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交幅度调制系统,设M=256,所占频带为600~3000Hz,其基带形成滤波器滚降系数α为1/2
- 教育综合
- 2024-08-05 13:00:02
通信中的滚降系数是什么
滚降系数α:在无码间串扰条件下所需带宽 W 和码元传输速率 Rs 的比值(即奈奎斯特频率)
1、当α=0时,就是理想奈奎斯特滤波器,此时的传输带宽是理想奈奎斯特滤波器的最小带宽,但当 α>0 时,系统传输带宽就超过了奈奎斯特最小带宽,这时码率速率 Rs 就小于小于 2 倍带宽,如果解调器在每个码元间隔内仅做一次采样,那么会因为采样点太少而不能可靠恢复模拟波形,产生失真。
2、但是数字通信系统不需要恢复模拟波形,只需要在取样时刻无码间串扰就行,而升余弦系列滤波器在取样时刻具有无码间串扰特性。因此,仍符合奈奎斯特第一准则,它所实现的频谱效率要比理论最高效率下降一个滚降系数а 倍。
3、滚降系数а影响着频谱效率,а越小,频谱效率就越高,但а过小时,升余弦滚降滤波器的设计和实现比较困难,而且当传输过程中发生线性失真时产生的符号间干扰也比较严重。在实际工程中,а的范围一般定在 0.15~0.5 之间。
扩展资料
滚降系数的传播函数
传输函数形状为矩形,其脉冲响应为无限长,显然该脉冲成形滤波器在物理上是不可实现的,只能近似,称为奈奎斯特滤波器和奈奎斯特脉冲。
奈奎斯特滤波器的频率传输函数可以表示为矩形函数和任意一个实偶对称频率函数的卷积;奈奎斯特脉冲可以表示为 sinc(t/T) 函数与另一个时间函数的乘积。
因此,奈奎斯特滤波器以及相应的奈奎斯特脉冲为无穷多个,其中,常用的是升余弦成形滤波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奈奎斯特频率
比特率与带宽什么关系
带宽就是用比特率表示的。
比特率:又叫传信率,每秒传输的信息量,单位是“比特/秒”。它的大小不仅和每秒发的码元个数有关,还和发的码元本身的统计特性有关。比特率越高,传送数据速度越快。声音中的比特率是指将模拟声音信号转换成数字声音信号后,单位时间内的二进制数据量,是间接衡量音频质量的一个指标。
常利用比特率衡量声音和视频文件质量。例子:音频文件中: 8 kbps 通话质量, 32 kbps 中波广播质量, 96 kbps FM广播质量, 128 kbps 普通MP3质量,1411 Kbps 16位CD质量当描述比特率的时候,二进制乘数词头几乎从来不使用而基本使用国际单位制词头作为标准。
关于带宽,从信号角度,带宽可以指信号占的频带宽度;从系统角度,带宽可以指完整传输信号所需要的通频带宽度,或者为取得特定频率信号而设计的滤波器通频带宽度。
例如:
10Mb宽带 = 10M * 1024= 10240Kbps(每秒钟传输10240bit数据)
10Mb宽带 = 10M * 1024 / 8 = 1280Kbps(下载/上载速度1280Byte/s)
而一般码率都采用前者的单位(Kbps),所以只要把带宽单位(Mb)换算成Kb就可以了。
如果是频带传输,那么在接收时就需要解调,也就是用滤波器把需要的频段取出来,这个滤波器的通频带带宽和传输过程中的信号带宽不一定相等。例如在2ask中相等,在2fsk中不相等。
信道编码中,K符号大小的信源数据块通过编码映射为N符号大小的码字,则K/N成为码率,其中假设编码前后的符号表没有变化。
波特率有时候会同比特率混淆,实际上后者是对信息传输速率(传信率)的度量。波特率可以被理解为单位时间内传输符号的个数(传符号率),通过不同的调制方法可以在一个符号上负载多个比特信息。因此信息传输速率即比特率在数值上和波特率有这样的关系:I=SN
其中I为比特率,S为波特率,N为每个符号负载的信息量,以比特为单位。因此只有在每个符号只代表一个比特信息的情况下,例如基带二进制信号,波特率与比特率才在数值上相等,但是它们的意义并不相同。
参考资料:比特率_百度百科网页链接
用MATLAB怎么设计带通滤波器?那个firls函数好像没有约束采样频率,还有别的方法吗?万分谢谢啦!
