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 解释
- 教育综合
- 2022-08-13 07:56:27
清代著名女科学家王贞仪,发现1颗行星,于百年后以她名字命名,你知道吗?
很多人都知道,张衡是我国第一位名字被用来命名小行星的科学家。但是事实上,中国古代还有一位科学家,在国内鲜为人知,名字却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被用来命名小行星。她就是清代奇女子,著名女科学家王贞仪。
王贞仪
这里就有人会问了:那王贞仪是谁呢?今天就为大家讲一讲,清代著名女科学家王贞仪的传奇人生。
王贞仪,字德卿,生于江宁府上元县,籍贯安徽天长。她总结了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和西方筹算法,著作有《勾股三角解》《历算简存》《筹算易知》《象数窥余》等等。
她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宇宙宏观与微观结合来理解“天圆地方”这个概念的。她还写了《月食解》,里面清楚地记载了日食、月食的形成原理。在2008年,北京天文台发现了一颗小行星,于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就把这颗小行星命名为Wangzhenyi。
王贞仪
对于现代人来说,地球是圆的,月食、日食都是可以解释知道原理的。但在当时,一个人要想了解这些是十分的困难。那时候,没有现如今发达的通讯条件,没有高级的仪器设备。一切科学的认知,都是要靠一个人仔细的观察研究推算,才能够得出来结论。同时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男尊女卑的观念十分的普遍。王贞仪不但要刻苦钻研,还要突破世俗障碍。可想而知,王贞仪的成功是多么的不容易。
王贞仪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文化素养,与她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她的祖父王者辅,曾经担任过丰城知县和宣化知府,精通历算,著述甚丰。王贞仪在《敬书先大父惺斋公读书记事后》一文中说:“贞仪幼侍大父惺斋公,公细训以诸算法。即长,学历算,复读家藏诸历算善本十余种,潜心稽究十余年。”王贞仪的父亲王锡琛精通医学,以行医为业,在他的影响下,王贞仪也精通医学。她家里的藏书也是非常的多,据说有七十五橱柜。这些书籍对她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放到现在来说,那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通。称得上是一大才女。
王贞仪
王贞仪从小就跟随父亲走南闯北,增长了不少见识,胸怀大志。有了丰富见识的她不愿沦为封建社会的牺牲者。坚强、百折不挠的性格,使她突破了封建社会的束缚。当她十几岁时,跟随父亲出塞省视,曾在蒙古族学习骑射,并学有所成。史书记载“跨马横戟,往来如飞”,达到“发必中的”的程度。她自身也曾写下诗句:”“亦曾习射复习骑,盖调粉黛逐绮靡”。
她还强调学问并不是专门为男人而设的,女子的智慧并不比男子差,学成了一样有所成就。写下长诗《题女中大夫图》,书中阐述了自己“足行万里书万卷,常拟雄心似丈夫”的豪情壮志。正是她这种不甘心屈服于世俗,有着崇高的理想追求,使她后来成为了清代著名的女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医学家。
科学的道路是艰辛的,古时候女子的科学道路更加艰辛。不但要从事科学研究,还要同世俗社会斗争。
比如说,在她刚开始钻研天文和作诗绘画的时候,就有封建卫道士嘲笑她。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研究世俗所不理解的事物。王贞仪没有屈服,而是坚持自己的道路,她在一首诗中写道:“始信须眉等巾帼,谁言儿女不英雄”。
王贞仪就是这样,顶着世俗社会的压力,坚持着崇高的信念,致力于科学研究。
王贞仪的成就是显著的。她精通地理、数学、医学和诗文绘画,也懂得气象。其中天文学王贞仪最为精通。关于天文学有不少著作,虽然其中有许多早已毁去,但依然有许多有用的知识传了下来。
王贞仪
站在地球“边缘”和下半球的人为什么不会倾斜和摔倒呢?
