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正文

竹材物理分解是什么意思

把竹子加工成竹纤维用的是物理法还是化学法

竹子应用广泛是大家熟知的,但应用于服装领域还是近几年的事。用竹子加工成的纤维称为竹纤维,竹纤维分成两大类; 1、天然竹纤维——竹原纤维 竹原纤维是采用物理、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制取的天然竹纤维。 制取过程:竹材→制竹片(首先把竹子截断去掉竹节并剖成竹片,竹片的长度根据需要而定)→煮炼竹片(将竹片放入沸水中煮炼)→压碎分解(将竹片取出压碎锤成细丝)→蒸煮竹丝(将竹丝再放入压力锅中蒸煮,去除部分果胶、半纤维素、木质素)→生物酶脱胶(把上述预处理的竹丝浸入到含有生物酶的溶液中处理,让生物酶进一步分解竹丝中的木质素、半纤维素、果胶,以获得竹子中的纤维素纤维。在分解木质素、半纤维素、果胶的同时也可在处理

竹材性质指的是什么

竹材性质是竹材的物理、力学性能的总称。竹材的含水率嫩竹比老竹大,故采伐后嫩竹干缩、变形、开裂等都多。竹青的纤维素与木素含量分别约为42%〜52%和26%〜31%,而竹黄的含量较低,分别约为34%〜42%和20%〜26%,可抽出物则竹青(6%〜7%)少于竹黄(18%〜22%)。竹秆的内外层密度悬殊,介于0.3〜1.04g/cm3之间,平均约为0.7〜0.8g/cm3竹纤维知识毛竹为主 竹原纤维是采用物理、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制取的天然竹纤维。 制取过程:竹材→制竹片→蒸竹片→压碎分解→生物酶脱胶→梳理纤维→纺织用纤维。 竹纤维,竹纤维分成两大类; 第一类:天然竹纤维——竹原纤维 竹原纤维是采用物理、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制取的天然竹纤维。 制取过程:竹材→制竹片→蒸竹片→压碎分解→生物酶脱胶→梳理纤维→纺织用纤维。 第二类:化学竹纤维 化学竹纤维包括竹浆纤维和竹炭纤维 竹浆纤维:竹浆纤维是一种将竹片做成浆,然后将浆做成浆粕再湿法纺丝制成纤维,其制作加工过程基本与粘胶相似。但在加工过程中竹子的天然特性遭到破坏,纤维的除臭、抗菌、防紫外线功能明显下降。 竹炭纤维:

竹材的构造是怎样的?

竹材内部的细微特征、细胞排列及组成成分。构造特点影响竹材的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质,对竹材干燥、防护和溶液渗透,以及竹材切削、篾编、胶合、压缩等加工技术都有很大关系,同时在竹类分类上亦有重要意义。竹材构造分宏观、微观及超微3种。

竹材宏观构造

在肉眼或扩大镜下所见到的竹材特征。包括竹青、竹肉、竹黄。竹青是竹壁的外侧部分,组织紧密,质地坚韧,表面光滑,覆有蜡层,绿色或黄色,有的竹种还具条纹及斑点(如黄金间碧玉竹及斑竹);竹黄在竹壁内侧,组织疏松,质地脆弱,呈黄色;竹肉位于竹青及竹黄之间,由维管束及基本组织构成。竹壁维管束颜色较深,在横切面上呈麻点状,纵切面呈丝状或线状、平行排列;通过竹节时出现弯曲、分枝、联结,并形成节隔维管束。竹壁外侧维管束小而密,基本组织数量少;内侧维管束大而稀,基本组织数量多。竹材密度及力学强度是竹壁外侧大于内侧。

竹材微观构造

在显微镜下见到的竹材特征。竹材节间构造自外至内分表皮层、皮下层、皮层、基本组织、维管束、髓环及髓(见图)。

表皮层

竹壁最外的一层细胞,由长形细胞、栓质细胞、硅质细胞及气孔器构成。长形细胞数量最多,呈长方柱形,纵行排列整齐。栓质细胞和硅质细胞形状短小,常成对结合,散生于长形细胞行列之中。每平方毫米竹秆表皮上有数个至十几个气孔。

