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主管如何理解:快才能赢,快鱼吃慢鱼。完成比完美重要,不断迭代是本质了
- 教育综合
- 2024-12-31 17:45:01
如何理解 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 ?
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在《有效的主管》一书中简明扼要地指出:“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效率和效能不应偏废,但这并不意味着效率和效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我们当然希望同时提高效率和效能,但在效率与效能无法兼得时,我们首先应着眼于效能,然后再设法提高效率。”多么经典的论述!请注意,在这段论述中,彼得·德鲁克提出了两组并列的概念:效率 和效能,正确做事和做正确的事。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企业的商业行为,还是个人的工作方法,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都在于前者:效率和正确做事。但实际上,第一重要的却是效能而非效率,是做正确的事而非正确做事。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对企业而言,不可缺少的是效能,而非效率。”
“正确地做事”强调的是效率,其结果是让我们更快地朝目标迈进;“做正确的事”强调的则是效能,其结果是确保我们的工作是在坚实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换句话说,效率重视的是做一件工作的最好方法,效能则重视时间的最佳利用——这包括做或是不做某一项工作。麦肯锡卓越工作方法的最大秘诀就是,每一个麦肯锡人在开始工作前必须先确保自己是在“做正确的事”。
“正确地做事”与“做正确的事”有着本质的区别。“正确地做事”是以“做正确的事”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正确地做事”将变得毫无意义。首先要做正确的事,然后才存在正确地做事。试想,在一个工业企业里,员工在生产线上,按照要求生产产品,其质量、操作行为都达到了标准,他是在正确地做事。但是如果这个产品根本就没有买主,没有用户,这就不是在做正确的事。这时无论他做事的方式方法多么正确,其结果都是徒劳无益的。
正确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这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方法,更是一种很重要的管理思想。任何时候,对于任何人或者组织而言,“做正确的事”都要远比“正确地做事”重要。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言,“做正确的事”是由企业战略来解决的,“正确地做事”则是执行问题。如果做的是正确的事,即使执行中有一些偏差,其结果可能不会致命;但如果做的是错误的事情,即使执行得完美无缺,其结果对于企业来说也肯定是灾难。
对企业而言,倡导“正确做事”的工作方法和培养“正确做事”的人与倡导“做正确的事”的工作方法和培养“做正确的事”的人,其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保守的、被动接受的,而后者是进取创新的、主动的。
麦肯锡资深咨询顾问奥姆威尔·格林绍曾指出:“我们不一定知道正确的道路是什么,但却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这是一条对所有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的告诫,他告诉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方法,如果我们一时还弄不清楚“正确的道路”(正确的事)在哪里,最起码,那就先停下自己手头的工作吧!
首先,找出“正确的事”工作的过程就是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有时候,一个问题会摆到你的办公桌上让你去解决。问题本身已经相当清楚,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很清楚。但是,不管你要冲向哪个方向,想先从那个地方下手,正确的工作方法只能是:在此之前,请你确保自己正在解决的是正确的问题——很有可能,它并不是先前交给你的那个问题。
一位具有理工科背景的麦肯锡校友告诉我,让工作高效卓越的方法是有机而复杂的,就跟医学问题一样。病人到医生的办公室说,自己有一点发烧。他会告诉医生自己的症状:嗓子痛、头疼、鼻子堵塞。医生不会马上就相信病人的结论。他会翻开病历,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然后再做出自己的诊断。病人也许是发烧,也许是感冒了,还可能得了什么更严重的病,但医生不会依靠病人自己对自己的判断进行诊断。
在麦肯锡,我们发现,客户对自己的诊断往往并不比医生的病人更强,有时候他们带给我们的问题表达得极不清楚。我在公司进行第一项研究的时候,我们的团队接受的任务是帮助纽约一家投资银行“提高赢利能力”,这就像是一个病人告诉医生“我觉得不舒服”一样。另一个案例是,麦肯锡的一个团队前去为一家制造业公司的分支机构评估扩张机会。经过几个星期的资料收集和分析之后,这个团队意识到,这个分支机构需要的不是扩张,而是关闭或卖掉。
搞清楚交给你的问题是不是真正的问题,惟一的办法就是更深入地挖掘和收集事实,问问题,到处逛。一般用不了多久,你就能搞清楚自己走的方向到底对不对。
当黑白电视机处于成熟期,而彩色电视机正方兴未艾时,若仍选定黑白电视机为目标产品,则不论其生产效率有多高,这种产品肯定要滞销。虽然提高生产效率是在正确做事,但因为做了不正确的事,导致损失巨大。
当你确信自己是在为一个错误的问题伤脑筋时,你会做些什么?当医生认为病人的轻微症状掩盖了某些更为严重的问题时,他会告诉自己的病人:“琼斯先生,我可以治疗你的头疼,不过我认为这是某种更为严重的病情的症状,我会做进一步的检查。”按照同样的方法,你应该去找你的客户或者是你的老板——只要是最开始要求你进行投入的人就行——告诉他:“你让我去了解X问题,但真正对我们的业绩有影响的是来自于对Y问题的解决。只要你真想的话,我现在就可以解决X问题,不过我认为把精力放在Y上面更符合我们的利益。”
如果你有支持自己的资料,客户既可以接受你的建议,也可以让你继续处理原来的问题,但是你已经尽到了根据客户的最佳利益行事的责任。
这就是麦肯锡的工作原则,正确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而首先找出“正确的问题”,则是做正确的事的第一步。
开始时就怀有最终目标每一件事和每一项工作都会有其特定的最好结果,这个最好结果就是我们做一件事和一项工作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标。在开始做事之前,只要明确地记住了最终目标,就能肯定,不管哪一天干哪一件事都不会违背你为之确定的最重要的标准,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会为这个最终目标作出有意义的贡献。
如果没有目标,就不可能有切实的行动,更不可能获得实际的结果。高效能人士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他们往往在做事之前,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清楚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哪些事是必须的,哪些事往往看起来必不可少,其实是无足轻重的。他们总是在一开始时就怀有最终目标,因而总是能事半功倍,能卓越而高效。