在当时虽然我国大多数学者都承认地球是圆的,但这个不倾斜摔倒的问题几乎无人能答。当时王贞仪经过仔细研究,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解释。她在《地圆论》中说道:地上的人都以自己居住的地方为正中,因此远看别的地方都是斜立的.似乎都该倾倒,实际都不倒,难道不是因为各地的人头上都是天,脚下都是地吗?这就是说,人们生活的地球,处于四周都是天空的空间之中,对宇宙空间来说,任何地方的人头上都是天,脚下都是地。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可贵的认识。
她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搞试验。没有科学仪器的她就自己动手。有一次,她将桌上的灯悬挂在房梁上当作太阳,小圆桌当作地球,把镜子当作月亮。她一边移动着反复试验,一边不断观察太阳、月亮和地球的位置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并因此了解到了月食、日食的理论。她撰写的《月食解》中,就阐述了月食、日食的天文知识。
“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这句诗不正是王贞仪自身的体现。不惧世俗的压迫,摆脱性别的束缚。仰望星空的那个女孩终于成为了那夜空中璀璨的繁星。
不顾禁忌仰观星辰,这位清朝天文女侠王贞仪有着怎样的传奇一生?
王贞仪。她是清代的一名科学家。乾隆年间,这位清朝天文女侠王贞仪出生于安徽天长的名门望族,家境殷实,父亲是著名学者,祖父是朝廷大员。优越的教育坏境让我们这位清朝女侠有其追求传奇一生的条件。
王贞仪诗中写到“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她的人生的轨迹是这样:十一岁时,继承了祖父的万卷藏书,不分昼夜的阅读;十六岁起,随着父亲游历山河,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十七岁,跟着蒙古人学骑马射箭;十八岁,发表文章,结交名士,写了十三卷诗和散文。她不止在文学上有超高的造诣,她也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数学与天文终归分别极大。数学是抽象的学问,在头脑中即可推演,顶多算是艰深。但在迷信的古代,“天文”是皇家的学问,民间是不可随便研究的,更别提一介女流。但王贞仪没有退缩,她先是研读了大量翻译成中文的西方天文典籍,了解了哥白尼、第谷等学者的理论。年纪轻轻的王贞仪,甚至有了关于地球形状的朦胧认识。
但是在古代中国,“天圆地方”以及“地心说”早已根深蒂固。虽然当时西洋的“日心说”“地圆说”已经传入,但无奈知者甚少。王贞仪特意写了一本《地圆论》,在其中旗帜鲜明地批驳“天圆地方”。王贞仪更为著名的研究,是关于月食。2000年,为了纪念王贞仪的科学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代号43259的小行星,命名为Wang Zhenyi。
王贞仪数学故事
王贞仪的成长与她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她家原籍安徽天长县,祖父时迁居金陵(今南京)和吉林。她的祖父王者辅,字惺斋,曾任丰城知县和宣化知府,精通历算,着述甚丰。特别是她家藏书丰富,据说有七十五橱,这些书籍对王贞仪的成长有很大影响。王贞仪的父亲王锡琛,生活坎坷,屡试不第,但他精通医学,以行医为业,在他的影响下,王贞仪也精通医学。但是,对王贞仪的成长,特别是对王贞仪在科学研究方面影响最大的还是她的祖父。王贞仪在《敬书先大父惺斋公读书记事后》一文中说:“贞仪幼侍大父惺斋公,公细训以诸算法。即长,学历算,复读家藏诸历算善本十余 种,潜心稽究十余年。” 十一岁时,王贞仪随祖母去吉林为祖父奔丧。在足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啥意思?
现解释为: 读万卷书:是指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行万里路:是指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原解释: 万卷:皇帝的试卷。读万卷书意为:读书为了进京赶考,金榜题名。行万里路意为:走入仕途,为皇帝办事。 这句话出自 明·董其昌《画旨》“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 后有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把人生活成穿越剧,王贞仪在清朝活出了怎样的精彩?