皮下层

由一至二层小形柱状细胞构成,胞壁较厚。丛生竹皮下层胞壁较薄,和皮层细胞无明显区别。

皮层

由数层至十几层细胞构成,比皮下层细胞稍大。皮层宽窄因竹种及竹秆部位不同而有差异。大秆竹种皮层细胞列数多于小秆竹种。同一竹种竹秆,基部皮层细胞列数多于梢部。如毛竹竹秆基部皮层细胞为10~12列,中部为5~6列,上部为2~3列。幼嫩竹秆皮层细胞含叶绿体,故秆面呈绿色。

基本组织

为一些多角形薄壁细胞,胞壁随竹秆年龄增大而逐渐加厚,具单纹孔。细胞大小不一,一般长度50~300微米,直径30~60微米。

维管束

散生于基本组织中,其大小和密度与竹秆部位、竹秆粗度及竹种有关。维管束横断面积一般为0.1~0.5平方毫米,每平方毫米竹材约有5~7个维管束。同一竹秆自下而上、自内而外,维管束横断面积逐渐减小,密度逐渐增大。同一竹种秆粗的维管束密度比秆细的小。维管束由韧皮部、木质部及其四周的纤维群所构成。韧皮中有筛管、伴胞及小形薄壁细胞。木质部有木质化的导管及木薄壁细胞。导管为环纹、螺纹、网纹或梯纹型,一般长度300~1200微米,直径15~200微米。纤维的大小和含量与竹秆部位和竹种有关。多数竹种纤维长2.1~2.7毫米,宽14~19微米,长宽比为119~172。竹秆纤维,在竹秆中段最长最粗,下段次之,上段最短最细;在竹壁中部最长最粗,内部次之,外部最短最细。纤维的长宽比,在竹秆上段最大,向下逐渐减小;在竹壁外部最大,向内逐渐减小。

髓环(竹黄主要成分)

为数层及十数层横向整齐排列的砖形细胞。胞壁木化增厚或较薄,与髓细胞无明显区别(如孝顺竹、御江箬竹)。

为一些大形薄壁细胞,一般成膜状(竹衣、笛膜),有的成片状(如短穗竹)或海绵状(如矢竹、绿竹)。髓破坏后留下的空隙即竹秆中空部分称为髓腔。

不同竹种竹材上述各种组织的组成比例不同,33种竹种竹材的平均值为:纤维40.8%,导管6.1%,筛管及薄壁组织52.8%。散生竹与丛生竹在竹材构造上,有明显的区别。散生竹竹材的皮下层和皮层细胞的形状差异显著,基本组织细胞较粗而长,维管束中的纤维群没有被薄壁组织分隔的现象,原生木质部多为薄壁组织所填充。丛生竹竹材的皮下层和皮层细胞无显著区别,基本组织细胞短而细,维管束纤维群常有被薄壁组织分隔的现象,原生木质部皆成空腔,没有填充物。

竹材超微构造

一般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的竹材细胞壁的精细结构。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方法才能对它进行观察研究。竹材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杂多糖)和木质素。这三种物质紧密相连存在于一个系统中,纤维素是骨架,木质素是结壳物,半纤维素是连接纤维素与木质素的物质。竹材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它的基本组成是一些长短不等的链状纤维素分子,这些分子链有规则地聚集在一起称为微团,由微团组成为一种丝状微团系统,即微纤丝,进而聚集成不同等级的纤丝。由纤丝组成了细胞壁层。目前只能观察到微纤丝的排列情况。竹秆各种细胞超微结构的共同特征是初生壁上微纤丝排列稀疏,交错成网状,此层很薄,相邻两细胞的初生壁与胞间层紧密相连成复合胞间层。次生壁呈宽窄交替的多层结构,宽层中微纤丝排列与细胞轴向近于平行,而窄层中微纤丝的排列近于垂直。各种细胞的特征如下:

纤维

存在于维管束鞘中,其细胞壁呈现宽窄交替的多层厚壁状,紧连初生壁的第一层次生壁其微纤丝走向与细胞轴成50°,从外层向内层各宽层中微纤丝排列由陡向斜,大致从2°~5°到10°~20°;与此相反,各窄层中微纤丝排列几乎是平行的,与细胞轴约成85°~90°。不存在典型的三生壁。某些竹种细胞内壁上有瘤层。在纵向壁上纹孔稀少,纹孔膜呈交错的网状结构。

