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正文

光量子/电子=5.18093238095倍吗?过去的物质是否都能用呢?

光子又称光量子,电子是不是又称电量子呢?

在光子这个概念被提出之前,物理学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而电磁波的吸收或者辐射是一份一份进行的,每一份称为一个能量子。所以爱因斯坦认为光的吸收和辐射也是一份一份进行的,并且光本身也是一份一份的能量子,每一份就称为光量子,简称光子。 但是电子的吸收和辐射并不是一份一份进行的,也就是说电子本身所具有的能量是连续的。虽然电子在运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电场,如果这个电场是变化的电场那么它会激发出磁场,从而产生电磁波。这个时候由电子的运动产生的电磁波,它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但是电子本身不是能量子,所以没有电量子的说法。

关于光电效应的疑问(高分悬赏)

§1原子稳定性问题 从一个静止的原子来看,原子核很重,在中心基本不动.而电子则在原子核周围作有心运动.既然原子核中的质子带正电,而中子不带电,那么为什么这些带正电的质子不会因为彼此间的库仑排斥力而分散开来,从而导致原子核的破裂呢?原来,在质子和中子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强相互作用.在两个质子和中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在距离为十万分之一埃或更近时很强,远比两个质子间的电磁相互作用要强几十倍.但当距离为一万分之一埃或更远时,强相互作用迅速减弱,减弱到和电磁相互作用相比微不足道、完全可以忽略的地步.质子和中子靠这种近距离很强的强相互作用结合成原子核,但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主要是电磁相互作用,靠这

为什么光量子既不是物质粒子也不是波

  2016年8月16日,我国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量子的故事。

  光量子又称为光子。这个名词是爱因斯坦1905年在公开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中首先提出的,由于光子学说的巨大成功,爱因斯坦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那么,究竟什么是光量子呢?在日常生活中,光是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东西。如果没有光,人们简直无法生活。但是,人们认识光的本性却经过了艰难而又曲折的道路。

  以牛顿为代表的一种理论认为,物体发光是因为它发射出光的粒子(微粒)流,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光,是由于这些粒子落到眼睛上引起了视觉。按照这个理论,人们把光的反射现象解释为光的粒子在反射面上发生了弹性碰撞而造成的结果。

  然而与牛顿同时代的惠更斯则认为,物体发出的光是一种波动,这种波动不同于人们通常观察到的水波和声波——它们都有传播波动的介质,水波的传播介质是水,声波的传播介质是空气或其他液体和固体,而光波的传播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也就是说光波以真空为介质。

  这两种理论一开始就发生了冲突,但由于牛顿在科学界的崇高威望,光的微粒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统治地位。直到19世纪初,杨氏、菲涅尔、夫琅和费新发现的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与惠更斯的光的波动说十分吻合,而牛顿的光的微粒说对此却无法做出解释。

  随着光学仪器的发展,光学理论也有了很大的进展。麦克斯韦证明了光波是一种电磁波后,光的波动理论似乎完全被实验所证实,光是波动的说法也为人们普遍接受。

  但是,光是波动的理论在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面前却一直显得无能为力。所谓光电效应指的是:当用光照射金属表面时,会把电子从金属中打出来。早在1872年,莫斯科大学的斯托列托夫就已发现了这个现象,以后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和雷纳德对此也进行了研究。当人们试图用光的波动说去解释光电效应时,得出的结论是:当光的强度增大时,从金属中被打出来的电子的速度也应增大。而实验结果表明,用同一频率的光照射时,不论光的强度多大,所有观察到的电子都具有同样的速度,也就是说,从金属中被打出来的电子的速度与光的强度无关!而且当光的频率达到某个极限值时,才会在光照条件下使电子从金属中飞出。而且,从金属中能不能打出电子与光的频率有关,即用紫光照射时飞出电子的速度比用红光照射时飞出电子的速度大!于是,光是波动的说法在实验面前陷入了困境。

  爱因斯坦以创造性的思维完全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去考察了光电效应。他提出了光是光量子的理论。按照这个理论,光的能量是由一份一份的不连续的最小单元能量组成的,而这个单元能量大小和光的频率正好成正比关系。光仍然像波动一样具有频率(或波长),但是光还具有微小“粒子”的特性——一个一个的能量单元。这样,光无非就是一束能量流,其中最小的单元能量就称为光量子(光子)。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光就把光量子的能量传递给电子,光量子就消失了,而电子得到光子的能量,再加上它自身的能量就可能从金属中飞出。由于光量子能量只与光的频率有关,因此只有大于一定频率的光,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使电子从金属中被打出来。这样,光量子的理论就以简洁清晰的方式解释了光电效应。

  爱因斯坦的成功使他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光量子理论却把100多年前关于光的本性的问题的讨论又重新摆到人们面前,光究竟是什么?是波动还是粒子?