一开始时心中就怀有最终目标,意味着从一开始时你就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从一开始时你就知道自己现在在哪里。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至少可以肯定,你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方向正确的。那种看似忙忙碌碌、最后却发现自己是背道而驰的情况是非常令人沮丧的。这是许多效率低下、不懂得卓越工作方法的人最容易出现的错误,他们往往半途而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了无用的事情上。
每天都有无数的事情等待着我们去处理,而且有许多事情看起来还显得非常紧急,比如响个不停的电话,下一个小时的某个会议,给某个客户的回信等等。陷入事务性的圈子,把我们变得忙忙碌碌的情景看来是必须而且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麦肯锡工作所获得的经验告诉我,每个人在一天所做的事情中,至少有80%是并不重要的。换句话说,可能我们每天80%的时间和精力是在正确做事,却不是在做正确的事。这是一种很危险的工作方法。
一开始时心中就怀有最终目标能帮助我们很快地确定事情的重要性,它是让我们永远走在做正确的事的大道上的重要保障。这个“最终目标”会时刻提醒我们,这件事虽然紧急,却并不重要,那件事虽然看起来还可以拖延,但它却有助于我们向目标更快地迈进。
有一个被广泛传播的事例。我们走进一片丛林,开始清除矮灌木。当我们费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清除完这一片灌木林,直起腰来,准备享受一下完成了一项艰苦工作后的乐趣时,却猛然发现,不是这块丛林,旁边还有一片丛林,那才是需要我们去清除的丛林!有多少人在工作中,就如同这些砍伐矮灌木的工人,常常只是埋头砍伐矮灌木,甚至没有意识到要砍的并非是那片丛林。
一开始时心中就怀有最终目标会让我们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方法,养成一种理性的判断规则和工作习惯。如果我们一开始时心中就怀有最终目标,就会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眼界。事实上,这种不是着眼于某一个具体事情上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法让我受益匪浅,在麦肯锡后来的工作岁月中,这种工作方法无数次地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喜悦和收获。
编排行事优先次序,一个人在工作中常常难以避免被各种琐事、杂事所纠缠。有不少人由于没有掌握高效能的工作方法,而被这些事弄得筋疲力尽,心烦意乱,总是不能静下心来去做最该做的事,或者是被那些看似急迫的事所蒙蔽,根本就不知道哪些是最应该做的事,结果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致使工作效率不高,效能不显著。
大量研究表明,在工作中,人们总是依据下列各种准则决定事情的优先次序:
(1)先做喜欢做的事,然后再做不喜欢做的事。
(2)先做熟悉的事,然后再做不熟悉的事。
(3)先做容易做的事,然后再做难做的事。
(4)先做只需花费少量时间即可做好的事,然后再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做好的事。
(5)先处理资料齐全的事,再处理资料不齐全的事。
(6)先做已排定时间的事,再做未经排定时间的事。
(7)先做经过筹划的事,然后再做未经筹划的事。
(8)先做别人的事,然后再做自己的事。
(9)先做紧迫的事,然后再做不紧迫的事。
(10)先做有趣的事,然后再做枯燥的事。
(11)先做易于完成的事或易于告一段落的事,然后再做难以完成的整件事或难以告一段落的事。
(12)先做自己所尊敬的人或与自己有密切的利害关系的人所拜托的事,然后再做自己所不尊敬的人或与自己没有密切的利害关系的人所拜托的事。
(13)先做已发生的事,然后做未发生的事。
很显然,上述各种准则,都不符合高效工作方法的要求。
工作是以目标的实现为导向的,在一系列以实现目标为依据的待办事项之中,到底哪些事项应先着手处理?哪些事项应延后处理,甚至不予处理?
对于这个问题,麦肯锡公司给出的答案是:应按事情的“重要程度”编排行事的优先次序。所谓“重要程度”,即指对实现目标的贡献大小。对实现目标越有贡献的事越是重要,它们越应获得优先处理;对实现目标越无意义的事情,愈不重要,它们愈应延后处理。简单地说,就是根据“我现在做的,是否使我更接近目标”这一原则来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
在麦肯锡,每个人都养成了“依据事物的重要程度来行事”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法。在开始每一项工作之前,我们总是习惯于先弄清楚哪些是重要的事,哪些是次要的事,哪些是无足轻重的,而不管它们紧急与否。每一项工作都如此,每一天的工作都如此,甚至一年或更长时间的工作计划也是如此。
在上述的十三种决定优先次序的准则中,对我们最具支配力的恐怕是第九种——“先做紧迫的事,再做不紧迫的事”,大凡低效能的员工,他们每天80%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紧迫的事”上。也就是说,人们惯常地习惯是按照事情的“缓急程度”决定行事的优先次序,而不是首先衡量事情的“重要程度”。按照这种思维,他们经常把每日待处理的事区分为如下的三个层次:
(1)今天“必须”做的事(即最为紧迫的事)。
(2)今天“应该”做的事(即有点紧迫的事)。
(3)今天“可以”做的事(即不紧迫的事)。
但遗憾的是,在多数情况下,愈是重要的事偏偏愈不紧迫。比如向上级提出改进营运方式的建议、长远目标的规划,甚至个人的身体检查等,往往因其不紧迫而被那些“必须”做的事(诸如不停的电话、需要马上完成的报表)无限期地延迟了。所以,在麦肯锡公司,我们告诉新来的员工的第一个法宝就是:做要事,而不是做急事。这也是麦肯锡卓越工作方法的精髓之一。
精心确定主次做要事而不是做急事的观念如此重要,但常常为我们所遗忘。必须让这个重要的观念成为我们的工作习惯,在每开始一项工作时,都必须首先让自己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事,什么是我们最应该花最大精力去重点做的事。
精心确定事情的主次有助于我们养成这样的习惯。在确定每一年或每一天该做什么之前,你必须对自己应该如何利用时间有更全面的看法。要做到这一点,你要问自己四个问题:
1�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我们每一个人都肩负着一个沉重的责任,虽然现在我每天在做着一些平凡的事,但再过10年或20年,我们中的有些,可能会成为公司的领导。大企业家、大科学家。所以,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明白自己将来要干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把一切和自己无关的事情统统抛弃。
2�我需要做什么?
要分清缓急,还应弄清自己需要做什么。总会有些任务是你非做不可的。重要的事你必须分清某个任务是否一定要做,或是否一定要由你去做。这两种情况是不同的。非做不可,但并非一定要你亲自做的事情,你可以委派别人去做,自己只负责监督其完成。
3�什么能给我最高回报?
人们应该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能给自己最高回报的事情上,即会比别人干得出色的事情上。在这方面,让我们用帕累托定律来引导自己:人们应该用80%的时间做能带来最高回报的事情,而用20%的时间做其他事情,这样使用时间是最具有战略眼光的。
4�什么能给我最大的满足感?