薄壁细胞

围绕维管束的基本组织,由垂直伸长和近似正方体的两种薄壁细胞所组成。长薄壁细胞的次生壁具有宽窄交替的多层结构,层数多至15个。宽层(约0.2微米)微纤丝排列略呈弓形,埋于窄层(约0.04微米)中而呈鱼骨状。短的薄壁细胞为非木质化细胞。两种薄壁细胞均有瘤层。

导管分子

它们的次生壁由两个不同部分的环状组成:一个宽约0.2微米,微纤丝排列成平螺旋状,与细胞轴约成90°~95°;另一个宽约2.2微米,微纤丝排列成30°~90°。部分竹种有瘤层。细胞纵向壁上有大量的具缘纹孔,纹孔膜结构均匀,微纤丝排列成交错的网状结构。

筛管分子

筛管上的微纤丝围绕着细胞中心平行排列,且垂直于细胞轴。

纤维细胞壁的多层结构与木质化的多层薄壁细胞壁的结合,使竹秆具有很高的抗拉与抗弯强度。宽窄层微纤丝的交替排列对消除各向异性有利。

见木材构造、木材细胞壁构造。

竹材怎样处理?

为提高竹材和竹制品的性能和使用价值,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对其进行防蛀、防腐、防水、防火、漂白、着色以及变形等处理的总称。

杀虫、灭菌处理

要防止竹材的蛀蚀、霉变、腐朽,延长竹材使用寿命,必须对其进行杀虫、灭菌处理。有物理、化学两类处理方法。

物理法

①高温杀虫灭菌法:常用烘烤、蒸煮、曝晒等方法,置竹材或竹制品在高温环境中,杀死虫、菌。②浸水杀虫灭菌法:将竹材浸泡在流动的水中,使其中的虫、菌窒息死亡。③烟熏杀虫灭菌法:将竹材放置在烧柴炉灶的上方,烟熏1~3个月,可杀死虫、菌。④气调杀虫灭菌法:在仓库或气调室中,人为调节空气成分,使氧气含量低于1%,竹材中长蠹虫5~7天后全部死亡。⑤远红外线杀虫灭菌法:远红外线是56~1000微米的电磁波,远红外线被竹材吸收后,竹材内部分子产生激烈共振,温度升高,杀死虫、菌。⑥微波杀虫灭菌法:微波是波长1000~1000000微米或频率300~30万兆赫的电磁波,穿透力强,杀虫灭菌效果好。⑦射线杀虫灭菌法:60Co、137Cs等放射性元素,其射线强度达到300~350千拉特时,处理竹材可杀死虫、菌。物理法处理竹材,优点是不污染竹材和环境,保持竹材化学性质不变。缺点是处理效果不能持久,处理后的竹材若保管不善有重新染菌霉变、遭受虫蛀的可能。

化学法

①涂布法:将防腐、防蛀药剂均匀涂布于竹材表面,使竹材与空气隔绝,以达防蛀、防霉、防腐的目的。常用的防蛀涂料有石油、柏油、生桐油、虫胶漆、清漆、光敏涂料、柴油等;防腐涂料有氟硅酸钠、氨水、氟化钠、五氯酚钠、生漆等。涂布法简单易行,节省工料,但是,仅涂及竹材表面,只能防止外来虫、菌的侵蚀和水分渗入,而且有些涂料在竹材表面有损美观。②浸渍法:用防护药剂浸渍竹材,使药液渗入竹材组织内部以提高防虫、防菌性能。常用防蛀浸渍剂有重铬酸钠、硫酸铜、氧化砷、二氧化铬、硫酸铅、醋酸铅、石炭酸、氟化钠、五氯酚钠、敌百虫、石灰水、甲胺磷、樟油、氟化硅酸钠等;防腐浸渍剂有氟化钠、氯化锌、重铬酸钠、五氯酚钠、食盐、硫酸铜、五氧化二砷、硼酸、硼砂、明矾、水玻璃等。③蒸煮法:和物理蒸煮法的区别在于蒸煮液为溶液。常用的蒸煮液有明矾水溶液、食盐水溶液、石炭酸水溶液、漂白粉水溶液、氟化钠水溶液、石灰水溶液等。此外,为防止竹材开裂,可将其置于高压釜内,增压蒸煮。蒸煮法一般适用于小件竹器。④熏蒸法:利用易挥发有毒气体的化学药剂作熏蒸剂,通过熏蒸杀死竹材或竹制品中虫、菌的方法。常用的熏蒸剂有磷化铅、磷化锌、磷化钙、溴甲烷、氯化苦和硫磺等。⑤加压法:即加压注入防蛀、防腐剂法。将新伐竹秆的顶端截去,套在一耐压皮管内,用金属环或铅丝捆紧,皮管另一端连接到金属药液罐的一个接头上,药液可沿皮管流到竹梢截面上,然后在药罐的液面上加0.098~0.147兆帕的压力,药液受压后,即沿竹梢截面上的导管进入竹材内部。防蛀、防腐剂与浸渍法所用相同。化学法处理竹材,优点是防蛀、防霉效果持久。缺点是有药液残留,有毒药液则在竹材中留有残毒,且处理时易污染环境。