低通采样定理实验 1.1 实验目的 1.了解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一般构成; 2.掌握奈奎斯特抽样定理。 1.2 实验仪器 1.YBLD智能综合信号源测试仪 1台 2.双踪示波器 1台 3.MCOM-TG305数字信号处理与现代通信技术实验箱 1台 4.PC机(装有MATLAB、MCOM-TG305配套实验软件) 1台 1.3 实验原理 一个典型的DSP系统除了数字信号处理部分外,还包括A/D和D/A两部分。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信号,如声音、图像等大多是模拟信号,因此需要将其数字化后进行数字信号处理,模拟信号的数字化即称为A/D转换。数字信号处理后的数据可能需还原为模拟信号,这就需要进行D/A转换。一关于网络通信原理的困惑,求网络达人赐教,万分感谢!!!
首先说明一下,OSI七层模型是一种思想、思路,是各厂商开发软件时遵循的通用标准。它诠释了数据通信的过程。它是个抽象的概念。
回答1:既不是操作系统的TCP/IP协议也不是是网络设备。因为这两个只是完成7层中的某个功能。tcp(a和b两台电脑的虚通道建立)工作在传输层,ip(路由转发)工作在网络层。而网络设备。比如路由器(三层交换机也有这个功能,只是和路由器的侧重点不一样)只把数据解析到第三层,在第三层封装后的数据叫做包。而二层交换机只把数据解析到第二层,在第二层封装后的数据包叫做帧。
回答2:物理层也就是第一层,处理的数据是比特流。而“本地连接”是工作在应用层也就是第7层。一块以太网网卡包括OSI(开方系统互联)模型的两个层。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物理层定义了数据传送与接收所需要的电与光信号、线路状态、时钟基准、数据编码和电路等,并向数据链路层设备提供标准接口。数据链路层则提供寻址机构、数据帧的构建、数据差错检查、传送控制、向网络层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等功能。
回答3:其实数据链路层是把网络层的数据加上头和尾形成帧再交付给物理层。这就是封装。
之所以要加上头和尾是因为物理层只管电信号,必须要有一个特殊的电信号告诉物理层这是一个帧的开始和结尾。
一般头和尾的电信号是连续的10101010这样的形式,当物理层接收到信号后,知道这是一个帧来了,经过模数转换后交付给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剥离头和尾把数据交付给上面的网络层,这就是解封装的过程。
其实网络的七层结构基本上都是封装和解封装的过程,上层数据下来的时候就给他加特定的头,相当于装了个信封,就这样一层层的装下来。下层的数据送到上层就一层层的剥离头(信封),直到最后没有信封得到最终的数据为止。
数据封装的原理:
数据封装是指将协议数据单元(PDU)封装在一组协议头和尾中的过程。在OSI7层参考模型中,每层主要负责与其它机器上的对等层进行通信。该过程是在“协议数据单元”(PDU)中实现的,其中每层的PDU一般由本层的协议头、协议尾和数据封装构成。
每层可以添加协议头和尾到其对应的PDU中。协议头包括层到层之间的通信相关信息。协议头、协议尾和数据是三个相对的概念,这主要取决于进行信息单元分析的各个层。例如,传输头(TH)包含只有传输层可以看到的信息,而位于传输层以下的其它所有层将传输头作为各层的数据部分进行传送。在网络层,一个信息单元由层3协议头(NH)和数据构成;而数据链路层中,由网络层(层3协议头和数据)传送下去的所有信息均被视为数据。换句话说,特定OSI层中信息单元的数据部分可能包含由上层传送下来的协议头、协议尾和数据。
例如,如果计算机A要将应用程序中的某数据发送至计算机B应用层。计算机A的应用层联系任何计算机B的应用层所必需的控制信息,都是通过预先在数据上添加协议头。结果信息单元,其包含协议头、数据、可能包含协议尾,被发送至表示层,表示层再添加为计算机B的表示层所理解的控制信息的协议头。信息单元的大小随着每一层协议头和协议尾的添加而增加,这些协议头和协议尾包含了计算机B的对应层要使用的控制信息。在物理层,整个信息单元通过网络介质传输。
计算机B中的物理层接收信息单元并将其传送至数据链路层;然后B中的数据链路层读取包含在计算机A的数据链路层预先添加在协议头中的控制信息;其次去除协议头和协议尾,剩余部分被传送至网络层。每一层执行相同的动作:从对应层读取协议头和协议尾,并去除,再将剩余信息发送至高一层。应用层执行完后,数据就被传送至计算机B中的应用程序接收端,最后收到的正是从计算机A应用程所发送的数据。
网络分层和数据封装过程看上去比较繁杂,但又是相当重要的体系结构,它使得网络通信实现模块化并易于管理。
解封装正好是封装的反向操作,把封装的数据包还原成数据.
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还困惑,建议你看一下网络工程师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