有些人认为能带来最高回报的事情就一定能给自己最大的满足感。但并非任何一种事情都是这样。无论你地位如何,你总需要把部分时间用于做能够带给你满足感和快乐的事情上。这样你会始终保持生活热情,因为你的生活是有趣的。
明白了上述四个问题,并以此来判断我们即将面对的纷至沓来的事情,就不至于让我们陷入到事务性的泥潭中,我们可以很快地确定出事情的主次,以最有效率的工作方法去获得最大效能的收获。
事情的四个层次我们每个人每天面对的事情,按照轻重缓急的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即重要且紧迫的事;重要但不紧迫的事;紧迫但不重要的事;不紧迫也不重要的事。
1�重要而且紧迫的事情
这类事情是你最重要的事情,而且是当务之急,有的是实现你的事业和目标的关键环节,有的则和你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比其他任何一件事情都值得优先去做。只有它们都得到合理高效地解决,你才有可能顺利地进行别的工作。
2�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
这种事情要求我们具有更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从一个人对这种事情处理的好坏,可以看出这个人对事业目标和进程的判断能力。因为我们生活中大多数真正重要的事情都不一定是紧急的。比如读几本有用的书、休闲娱乐、培养感情、节制饮食、锻炼身体。这些事情重要吗?当然,它们会影响我们的健康、事业还有家庭关系。但是它们急迫吗?不。所以很多时候这些事情我们都可以拖延下去,并且似乎可以一直拖延下去,直到我们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重视,没有早点来着手重视解决它们。
3�紧迫但不重要的事情
有这样的事情吗?当然,而且随时随地会出现。本来你已经洗漱停当准备休息,好养足精神明天去图书馆看书时,忽然电话响起,你的朋友邀请你现在去泡吧聊天。你就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回绝他们,你不想让你的朋友们失望。然后,你去了,次日清晨回家后,你头晕脑涨,一个白天都昏昏沉沉的。你被别人的事情牵着走了,而你认为重要的事情却没有做,这或许会造成你很长时间都比较被动。
4�既不紧迫又不重要的事情
很多这样的事情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它们或许有一点价值,但如果我们毫无节制地沉溺于此,我们就是在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比如,我们吃完饭就坐下看电视,却常常不知道想看什么和后面要播什么。只是被动地接受电视发出的信息。往往在看完电视后觉得不如去读几本书,甚至不如去跑跑健身车,那么刚才我们所做的就是浪费时间。其实你要注意的话,很多时候我们花在电视上的时间都是被浪费掉了。
上述情形可以用一个坐标表现得很清楚。
你的时间都花费在哪个象限了呢?是A吗?要是那样,可以想像你每天的忙乱程度,这么做会耗费你巨大的精力,而一个又一个问题会像大浪一样向你冲来。要是经常这样,你早晚有一天会被击倒、压垮、焦头烂额、狼狈不堪。
要是C的话,你的工作效率就可想而知了。不要以为这些是紧急的事就认为它们也很重要,实际情况是,这些事情的紧迫性常常是由别人的轻重缓急来决定的,你始终在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路。
要是D呢?很遗憾,如果长此以往,你将一事无成。你既没有工作效率,也没有丝毫的工作效能可言。它除了浪费了你很多时间以外,还证明你是一个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人。
只有在象限B,它才是卓有成效的个人管理的核心。尽管这些事不紧急,但它却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受教育程度、品味培养、工作业绩等等。只有养成“做要事不做急事”的良好个人习惯,你工作起来才会驾轻就熟。你会提前做工作计划,按时复习功课,经常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状态,并且避免了临阵磨枪的紧张和尴尬。这也就是我们所提倡的。
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通过大量研究发现,那些在工作中忙碌却效率低下的人士(很不幸,这样的比比皆是),他们把自己90%的时间花在了象限A,以应付那些看来永无穷尽的紧急事,又几乎把剩下的10%的时间用在了象限D。他们的行为与那些高效能人士恰恰相反,这样的人基本上过着一种不负责任的生活。
把重要事情摆在第一位
工作是要有章法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轻重缓急!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地把事情做得有节奏、有条理,达到良好结果。在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和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之间,你首先去办哪一个?面对这个问题你或许会很为难。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是这样,这正如法国哲学家布莱斯·巴斯卡所说:“把什么放在第一位,是人们最难懂得的。”许多人都不幸被这句话言中,他们完全不知道把人生的任务和责任按重要性排列。他们以为工作本身就是成绩,但这其实是大谬不然。
在确定了应该做哪几件事情之后,你必须按他们的轻重缓急开始行动。大部分人是根据事情的紧迫感而不是事情的优先程度来安排先后顺序的。这些人的做法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懂得生活的人不能这样,而是按优先顺序开展工作
项目主管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确保项目上的日常工作可以顺利地开展,并能使客户达到较高的满意度?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十个要点。#1: 定义项目范围
做为一个项目经理,你必须在项目开始前确定项目的各项工作是容易被大家理解的,并且已经得到了项目发起人以及关键的项目利益相关者们的同意。你需要和发起人、项目利益相关人一起讨论这些工作,以确保项目团队和客户对于项目的交付物、项目完成的时间、项目的成本、项目执行团队、项目的完成方式以及最终获得的利益达成一致的认识。
从项目管理的高层看来,定义项目工作的目的包括:
--理解项目目标、可交付物、范围、风险、成本、方法并且达成一致。这是定义项目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并且大部分的时间都会花在达成一致上。
