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比较近40年(1978-2020)中国与日本财政支出结构的异同点。
- 教育综合
- 2024-08-06 07:57:28
经济事务支出是什么?
经济事务支出指的是政府或组织用于各种经济性质活动和服务的开支。这些支出通常涉及到国家/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保健、社会保障、失业救助、交通运输等领域的投资和支出。在企业中,经济事务支出包括了销售成本、行政费用、人工成本等与公司直接经营相关的支出。
中国经济和日本经济有什么区别?
中国经济和日本经济有2点不同:
一、两者的概述不同:
1、中国经济的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按预定计划,到2010年,中国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
2、日本经济的概述:泡沫经济后成长率一蹶不振,21世纪初期有回温现象,但是失业率并没有显著下降,多数成长率还是来自大企业的资方获利。
二、两者的特点不同:
1、中国经济的特点:
(1)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经济发展的实践。
(2)注重搞好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3)把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上。
(4)坚持以人为本,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
2、日本经济的特点:
(1)金融效率低下,泡沫经济期间由于融资过剩而后续实际抵押品(房产和土地)价值遽减。银行因此负担巨大不良债权至今。
(2)创业困难,比起欧美在日本创业较难.要探究原因,许多人会举出因为在日本只能向金融机关借钱.没有创业经验的人要向金融机关借钱相当难.即使借到,利率也很高.万一创业失败就必需背负大量负债.针对这问题,日本政府于2004年修改法令,建立起一元也可以创业及种种经营支援的体制.但是效果还是未知数。
(3)贫富差距,资本主义常见问题日本社会也发生;由原来以中产阶级为社会主流,转变为富裕与贫穷两个极端。大前研一所著M型社会一书探讨日本此种怪现象,可能来自于全球化和产业升级结构,越中下层的人越遭到冲击,而富人阶级却没有遭到冲击甚至因而获利,导致阶级拉大,衍生出价值观崩坏和职场伦理瓦解等文化现象。
扩展资料:
中国经济的的发展趋势:
1、调整经济结构。这是今后相当长时间经济发展的主线。要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中国经济发展上一个新的水平,而不仅是GDP总量的低水平的扩张。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
中国技术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注意处理两个关系:一是发展新兴产业和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一是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2、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村经济发展有远期的问题。90年代以来有两个基本情况:一是粮食产量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人口增长速度,二是城乡居民人均口粮消费下降。这带来了过去所没有过的相当多农产品销售困难的现象。
不少农产品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很难再用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办法增加农民收入。中国农业单产并不低,种粮不赚钱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达不到规模经营,单纯务农很难使农民富裕起来。
3、西部大开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规律,中国在几千年历史上,地区发展就是不平衡的。不论东部还是西部,省、自治区内部各市、县之间,差距呈扩大的趋势,这是各个地方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区域经济政策要强调两个大局。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一个大局,这个政策要坚持。
4、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世界性大课题。在新的发展阶段,应该把可持续发展放到突出的位置。主要是人口、环境。
环境保护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环境保护可以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环境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环境恶化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对于环境问题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5、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只是“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说,有了一个雏形,一个大的框架,不健全、不完善之处还很多,仍然需要强调体制创新,通过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就是建立与国际市场经济规则接轨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体制创新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6、发展开放型经济。中国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交织着各个国家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激烈的竞争,必然经过许多曲折和反复。其后果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是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但中国经济技术落后,在同发达国家的竞争中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加入WTO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机遇,这是具有很大挑战性的机遇;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包含着发展机遇的挑战。加入WTO只是获得入场券和参赛资格,关键是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能力。
7、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妥善处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在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上,要兼顾国计和民生;在社会政策上,要注重调节社会分配和解决就业问题。中国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今后5年城镇将新增就业岗位4000万个,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4000万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经济(特定名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本经济
比较中外财政支出的结构