  物理学的发展已经使人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说法,即光有时以波动的面目出现(如光的干涉和衍射),有时又以粒子的姿态出现(如光的人射和反射),但是光既不是如同水波、声波那样的波动,也不是如同微小质点那样的物质粒子,光具有波动-粒子的二象性,也就是波粒二象性。

  那么为什么人们看到的太阳光或其他光源发出的光总是稳定的、连续的,而不是一份一份的呢?这是因为光量子的能量微乎其微,用数学形式表示出来就是著名的普朗克关系E=hv,h称为普朗克常数,数值是6.62618×10-34焦?秒,虽然这个数值如此微小,但对于物理学的发展,对于人们认识光的本性的作用却大得很呢。假设我们点亮一盏25瓦的电灯泡,并把发出的光都看成黄光,那么这束光就包含有6×1019个光量子的能量单元,或者说,这束光发出了6×1019个光量子,即每秒发出6000亿亿份能量单元。由于人的肉眼具有的视觉暂留特征,因此,当如此多的光量子以如此快的速度人射时,人的眼睛根本察觉不到一份一份的光量子,所看到的就是一束连续的光。

  由此可见,光量子指的是能量的最小单元,它不是物质粒子。虽然光量子的能量大小与频率有关,但它也不是通常我们看到的波动。

爱因斯坦光量子假设内容是什么?如何用光量子假设来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和康普顿效应?

光和原子电子一样也具有粒子性,把光具有这种粒子属性叫做光量子。同普朗克的能量子一样,每个光量子的能量也是E=hν,根据相对论的质能关系式,每个光子的动量为p=E/c=h/λ。

光子在介质中和物质微粒相互作用时,可能使得光向任何方向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散射即康普顿效应。

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有些散射波的波长比入射波的波长略大,他认为这是光子和电子碰撞时,光子的一些能量转移给了电子,康普顿假设光子和电子、质子这样的实物粒子一样,不仅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这就是量子化的思想),碰撞过程中能量守恒,动量也守恒。

短波长电磁辐射射入物质而被散射后,在散射波中,除了原波长的波以外,还出现波长增大的波,散射物的原子序数愈大,散射波中波长增大部分的强度和原波长部分的强度之比就愈小。

按照这个光的量子化思想列出方程后求出了散射前后的波长差,结果跟实验数据完全符合,这样就证实了他的假设。

扩展资料:

一、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

发展了普朗克所开创的量子理论。在普朗克的理论中,还是坚持电磁波在本质上是连续的,只是假定当它们与器壁振子发生能量交换时电磁能量才显示出量子性。

爱因斯坦对旧理论不是采取改良的态度,而是要求弄清事物的本质彻底解决问题,他看出量子不是一个成功的数学公式,而是揭露光的本质的手段。

二、康普顿效应注意事项

1、散射波长改变量lD 的数量级为 10-12m,对于可见光波长 l~10-7m,lD<

2、散射光中有与入射光相同的波长的射线,是由于光子与原子碰撞,原子质量很大,光子碰撞后,能量康普顿效应不变,散射光频率不变。

康普顿效应的发现,以及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的一致,不仅有力地证实了光子假说的正确性,并且证实了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也严格遵守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定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康普顿效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光量子假说

除了光以外(光子),其他物质的能量也被量子化了吗?

关于光是不是物质,这个问题一直都是有争论的,爱因斯坦等人认为光是一种物质,但也有人认为光不是物质。 光是的本质是一种处于特定频段的光子流。光源发出光,是因为光源中电子获得额外能量。如果能量不足以使其跃迁(jump)到更外层的轨道,电子就会进行加速运动,并以波的形式释放能量;反之,电子跃迁。如果跃迁之后刚好填补了所在轨道的空位,从激发态到达稳定态,电子就不动了;反之,电子会再次跃迁回之前的轨道,并且以波的形式释放能量。 拓展资料: 光的四个重要特征 1、在几何光学中,光以直线传播。笔直的“光柱”和太阳“光线”都说明了这一点。 2、在波动光学中,光以波的形式传播。光就像水面上的水波一样,不同波长的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