--判断初始的业务案例是否仍然是正确的。例如,一个需要花费1万工时的项目可能具有商业意义。但是,如果定义工作的过程过于详细,就会导致超过2万小时的精确估算时间,这样这个项目可能就不再可行了。
--确保那些你需要的资源在你需要的时候是可用的。
--制定一个高层次的项目基线。依靠这个基线,项目相关人员可以比较各个过程的执行情况,也可以控制项目的范围。
--与客户在这个项目所使用的管理过程上达成一致。
需要花费在定义项目工作上的精力取决于需要让项目相关人员理解和文档化的信息量的多少。需要花费在定义项目工作上的时间取决于了解和文档化这些信息所必需的时间长短,也取决于需要花费在获得客户的同意和认可上的时间长短。
对于大型复杂的项目来说,准确的定义出最终的可交付物可能是非常困难的;估计出项目总成本和最终的交付日期也是很困难的。如果你管理的是大型复杂的项目,你可以把整个项目分成几个小型项目。在这些小项目中,需要先做的小项目应该更容易定义出它们的各项工作。那些在未来需要完成的小项目可以在快执行的时候再详细定义出各项工作。
在定义项目范围结束的时候,你应该制定出一份《项目定义》。这份文档从项目的目标、可交付物、范围、风险、交付日期和项目人员角色等各方面定义了项目的所有期望。这份文档应该在项目团队开始执行项目之前获得项目发起人和其他关键的项目干系人的正式批准。
#2:制定工作计划
在你定义项目的时候,你要确保和项目发起人在项目应该完成的所有工作内容上达成一致意见。在制定工作计划这一阶段,你将确定完成这些工作的方式。这就需要制定《项目计划》。根据项目的规模,你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制定小型项目的工作计划可以使用像Microsoft Project这样的项目管理工具包、电子制表软件,甚至一张纸。
如果在你开始做计划的时候,你还没有可用的工作计划模板,你可以使用工作分解结构(WBS)。WBS是一种技术,它从项目的高层次将工作分解成越来越小的部分,直到项目管理者获得项目工作的完整视图。整个项目团队在此基础上一起工作。我建议将工作分解到较低级别,分解到完成每个不再分解的活动所需的时间不多于80小时,并且完成这个活动所需要的资源也是十分清晰的。
一旦你把所有的工作都分解成活动,你就可以将这些活动排个顺序并且确定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这时,WBS就转变为网络图(Network Diagram)。
然后,你需要给每个活动添加资源(即工作人员)。如果你知道某些资源的确切的名字,你可以以名字添加他们。如果你不知道,你可以使用通用名来占位。接着,你需要为每个活动添加工时及开始、结束日期。
现在,你的工作计划已经准备好了。你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你要完成的工作内容(《项目定义》)以及你要如何完成这些工作(《项目计划》)。
项目定义和项目计划之间的关系
你会发现,如果你不开始安排整个《项目计划》,你就不能完整的定义出《项目定义》。在许多情况中,你需要同步处理这两个可交付物。在你收集有关范围和可交付物的信息时,你需要制定一张时间表以便获得预估的工时和期限。当你把可交付物、范围、假设以及方法定义清楚时,你就会获得足够的信息以便制定《项目计划》来预估预算、工时和期限。然后,你可以用它们来完成《项目定义》。
#3: 管理计划
这时,你已经完成了项目定义和项目计划。主要的可交付物《项目定义》、《项目计划》已经准备就绪了。有些项目经理认为,完成了项目定义和项目计划意味着项目管理中最艰难的部分就完成了。实际上情况显然不是这样。
如果你不能持续更新项目计划,你永远也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项目经理。记住,项目计划只是一个可交付物。项目计划描述了需要完成的工作、各项工作的顺序、需要的工时数以及负责人,但是项目计划仅仅是你对于如何完成项目的某个特定时点剩余工作的最佳预测。
你的项目越复杂,随着时间的流逝,项目计划需要更新的地方就越多。做为一个项目经理,你必须要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基础上(也许是每周一次)评估项目计划,判定项目的当前状况。
在每周一次的回顾中,你要在项目计划中更新已经完成以及正在进行的工作的当前状态。你要评估那些剩余的工作,看看项目是否可以按照初始计划中估算的工时、成本以及期限完成。如果评估的结果是,项目可以按照初始计划完成,那么你的项目目前状态良好。反之,你就必须实施纠正措施。
在所有管理项目的技能中,管理工作计划也许是最基本的一个。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你可能要一直使用你的经验和创造力才能使得项目按预期完成。这个星期,你的项目可能还在按计划进行。下个星期,你可能就会遇到任务延期和其它问题。
如果处在关键路径上的某个活动延期了一周,你可不能傻坐着眼看整个项目延期一周。相反,你必须评估可用资源以及可能的选择,让项目回归正轨。如果你擅长管理工作计划,那么它将是项目管理中最具挑战和回报性的工作之一。如果你不喜欢做这些必需的细致工作,那么你会发现想要获得成功就太难了。
#4: 问题管理
当某个麻烦阻碍了项目的执行,“问题”就出现了。没有外界的帮助,项目经理和项目团队无法解决“问题”。如果出现的是个严重的问题,你除了解决它别无选择。唯一的问题是你是否能够积极主动的使用问题管理,战胜犹豫不决以及无法确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困难。
问题管理由两个重要的部分组成。首先要经历一个调查问题、确定问题对项目影响、考虑可选的解决方案以及带领团队在这种情况下做出最佳决策的过程。所有这些项目管理步骤都应该提前定义并且获得一致同意。这些步骤确保问题可以有组织地、尽可能快地被解决。
问题管理的第二个部分是使用特定的问题解决技巧。这包括一些我们熟悉的技巧,比如鱼骨图(Fishbone diagrams)、直方图(Pareto charts)和根本原因分析。你可能熟悉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技巧,它们可以让你和你的团队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原因、有哪些可行的解决办法以及哪一个解决办法是最佳的选择。
所有的项目经理都认识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就是,解决问题需要有个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会成功地解决每个问题。有时,解决问题有很多方法,你的工作就是帮助找出哪一个是最好的。有时,一个重大的问题却没有好的解决方案,这时,你最好的选择就是要挑出一个方案,这个方案产生的危害最小或者这个方案在其它更差的方案中是最好的。虽然如此,问题解决过程和问题解决技巧会使你确定哪些选择是可用的,以便让你至少了解到后果是什么。