防水、防火处理

防水处理亦用涂布法和浸渍法。杀虫灭菌处理中的涂布剂和浸渍剂一般都兼有防水的作用。专用于防水的涂料有铝质厚漆、熟桐油、克鲁素油、松香、赛璐珞的丙酮溶液、熔化油沥青、松香脂和铅白清漆等。专用于防水的浸渍剂有煤焦油、松节油、明矾、醋酸等。专用于防水的浸渍液有磷酸铵、氟化钠、硫酸铵等。防火处理用涂布法,常用涂料有水玻璃、食盐、水柏油等。

脱油、漂白、着色处理

①竹材脱油:竹青表面有一蜡质层与污霉尘埃粘合一起,既不美观又妨碍加工,把竹青加热将蜡质熔化与污物一并除去称为脱油。竹材经过脱油处理后,表面光洁坚硬,并能防蛀防霉。竹材脱油有干法和湿法两种。干法是,将竹材用炭火烘烤后,把竹青上渗出的油脂和污物擦掉;湿法是,将竹材用热水煮沸1~2小时,取出来擦掉油脂,若水中放少量烧碱效果更好。②竹材漂白:先将竹材放在1%漂白粉水溶液中,浸1小时,再在5%醋酸溶液中煮沸半小时,最后将竹材浸入1~3%双氧水溶液中浸泡2小时。或将竹材放入密封容器中,通入二氧化硫气体,熏24小时。也可将竹材浸泡在淘米水中1~2昼夜。③竹材染色:可用碱性材料、药品、染料等着色原料,选表皮无损伤的竹材,先放在2%的烧碱或碳酸钠溶液中,煮沸3~5分钟,再放在碱性染料溶液中,煮沸半小时左右取出,将竹材表皮擦净后,再涂上稀硫酸(呈黑色)或稀硝酸(呈赤褐色),立刻用火烤,即可着色。若在涂上稀酸的竹秆上撒上一些不规则的烂泥浆,附着泥浆处不变色,就能在竹秆上现出不规则的花斑。在竹子砍伐前2~3个月,用稀酸泥浆,涂在竹秆上,砍伐后,竹秆表面也可产生黑棕色花斑。

定型处理

根据竹材受140~160℃高温后会失去弹性,变得柔软的特征,可根据制品加工的需要用人工的方法使弯曲竹材变直,弧形竹材展成平板,或使通直竹材成为一定形状。其方法:取半干的竹材于待处理部分洗涂一层豚油(不涂亦可),然后置于火上缓慢烘软或在微波炉上加热,到竹材表面分泌出竹油时,即可用力矫形,使达到所需要的形状后,立即用湿布抹上清水,或直接浸入水中,使其骤然冷却,这样便可完全定型,不再恢复原状。

培育处理

在竹材生长期用人工方法进行培育处理。竹笋长到高度为1~1.5米时,用一定大小的四方形木(铁)模槽,套在竹笋外面,使竹笋在模槽内伸长成为四方形竹。当竹笋长到上述同样高度1~1.5米时,用一小竹秆(或竹片)紧捆在笋尖部,竹笋成竹时,新竹秆上被压挤成一凹槽,即成凹竹。培育处理的方竹或凹竹制做的竹工艺品,别具一格。

翻黄

在竹制品的手工艺生产中,把竹材内皮(竹黄)展开成竹板的做法。其方法是,截取竹材的节间部分,将其周围的竹青劈去,再将竹黄衬在圆柱体上,用刨刨薄。然后纵向切开,放入沸水中蒸煮。待竹黄变柔韧时,取出趁热展开在平面上涂胶液,使两片竹黄相背胶合,或用一片竹黄与薄板胶合,再夹在两块平板之间加压。经一昼夜左右,即可胶合成平板。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