念达到了空前的地步。朱元璋初期对蒙古不断用兵,其目的在于蒙古皇帝放弃帝号。但蒙古人不再称帝后,朱元璋也就是安心了。明朝一代,对关西七卫、朵颜三卫、女真各族都采羁縻的政策,重新将汉唐时期“以夷制夷”的方法拿出来,不断出兵打击,分化各族势力,使之陷入内斗。同时大规模修建九边长城、沿海长城、辽东边墙、苗疆长城,将自己收缩在长城之内。同时推行了海禁、边禁,切断中原汉地和周边民族的民间贸易往来,企图在经济给予其打击。明朝的这些民族政策,早已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因此必然会被扔进历史的垃圾桶。
明朝后期,满族(女真族)又崛起于东北。在民族政策上,满清继承了辽、金、元的传统,抛弃了明朝的做法。清朝对蒙古族进行了严格的行政区划,设置盟、旗,还和蒙古贵族联姻,甚至大力推广黄教(藏传佛教)来弱化其尚武之风。在西藏青海,清朝又推行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并且驻扎军队,设置办事大臣。在汉地,实行了以儒治国,基本演习明朝的典章制度。在西域,实行了伯克制,也充分利用照顾其宗教信仰。可见,清朝在民族政策上是集大成。
请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在清朝经受住考验的原因。
第一节 原始农业与粗放农业阶段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中国古代有关“神农氏”的传说就反映了原上一篇
公司纪检委给员工函询要盖公章吗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