#5: 范围管理
《项目范围》描述了项目的边界,定义了项目交付的内容、需要的数据以及受影响的组织。给定一组资源和时间,就可以交付无限的东西。
范围变化管理开始于范围变化定义。如果项目经理没有做好范围定义,那么在项目执行期间进行范围管理将非常困难。范围变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保护当前已获得批准的《项目定义》的可行性。一旦定义了项目,某种对于项目的期望就被设定了,随之会产生出相应的成本和时间表。在《项目定义》被提交和批准时,你和项目发起人就把会这些期望记在心中。
在项目执行期间,可能会出现一些与初始的《项目定义》不同或者未包含在其中的需求。这种情况是能够预见的。如果真的发生了,客户不应该期望这些需求在之前认可的资源和时间限制下也可以交付。如果需要把新需求包含进《项目定义》,那么项目团队要分析这些新需求,判断它们对项目的影响。然后,这些信息要得到项目发起人的批准。
记住,项目发起人是那个批准项目启动资金的人。因此,他或她应该也是那个批准任何项目定义变更的人。如果变更的商业价值足够高,那么发起人应该批准将这些新需求加入项目,同时要增加完成工作所需的预算和时间。然后,每个相关的人都要同意并且重新设定项目期望。
当然,有时情况并不会如此顺利。一般会出现下列问题:
--超出范围: 大规模的范围变更是很容易看出来的。然而,当变更很小时,有时你会发现你还没弄明白这些变更就把它们包含进项目了。“超出范围”的意思是你接受了小变更,结果逐渐累积的小变更最后给项目造成了显著的影响。你和你的整个团队必须小心地对待项目范围变更,无论变更是大是小。
--最终用户对范围的认可: 项目发起人是为项目付钱的人。然而,一旦项目开始,项目团队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基层客户和最终用户上。有些项目团队成员认为,最终用户批准了范围变更就可以了。事实并非如此。除非发起人已经明确地将批准权授予了最终用户,否则他们无权批准范围变更。他们可以提出范围变更的请求,但是只有具有资金权限的发起人才能批准增加的工作。
--团队成员不明白自己的职责: 导致没能按期完成项目的一个普遍的原因是项目团队成员最终做了比实际所需工作更多的工作。例如,某个团队成员被要求去完成一份报告。在他或她正在撰写报告时,客户又要求了新的内容。这个团队成员试图满足客户,于是工作最终就延期了。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团队成员认为只有项目经理才需要担心范围变更。团队成员必须明白控制范围变更是每个人的责任。
对许多不成功项目之所以不成功的根本原因分析的结果是它们的范围变更控制都比较糟糕。有效地定义、管理范围将增加你的项目符合期望的机会。
#6: 风险管理
风险是指那些不在项目团队控制之下或是如果它们出现会给项目带来不利影响的未来的情况或环境。换句话说,问题是当前必须处理的麻烦,而风险一种潜在的麻烦。被动的项目经理在问题出现时解决问题。主动地项目经理在问题出现前,努力识别、解决潜在的问题。风险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由于小型项目通常周期较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比较少。大型项目通常有隐藏的风险。风险管理包括识别出所有项目潜在的风险、确定它们发生的可能性,并且清楚地了解如果它们出现的话,对项目造成的影响。
依据这些信息,项目团队能够确定需要主动管理哪些风险。例如,一定要主动管理那些出现概率高且对项目影响大的风险,而可以忽略那些出现概率高但对项目影响小的风险。
一旦你识别出了需要主动管理的风险,你就可以使用下面这五个通常的做法:
--别管它。 如果你认为某种风险即使出现对你的项目影响也不大,或者没什么办法可以消除某种风险,再或者你愿意冒险赌某种风险不会出现,那么你就别管它了。
--监控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你无需主动降低风险,但是你要监控它,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发生的可能性增加还是减少。如果后来某种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增加了,那么这时候团队就必须要想办法消除它了。
--避免风险。 避免风险意味着消除那些会引发麻烦的条件。例如,与某个特定供应商相关的风险可能在选择了其它供应商后,就可以避免了。
--转移风险。 在某些情况下,管理风险的责任可能会从项目组转移给其它实体或第三方机构。
--降低风险。 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应该这么做。如果已经识别出某个风险或是正担心某个风险,那么你应该制定一个主动处理的计划以确保它不会发生。
正如范围变更一样,一个项目不可能没有风险。客户也不会期望一个项目没有风险。问题是项目管理对风险的反应。如果进行了风险识别并且主动管理风险,项目就更可能会获得成功。如果忽略可能出现的风险,在风险转变成问题时,项目只能被动的受到影响。这时,可能只有很少的解决方法能避免项目受到影响了。
#7:沟通管理
在项目中,适当的沟通对于管理客户和利益相关人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客户和利益相关人们没能及时了解到项目的进展情况,那么由于他们对项目具有的不同期望值,可能会增加项目出现问题和困难的可能。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中,出现冲突并不是因为实际的问题,而是因为客户和管理者事先不知情。
项目中的沟通有两个层次。第一,所有的项目都应该沟通。第二,如果你的项目更大更复杂、或者与政治有关,那么你所要进行的沟通通常更加高级和复杂,因此你需要制定一个《沟通计划》。
项目状态会议和项目状态报告
所有的项目都需要有效地沟通,无论是从项目团队到项目经理,还是从项目经理到其他的利益相关人。项目状态报告和项目状态会议不仅仅是用来报告项目正常进展的,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从项目状态报告和项目状态会议你可以了解到所有你需要知道的和项目有关的一切。你要沟通坚守项目预算及时间表的理念,要沟通在最近一次报告期内完成的工作,要沟通下一个报告期内计划完成的工作、新风险、当前的问题,以及当前的范围变更请求。
传递信息和讲话都必须考虑到你的观众。因此,你最好和你的项目团队每周召开一次项目状态会议,会议上应该包括一些非常细节的讨论。你发送给发起人和管理类利益相关人的状态报告一定要简短且高度概括。
沟通计划
重大决定,尤其是那种要求组织变革的决定必须包含一个全面的沟通计划,这份沟通计划将采取多种沟通方式。制定沟通计划的过程包括确认所有的利益相关人、确定他们需要获得的项目信息、集思广益分发信息的方式以及在充分利用资源的情况下与尽可能多的项目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