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王贞仪一生短暂,遗留著作并不多,但其诗可见其雄心壮志。谁言女子不如男,照样可以行便万里之路,读过万卷之书,拥有一颗不比男儿弱的雄心壮志。
闺中小女,不同凡响王贞仪出生于1768年的南京,是清代“不显山不露水”的神秘女科学家,截止今日,也有许多人对她不甚了解。但深入了解过王贞仪的人,都情不自禁的会由衷的发出感慨,此人大能,少有人比。
王贞仪的性格养成并非天然的,和她的家庭环境有极大的关系。其祖父曾经官拜知府,精于历算,家中藏书可达七十五橱,王贞仪便是看着这些书籍,一日日长大的。
通过这些五花八门的书籍中,她看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可谓是五彩斑斓,打心底,她对这个世界的未知充满了好奇,这也为她的性格养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王贞仪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知识,最初都来自于其祖父的细心教导,和这一橱橱的藏书之中。
王贞仪十一岁时,其祖父病故,她随同祖母前往吉林奔丧,并有幸结识了许多闺中密友,众人志同道合,经常围坐讨论。除此之外,王贞仪还向蒙古将军夫人讨教骑射,不畏辛劳,终练就一手好箭法。
王贞仪的父亲屡试不第,却精通医术,她随其父走过了中国的许多大好河川,见识了许多风景,也习得了医术,开拓了眼界,她是真的做到了行万里路,阅万卷书。
足够的阅历和见识,令王贞仪对万事万物都充盈着好奇之心,并且不甘心于女子屈居人后的现状。她一心追求男女平等,纵然此道是条逆旅,行之艰难。王贞仪必须和封建迷信与封建伦常做斗争。清朝的世道,是容不下她这种离经叛道之人的。
王贞仪的专研之路并不顺畅,她必须抗住那些食古不化之人的讥讽,她不想遵从世人以为的女子之道。所谓的女子只能酒事缝纫,不应文史翰墨,不过是世俗的歧视。
王贞仪一直都很清楚,自己意图从事科学研究的原因从不曾是为了名垂青史,她只是希望能解心中之惑,寻找万事之根。就是如此直白且简单的好奇心,加之内心的反抗意识,促使着王贞仪一往无前,毫不畏惧。
严苛的封建礼教没能让王贞仪卑躬屈膝,她想要为自己而战,为天下诸多遭受不公待遇的妇女而战。正是如此不屈的王贞仪,留下了经验世界的著作。
王贞仪自来都是反对鬼神之说的,于她而言,万物都解释,鬼神之力不过是无稽之谈。"风水"一事,一度被拉入迷信的陷阱之中,利用子孙后代说事,诱人深入。
王贞仪在与父亲书信中,就曾经明确表达过自己的立场。她并不信奉迷信的这套,并且坚决和鬼魅邪说做斗争。对于有心者说风水乃先贤所言,她也是毫不畏惧,直指此乃先贤之错,不应全然认可,应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样的振振有词,有理有据,并非寻常女子敢言能言。
当然,王贞仪的成就并非如此。从她遗留下来的著作中可以看出,王贞仪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的女科学家。
首先,王贞仪撰写的《月食解》深入的描述了月食发生、月食和月望、食分深浅等知识。在当时天圆地方的说法盛行之下,王贞仪是第一个回答了人为何站在地球上不会摔倒或者倾斜的原因之人。
她在著书《地圆论》中指出,身处地上的人都是以自己所在的地方为中心,所以看向远处都是倾斜状态的。但是每个人都头顶天,脚踩地,如何能够倾倒。这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一言以蔽之便是在地球上,人的上面便是天空,下面就是土地。所谓的上下左右、正面侧面,都只是一个空间概念,并不是唯一绝对的。
在当时如此闭塞的情况下,王贞仪能够思考的如此深远,其悟性和天赋可窥一斑。
仰赖于早年的行万里路,王贞仪在地理上也十分有研究,对于数学精通,诗词绘画也是十分擅长的,又从其父身上学得一身的医术,可谓是多才多艺的女科学家。
当然,这一切都如此出众的情况下,王贞仪对于天文是最擅长不过的。只是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她担忧自己研究天文之事引来祸端,特令其夫焚毁了许多著作,至今只留下《金陵丛书》等一些书籍孤本。
英年早逝,却足以惊艳世界王贞仪一直从事科学研究,直到25岁的光景才遇到了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安徽宣城男子詹枚,不久二人便完婚了。二人婚后的生活十分甜蜜,王贞仪在操持家务之余不忘继续自己的研究。就这样,韶光一日日的过去,当王贞仪29岁之时,不幸染病逝世。
自此,世上再无王贞仪,清朝也没能再出第二个如此惊才绝艳的女子。她一生酷爱科学研究,在数学、天文等方面造诣颇深,著书无数却不能全数保留。
最终,王贞仪成了清朝著名的女天文学家、数学家,她作为女子的身份令其研究之路注定不平坦,但是困难并未击垮她的信念,反倒愈发激发她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