题目:国外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结构及其困境比较分析 不论单一制国家还是联邦制国家,地方政府都构成了其整个国家各项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财政则是各级政府维持其自身运转和发挥各项职能的关键性因素。公共财政理论认为,根据受益范围可将公共产品分为全国性的和地方性的,后者由地方政府负责提供符合公平与效率原则。当前,财政联邦制(财政分权)成为各国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准则之一。政府间事权财权明确划分、地方政府负责地方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拥有较为固定的财政收入来源、地方财政拥有相对独立性是财政联邦制的基本要求。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受政治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出现不同程度的发展困境。试分析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本文着重分析自1949年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变化,并将这60多年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1976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1978-1991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1992-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一)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财政支出规模逐年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国防支出两项数额明显较多。在此期间,经济建设支出占比分别为25.5%,28.7%和42.6%,比重逐年上升。国防支出占比分别为41.1%,43.1%和33.6%;相对而言,社会文教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总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在20%—30%之间。
可见,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财政支出的重心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这跟当时我国的国情和状况是相吻合的。
(二)1953—1976年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
在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从1953年到1976年增长了近四倍,其中各类支出数额也同步上升。根据相关统计,在“一五”期间,我国财政总收入为1354.88亿元,相当于原定五年计划财政收入计划1309.41亿元的103.47%。
五年财政总支出为1345.68亿元,相当于原定五年计划财政支出1286.06亿元的104.63%,整个去年计划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9.2亿元,做到了财政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
(三)1978-1991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财政支出规模依旧呈扩大趋势,且短短十三年就达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三倍之多。同时,财政支出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支出的重点开始从工业经济领域向农业、科技、教育等方面倾斜。
(四)1992-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根据已有数据,从1992年到2014年,财政支出规模明显扩张数倍。1992年到2005年,财政支出规模扩大九倍,而后在短短十年内又扩大近十倍,我国财政的支出规模不但逐年增长,而且增长率很高,规模扩张很大。
变化的原因
自20世纪以来,政府规模的增长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里备受关注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国外学者基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对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财政支出增长理论。
国内对财政支出研究较为系统的最早见王雍军的《中国财政支出实证分析》,他从公众需求和官僚拉动两方面来解释财政支出的增长。但总的来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的变化是因为当时的政府和财政职能转变与经济体制的变化。
下面,本文将从政府财政职能转变视角来分析近六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与规模的变化原因。
1、过渡型财政(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从战时状态开始走向和平年代,国家的主要任务由解放战争转向经济恢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财政由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时财政转变为经济恢复时期的过渡型财政。过渡型财政,是在满足战争需要的同时,尽力恢复经济建设的一种财政模式。
2、生产建设型财政(1953-1976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
在生产建设型财政中,经济建设占财政总支出的首要地位。由于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财力的安排主要放在经济建设方面,与其他方面的支出悬殊甚大;第二,工业支出是经济建设支出的重点。
第三,财政在集中的前提下适当放松。从“一五”时期就开始在集中的前提下适当下放权力,“大跃进”时期出现了过度放权,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虽然财权重新集中,但集中程度并没有恢复到建国初期。至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财政权限下放的程度更大。
3、分灶吃饭型财政(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全党工作中心进入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建设时期。新时期的经济建设是随着党的中心任务和方针政策的转变,新的经济运行方式,总体上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生产建设型财政转向有计划商品经济下的分灶吃饭型财政,这种财政模式是一种从计划经济下的财政向市场经济财政过渡的一种财政形态。
扩展资料
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二是经济体制的选择;三是政府经济干预政策。
(2)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
就政局是否稳定而言,一国发生的战争或冲突等事件会导致财政支出规模异常扩大。
就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其影响也是较为明显。如果一国政府的行政机构过于臃肿,必然会导致行政经费的增多,反之,就会节约经费支出。