根据听众的情况,交流一般采取下面三种方式中的一种:
--强制性的:包括项目状态报告、项目预算报告以及已批准的需求。
--参考性的: 给相关人员提供进一步的信息。比如,文档库、常见问题列表以及包含相关项目信息的项目站点。
--营销性的: 这种类型的交流是为了增强大家对项目的热情。比如,出版项目成功经验、树立正面形象、分发管理推荐信以及使用项目标识。
项目经理必须主动掌控交流活动,必须有意识的计划并且执行交流活动。如果你的交流行为既有效又主动,那么你会发现整个项目运作将更平稳,并且遇到的冲突及障碍会更少一些。
#8: 文档管理
许多项目经理认为只有当项目中有几百份文档时才需要进行文档管理。实际上,更好的方法是预先估计一下你认为项目本身以及项目管理可能产生的文档资料的数量,建立一套适当的过程和规则来组织文档,并且在项目进行期间进行文档管理以确保文档不会失去控制。
小型项目的项目经理不需要太多考虑文档管理的问题。随着项目的规模逐渐变大,项目经理就必须要主动管理项目中的文档资料了。管理文档时可能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就是文档丢失了或难以找到,以至于在项目结束时要重新书写。最坏的一种情况是文档的版本失去了控制,文档的更新日期过期了、丢失了、混乱了或是无法确定了。
文档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方面,可以使用像文档库这样的工具。然而,如果存储文档时没有使用适当的技术,以至于不能方便地存取文档,那么使用工具只能让问题更复杂。
文档管理既简单又复杂。简单的任务比如说文档命名约定。如果你的团队中有10个人,每个人每周提交一份状态报告,那么很快你就会有成百份的文档资料了。如果每个人都使用通用的命名规范,就很容易组织文档。那么,文档的名称应该以每个人的名字开头吗?如果这么做,每个人的历史状态报告会排在一起,很容易找到。
可能你想找到某个特定时点的状态报告。这时,状态报告就应该以时间开头。这样所有的状态报告就按报告周期排在一起。
文档管理的另一个方面是规定项目使用的文档管理工具。比如,你可能将Microsoft Word作为标准的文档编辑器。如果你的项目团队是跨职能的,包括客户、厂商、供应商,那么文档管理规则就更重要了。
要想使文档管理取得成功,有些其它的因素也必须考虑。比如,文档存储的位置、文档的组织方法、访问及安全规则、关键词或索引、命名标准、版本控制、完成状态、保留或销毁状态、备份以及标准模板。
#9: 质量管理
项目及可交付物符合客户需求和期望的程度体现了质量的好坏。换句话说,质量的好坏最终要由客户来评判。
项目组应该努力满足甚至超过客户的需求和期望。有时候,大家可能会认为高质量就意味着最好的材料和设备,并且零缺陷。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客户不会期望而且也负担不起这样的完美解决方案。如果项目只是有一些缺陷的话,客户还是会认为交付的项目是具有高质量的。
换句话说,一个解决方案设计完美、毫无缺陷,但是并不符合客户的需要,那么这个方案也不是高质量的方案。从质量的观点看来,质量管理的目的首先是理解客户的期望。然后,制定计划及管理过程用以满足甚至超出客户的期望。
由于质量的高低是由客户来判定的,因此判定的标准看起来是相当的主观的。然而,对质量的评判也可以很客观。我们首先需要把“质量”这个一般术语分解成一些可定义质量特征。
比如,你可能认为计算机软件的质量应该按照响应时间、用户体验、易用性、帮助文档以及缺陷的多少来衡量。你一旦定义了可以量化的质量特征,你就可以判断它们是否可以客观的衡量质量。
质量管理不是一个单一事件:它是一个过程,一种思维模式。一贯高质量的产品不可能出自有缺陷的过程。你需要建立一个先衡量质量,而后改进过程的可重复的循环。
想要使质量管理过程正常工作,收集度量非常重要。因此,项目管理第九和第十个方面,也就是质量管理和度量管理联系非常紧密。如果你想做好质量管理工作,你就必须度量。
一旦项目完成了最初的定义,项目团队必须要按质量要求理解客户的期望,并且制定相应的《质量计划》来满足这些期望。《质量计划》要包含完整和正确的关键域,以便让项目团队了解客户对质量的期望。
《质量计划》也会包含两种通常的质量管理过程: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活动确保项目提交的可交付物符合客户的期望。例如,检查那些用于完成最终可交付物的每个组件。质量保证活动确保用来创建可交付物的过程是高质量的。例如,在最终提交可交付物前,使用检查表检查必须完成的每个步骤是否都完成了。
质量管理的目的之一是可以尽早发现项目中的错误或缺陷。因此,好的质量管理过程最终会使得项目花费更多的工时和成本。然而,在项目早期就关注质量的话,会给项目带来巨大的回报。例如,在项目的分析阶段发现与业务需求有关的问题比在项目测试时发现遗漏了需求而返工效率高得多。再比如,在制造电脑芯片时发现芯片的问题比客户购买后带着电脑来更换芯片,制造商的成本要少得多。
#10: 度量管理
收集度量是最复杂的项目管理过程,可能也是最艰难的。因为度量既难定义也难收集,所以通常被人们忽略或处理得很拙略。所有的项目都应该收集一些基本的度量信息,比如成本、工时以及周期。然而,你也必须收集那些可以判断可交付物是否满足了客户的期望的度量,以及那些可以判断项目内部运作过程是否正常运转的度量。一旦决定了你需要哪种度量,你就可以开始相应的行动或过程改进行为了,这样可以使收集的过程更加高效。
度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是有关联的。如果不收集这些度量,那么你很难提高交付物或执行过程的质量。度量通常被用来标示质量开始的状态以及质量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
许多度量能够在项目中收集。项目团队应该定义并且组织一个能够提供最大价值的平衡集合。为了决定哪些度量适合你的项目,你可以:
--依据项目的可交付物和项目执行的情况识别出那些评判项目是否成功的标准。也就是说,确定出项目成功完成时,你的可交付物应该看起来像什么样。你还要确定出项目成功必须要考虑的一些东西,比如预算和交付日期。
--组织团队进行头脑风暴来收集每一个能表示项目成功的度量。
--寻找一个能够按照成本、交付情况、质量和客户满意度评判项目成功的度量集合。
--将那些以最经济的方式提供最大价值的潜在度量排在优先位置。
--设定能够使你成功的目标。度量很少单独产生价值。它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衡量你是否偏离了目标。
--在工作计划中增加收集活动以确保有人负责度量的收集和分析。
一般说来,度量管理对于小型项目的价值不大,原因在于小型项目通常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捕捉这些数据、分析结果以及做出适当的改进。持续时间较长的项目给了你使用反馈环的时间。如果将度量用于改进提升一个组织,那么使用度量就获得了最大的价值。
如何做好品质管理工作?
