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观察瓷器微观现象和瓷器的化学元素,请推荐下设备。
- 教育综合
- 2023-06-11 13:00:31
鉴定瓷器仪器
转载: 不论古代瓷还是现代瓷,都在瓷的釉下隐藏着许多极小的气泡。圆圆的、密密的布满釉下,非常好看。但是,不是所有的釉下都有一样多的气泡,有的气泡多,有的气泡少,有的甚至没有气泡。这是为什么呢?可否利用气泡的形态与分布来区别古瓷与现代瓷的不同,为古瓷断代辨真伪呢? “气泡鉴定法”。 一、气泡的成因 气泡是釉中的水分子(H2O)变来的。 在烧制瓷器时,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变成气体,当釉层厚时,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故而形成釉下的气泡。当釉层薄时,气泡冲破了釉层膜,在釉表面形成了不少坑凹—麻点。釉中水分子多,气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气泡亦少。如果釉中不含水分,釉下可能就没有气泡。现代瓷器中含有什么化学元素?
现代瓷器中主要含有硅元素、氧元素、铝元素、氢元素,以及少量的锂元素、钠元素、钾元素、磷元素,铁元素等元素。
瓷器是由瓷石(成分为硅酸盐岩石矿物,其中Li2O,K2O,Na2O等碱金属化物含量较高,并含有适量的P2O5和Fe)、高岭土(理论化学组成为46.54%的SiO2,39.5%的Al2O3,13.96%的H2O)、石英石(主要成分为SiO2)、莫来石(主要成分为3Al2O3·2SiO2或2Al2O3·SiO2)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是中华文明展示的瑰宝。
瓷器的鉴别
纵横华夏上下五千年,中国陶瓷史是一部中国文明史,文明古国历史都与陶瓷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古朴自然节俭的秦汉陶瓷、雄浑大气奢华的唐代瓷器、精致内敛豪放的宋代瓷器、一枝独秀浓厚色彩的元代瓷器、浓艳多姿五彩的明代瓷器、繁缛富丽荣华的清代瓷器、良莠不齐时代特征的民国瓷器,是历史最耀眼的光环,这就是文物收藏价值意义所在! 由于瓷器如玻璃易碎,不易保存,以及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影响,不是传世就是盗墓而来,古瓷能完整留传下来十分稀少和珍贵。所以升值空间极大,一件精美的清代青花瓷上万元很正常,越窑或者汝窑高古瓷器价值上千万更不罕见,随着中国国民越来越富足,更多投资者开始收藏瓷器,古瓷热持续火爆。但是唯利是用显微镜怎么观察明代的瓷器
使用偏光显微镜可以通过观察二次莫来石的形状确认瓷器的新老,图一是一件明代中期青花瓷器的釉面偏光显微图片,此图片 因为是使用普通相机拍摄的,因此图片中间部分最为清晰,我们在图片中看到的橙黄色的物象不要理睬,主要观察那些密布图片上的白色物象,这些白色的颗粒形状不同,大小不同,在这些大大小小白色颗粒之间填充着青灰色的玻璃相,在这幅图片中几乎没有圆形的气泡,这种白色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颗粒就是二次莫来石的晶相。 瓷器釉面是由多种矿物质所组成,这些物质的总和专业称之为莫来石,在高温烧成阶段莫来石中部分熔融于烧成过程中变成透明的玻璃相,也就是图片中密布在白色颗粒外青灰色的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矿物质因为熔点高,如石英之类需要1420度以上的高温才能熔融,在1250度左右的烧成温度下不能熔融,因而在不同的烧成温度下这些没有熔融的矿物质会重新组合形成不同的二次莫来石景象,温度越高这些莫来石聚集成的晶相颗粒就越小,温度越低这些莫来石聚集成的晶相颗粒就越大,这些重新聚集起来的晶相颗粒专业称之为“未成熟的二次莫来石”,这些晶粒的形象真实的反映出釉面材料的加工方法以及瓷器大致的烧成温度,图一中的白色晶粒要比图二中的白色晶粒的体积要大几倍,而这两张图片放大倍数是相同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两件瓷器的烧成温度不同,图一明代瓷器的烧成温度应该是1240度到1250度之间,图二是现代煤窑烧成温度在1280度左右,在制作仿品时只要适当的降低烧成温度晶粒就会变大,因此观察晶粒的大小并不能确认瓷器的真伪。
宋代瓷器中含有什么化学元素?
宋代瓷器主要是以白瓷和青瓷为主。 特别是宋代的青瓷特别有名,他当中主要含有的颜色元素是铁元素,是青瓷的主要元素。上一篇
这是人的一种什么心理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