(3)社会因素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社会因素众多,且较为复杂。人口数量、文化背景、宗教习俗等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取得的成就?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全球人口最多的一个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一场伟大的事业,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关于发展的故事,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不仅改变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经济力量的分布版图,在人类的历史上从来未曾有一个国家在短短的三十年时间里,让数亿人民摆脱了贫困状态,因此我们说这是史上最了不起的经济发展的成功故事。
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已经,而且在继续对中国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经济发展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哪里呢?首先体现在经济实力的巨大飞跃,目前讲几个简单的数据:
1、中国的经济总量从改革开放前1978年世界排名第15位跃居到2010年的第2位,GDP从1978年的区区3645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1年的471568亿元人民币,我们现在的经济总量大约相当于改革开放前1978年的130倍,经济增长速度在过去三十多年中高达9.3%,这是全球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平均水平的3倍。
在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人均GDP也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局面,我们的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人口增长速度,其结果就是中国人均GDP的快速增长。
从1978年区区380亿元增长到2011年35083元,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在这一段时间里高达92倍,人均GDP高速增长的势头一直持续到今天。在最近六年里中国的人均GDP依然呈现出强劲的增长。
我也举一个简单的数据:从2005年我们的人均收入世界排名112位跃居到2011年排名的89位,在这六年里中国的人均GDP的世界排位增长了23位,这个速度相当地令人惊讶。
2、在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改革开放也带给中国产业结构方面的深刻变化。我们的一次产业的比重从1978年的大约28%下降到目前的10%左右。
与此同时,中国三资产业的比重从1978年的24%上升到目前的44%,提高的大约20个百分点。在一次产业的比重下降、三次产业的比重上升的同时,中国二次产业中的主要产业——制造业的崛起尤其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目前,迅速崛起的制造业已经在全球排名第一位,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
在目前全世界大约500种主要的工业产品中,有222种左右的产品产量世界第一这个称号属于中国,在制造业迅速崛起的同时,中国在最近三十多年里还不断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也十分的良好。
在过去三十多年中,我们在产业结构深度优化的同时,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在水力、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取得的成果在世界上很少有国家能与之比肩。
4、经济实力的巨大飞跃还表现在中国的外汇储备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在改革前的1978年整个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只有区区的1.67亿美元,到2011年我们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31811.48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国的同期中是最高了,我们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外汇储备大国。
经济实力的增长不仅仅体现在以上这些方面,还表现在中国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改革开放前中国是典型的民以食为天的农业大国,当时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区区的134元(1978年数据),到2010年中国农民的年均纯收入已经上升到5919元,这样的速度也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
5、在农村人均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率迅速下降,从1978年的30%下降到2010年的大约4%,贫困率的下降使得数亿中国农民彻底摆脱了贫困状态,到目前为止我们虽然还有部分人口处在贫困中,但是在解决贫困的能力方面我们今天已经大大提升了。
今后我们还要面临一些挑战,但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前景仍然是向乐观的。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今天解决贫困问题的经济基础是过去无法比拟的。
6、中国经济实力的巨大增长还体现在国家财政实力的增长方面,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国家财政收入也经历了一段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期,从1978年我们(募集征服)总共1132亿元人民币的财政收入增长到2011年103740亿元人民币。这个规模大约相当于1978年的92倍。
2010年中国大陆居民已经基本普及的家用电器,电话的普及率达到了每百人86.5部,互联网的上网人数已经达到了4.57亿人,其中宽带上网的人数已经达到4.5亿人,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34.3%。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中国的短缺经济状况,可以说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7、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同时,中国在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方面也取得的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中国从2009年开始推动了大规模的医疗卫生保险改革,到今年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我们享受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的人数已经占全国总人数的95%。如此高的覆盖率,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在世界各国中是极为罕见的。
我们从整体上来看,今天中国人民享受到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教育水平、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我们还存在许多不足,但是作为一个客观的现实,在这些方面我们取得的成就确实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扩展资料: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
改革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参考资料:改革开放-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