质量是企业生存根本所在,作为管理者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好质量管理?俗话说万丈高房从地起。做为质量管理者我们应该时刻思考在公司现有的品质管理体系的基础下我们怎么样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们应该对不适宜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出意见。产品质量是公司对于顾客的保证,是对于市场的保证,对于社会的保证,是增加公司在市场竞争力的保证,更是公司信誉的评价之根本所在。所以说做好品质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做品质管理工作,首先我们的清楚公司现在的品质水准,对于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价。对于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我们首先应该进行科学的评价。对于不能满足顾客和市场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我们应该时刻的去改进,以防止我们的管理体系上有根本性的遗忘处。公司应该有公司的质量方针及质量目标。这也是QMT进行的一个标志。在接下来我们的有进行品质管理的基本条件设施。如测量仪器,作业指导书,检验规格指导书等。我们在进行评价也应该以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进行评价,并且予以记录方便我们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知道应该怎么样去完善品质管理体系。
做好品质管理工作,我们应该对于品质管理者的个人素质进行严格的要求。困难的任务我们想去完成它,那么首先我们必须有个好的代头人。在这个条件下我们想做好品质管理工作,就应该对于品质管理者的个人素质作出一定的要求。一,我们的品质管理者应该清楚公司的品质水准,有比较好的品质意识。二,管理者有一定组织能力,能团结自己下属,对于下属及生产线员工能进行一定的品质教育。三,管理者应该非常的熟悉生产工艺及产品检验规格。四,管理者进行质量管理不止是对品管人员的管理而根本所在是控制产品的质量。在产品发生品质异常的时候我们的管理者应该有一定能力去处理品质异常,并且能分析品质异常发生的原因。五,管理者进行人员管理时候应该以人为本,进行科学人性管理。六,管理者应该有比较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坚持改善,能自我要求不断进步。管理者有上面的所描述素质是应该的对于这个小的集体来说管理者是这个集体的精神支柱,是这个集体的代路人。在管理者能应该的要求自己的情况下我认为下面的员工应该也可以去要求自己,因为他们有了目标有了可以学习的人,那么长时间下去那么这个队伍一定能成为一把利检。这个队伍也应该负责比较重要的部分。在这个条件下我们的人力资源也不会有大的流失。
做好品质管理工作我们对于品管员的素质进行一定的要求。个人素质的高低是直接影响到我们队伍的整体素质的,也是影响到产品的质量是不是合格的。我们在员工的招聘上我们应该做出适宜的选择,对于特殊的岗位我们也应该做出特殊的要求。就以为我们公司来说在生产工艺的控制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求质管员对于颜色能清楚快速的识别,对于产品成份的测量工作比较熟悉。这也是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一个特点,什么人适合做什么工作。以ISO质量系统文件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品管员我们必须有以下的素质。一,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如QA,IPQC各自的工作职责。二,熟悉生产工艺,如生产过程控制的品管应该清楚产品生产的流程,以及生产过程的质量要求。三,有比较好的个人沟通技能,这也是必须的,因为做为品管员我们在产品发生异常的时候我们需要与各部门沟通,解决产品出现的异常的问题。四。有比较好的自我学习能力,我们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可能接触许多的事物这个适合也要求我们有好的学习能力。整体来说个人素质也是影响到产品质量控制的一个因素,所以公司必须对于品质管理人员做出一定的要求。
公司应该有完善的品质管理培训管理教育体系。公司的品质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作为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因素,我们予以解决,怎么样去解决实现我们应该对于品质管理人员进行一定的品质知识的培训。公司不能可能在招聘的时候就招聘到个人素质比较好的品质管理人员,所以公司应该在有一定基础的品质管理体系的条件下进行人才的培训计划,以方便于公司能留住一批有素质的品质管理人员。培训也可以增加个人素质,也可以塑造企业的一个比较好的学习的氛围,也可以增加员工的求知的欲望。并且可以慢慢的成为公司的精神。有利于增加员工对于公司的热爱。在推行品质管理的同时公司应该弘扬企业文化结合,企业文化是公司的精神产物,我们应该与其结合塑造员工积极的工作态度,轻松的工作心情。公司与其结合的同时应该推行实施品质教育,如ISO的培训教育等。在这个条件下我们可以慢慢的给员工一个比较舒适的工作环境。也可做好人力资源工作。
做好品质管理工作应该有全员的参与,从全面品质管理到管理的各个细节的处理我们离不开公司的任何一个部门,所有推行质量管理的时候我们必须有全员的参与。全员的参与也可以给公司塑造一个比较好的氛围。
总而言之做好品质管理工作离不开以上所描述的因素。
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领导者应具备什么素质,建议你可以看下《领导力必读12篇》,这本书很好,对领导能力的提升有帮助。最近看过一个分享,简单说领导需要四个方面的能力,简称“德、才、利、气”。
德:优秀的品德操守,可以吸引优秀的人在你身边;
才:才华本领,跟着你可以学到东西;
利:利益好处,提供社会意义上的物质财富;
气:气魄目标,规划能力强,会设定引领目标;
四项里面满足一项,就可以带团队了,一项都没有团队人心会散。
此外,好领导不等于要做好人,这点你要分清。
好人的评判标准主要针对第一项“德”,德高者可以带团队,是做好领导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好人”,是就其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只要他符合社会的公序良俗和道德标准,我们通常就可以把他算作好人。而“好领导”,则需要考察他对于其所领导组织的作用,以组织的兴衰成败来评判他是否算是个好领导。举例来说,做一个好人并不必须要有魄力,但做好领导就必须要有魄力。
齐桓公曾经向管仲坦承自己对于是否能做个好领导缺乏信心,因为自己有三个很大的毛病(寡人有大邪三)。
第一个毛病是喜欢打猎。经常跑出去打猎玩,有时候追捕猎物玩到天黑都还不肯回来。(不幸好畋,晦夜从禽不及,一)
第二个毛病是喜欢喝酒。经常夜以继日、通宵达旦的喝酒。(不幸好酒,日夜相继,二。)
第三个毛病是喜欢美色。君王好色,这原本也是天经地义,可是齐桓公连自己家里的姐妹也下手。(寡人有污行,不幸好色,姊妹有未嫁者,三。)
如果你是管仲,听到齐桓公这样说,你心里怎么想?如果你是选民,候选人被爆料有这三大毛病,你会投他票吗?
管仲的回答是:你这三个毛病确实挺糟糕,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也并不急着改正。对于做领导的人来说,最关键的是要有爱心有智慧。如果领导者缺乏爱心,就会失去民众的支持。如果领导者缺乏智慧,就无法达成目标。(管仲曰:恶则恶矣,非其急也。人君惟不爱与不敏,不可耳。不爱则亡众,不敏则不及事。 )
你现在搞清楚状况了吗?就道德品质而言,马英九是好人,齐桓公不是。就领导素质而言,齐桓公是好领导,马英九不是。
读者中有许多已经是领导,有许多现在还不是领导,但将来会做领导。你们大概都听说过,做领导首要是用人。那么,怎样才算会用人呢?
用人的第一步在于发现人才。任何组织都不会缺乏人才,凡是人才匮乏的组织,问题一定出在领导。正如韩愈说:“世有伯乐,然而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发现人才之后就要重用人才。将人才拔擢到重要岗位上,就意味着把原来重要岗位上的人替下,这需要胆识,需要勇气,需要承担。汉文帝明知道贾谊是个人才,却终究未能重用他,以至于贾谊最终郁郁而终。
重用人才之外还要适用人才。人才都是有优缺点、强弱项的。领导需要对此深刻了解,将他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诸葛亮确实重用了马谡,可是马谡本来是出谋划策的智囊型人才,诸葛亮却在关键时刻舍弃经验丰富的沙场老将不用,而让马谡领兵驻守街亭,结果误了大事也害了马谡。
适用人才之后还要支持人才。人才来到新岗位后,可能存在经验不够丰富,资源不够充沛,人脉不够顺畅等问题。这时就需要领导给予强力支持,否则任由人才孤苦打拼,可能最终耽误了工作,连累了人才,也有损自己的威望。譬如汉景帝任用晁错主持削藩,却始终未能得到朝中文武的支持。结果搞出了个“七国之乱”,晁错本人也被腰斩。
支持人才之后还要保护人才。当人才在你的支持下做出成绩后,就一定有人或出于成见、或处于嫉妒来打击人才,这时候领导必须保护好人才,不但让他能够在岗位上继续做下去,还要保证他的能力发挥不受到影响。譬如屈原被楚怀王提拔并有不错政绩后遭到旧贵族的挑拨陷害,最终被流放。
保护人才之后还要协调人才。组织内部持有不同观点和路线是很正常的。反对优秀人才的人往往不但不是小人,而且同时也是优秀人才。领导者就应该设法让双方能够和谐共处,至少一方不给另一方使绊子。譬如北宋时变法的王安石是人才,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也是人才。可是宋神宗及之后的统治者没有处理好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协调关系,致使北宋最终在新旧党争中灭亡。
协调人才后还要监督人才。人才在做出成绩后,可能会骄傲自满,可能会拉帮结派,可能会腐化堕落,甚至谋权夺位。领导者对这些都需要防患于未然,而不是把他惯出毛病后再杀。
监督人才之外还要培养人才。人才在这个岗位表现很好,应该设法交给他新的任务,这样既可以让他继续成长,接触到新的思想,还可以为组织培养新的人才。很多组织的衰败通常都是曾经的优秀人才长期霸占特定岗位,以至于这些人才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而年轻人才又缺乏成长锻炼的机会。
怎样做好一个管理人员
管理者应具备的六大能力 :\x0d\x0a1、沟通能力。为了了解组织内部员工互动的状况,倾听职员心声,一个管理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其中又以“善于倾听”最为重要。惟有如此,才不至于让下属离心离德,或者不敢提出建设性的提议与需求,而管理者也可借由下属的认同感、理解程度及共鸣,得知自己的沟通技巧是否成功。\x0d\x0a2、协调能力。管理者应该要能敏锐地觉察部属的情绪,并且建立疏通、宣泄的管道,切勿等到对立加深、矛盾扩大后,才急于着手处理与排解。此外,管理者对于情节严重的冲突,或者可能会扩大对立面的矛盾事件,更要果决地加以排解。即使在状况不明、是非不清的时候,也应即时采取降温、冷却的手段,并且在了解情况后,立刻以妥善、有效的策略化解冲突。只要把握消除矛盾的先发权和主动权,任何形式的对立都能迎刃而解。\x0d\x0a3、 规划与统整能力。管理者的规划能力,并非着眼于短期的策略规划,而是长期计划的制定。换言之,卓越的管理者必须深谋远虑、有远见,不能目光如豆,只看得见现在而看不到未来,而且要适时让员工了解公司的远景,才不会让员工迷失方向。特别是进行决策规划时,更要能妥善运用统整能力,有效地利用部属的智慧与既有的资源,避免人力浪费。\x0d\x0a4、决策与执行能力。在民主时代,虽然有许多事情以集体决策为宜,但是管理者仍经常须独立决策,包括分派工作、人力协调、化解员工纷争等等,这都往往考验着管理者的决断能力。\x0d\x0a5、培训能力。管理者必然渴望拥有一个实力坚强的工作团队,因此,培养优秀人才,也就成为管理者的重要任务。\x0d\x0a6、统驭能力。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领袖不会去建立一个企业,但是他会建立一个组织来建立企业。”根据这种说法,当一个管理者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有能力建立团队,才能进一步建构企业。但无论管理者的角色再怎么复杂多变,赢得员工的信任都是首要的条件。\x0d\x0a管理者需要具备的管理技能主要有:\x0d\x0a1、技术技能\x0d\x0a技术技能是指对某一特殊活动——特别是包含方法、过程、程序或技术的活动——的理解和熟练。它包括专门知识、在专业范围内的分析能力以及灵活地运用该专业的工具和技巧的能力。技术技能主要是涉及到“物” ( 过程或有形的物体 ) 的工作。\x0d\x0a2、人事技能\x0d\x0a人事技能是指一个人能够以小组成员的身份有效地工作的行政能力,并能够在他所领导的小组中建立起合作的努力,也即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以使员工能够自由地无所顾忌地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管理者的人事技能是指管理者为完成组织目标应具备的领导、激励和沟通能力。\x0d\x0a3、思想技能\x0d\x0a思想技能包含:“把企业看成一个整体的能力,包括识别一个组织中的彼此互相依赖的各种职能,一部分的改变如何能影响所有其他各部分,并进而影响个别企业与工业、社团之间,以及与国家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力量这一总体之间的关系。”即能够总揽全局,判断出重要因素并了解这些因素之间关系的能力。\x0d\x0a4、设计技能\x0d\x0a设计技能是指以有利于组织利益的种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高层管理者不仅要发现问题,还必须像一名优秀的设计师那样具备找出某一问题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的能力。如果管理者只能看到问题的存在,并只是“看到问题的人”,他们就是不合格的管理者。管理者还必须具备这样一种能力,即能够根据所面临的现状找出行得通的解决方法的能力。\x0d\x0a这些技能对于不同管理层次的管理者的相对重要性是不同的。技术技能、人事技能的重要性依据管理者所处的组织层次从低到高逐渐下降,而思想技能和设计技能则相反。对基层管理者来说,具备技术技能是最为重要的,具备人事技能在同下层的频繁交往中也非常有帮助。当管理者在组织中的组织层次从基层往中层、高层发展时,随着他同下级直接接触的次数和频率的减少,人事技能的重要性也逐渐降低。也就是说,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说,对技术技能的要求下降,而对思想技能的要求上升,同时具备人事技能仍然很重要。但对于高层管理者而言,思想技能和设计技能特别重要,而对技术技能、人事技能的要求相对来说则很低。当然,这种管理技能和组织层次的联系并不是绝对的,组织规模大小等一些因素对此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展开全文阅读
上一篇
阳光同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北师版学习力评价在哪里可以打印电子档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