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农业的主导者是?
- 教育综合
- 2022-09-15 07:56:10
智能农业的主导者是谁?
智能农业的主导者是当地农技管理人员及政府主导。
智能农业(或称工厂化农业),是指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实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超前农业生产方式,就是农业先进设施与陆地相配套、具有高度的技术规范和高效益的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
智能农业产品通过实时采集温室内温度、土壤温度、CO2浓度、湿度信号以及光照、叶面湿度、露点温度等环境参数,自动开启或者关闭指定设备。
特点
(1)监控功能系统:
根据无线网络获取的植物生长环境信息,如监测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植物养分含量等参数。
(2)监测功能系统:
在农业园区内实现自动信息检测与控制,通过配备无线传感节点,太阳能供电系统、信息采集和信息路由设备配备无线传感传输系统,每个基点配置无线传感节点,每个无线传感节点可监测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植物养分含量等参数。
智能农业的主导者是谁?
智能农业的主导者是当地农技管理人员及政府。
智能农业是指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实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超前农业生产方式。智能农业与传统粗放型的农业生产不同,智慧农业具有极高的精确性,它可以通过对土壤、空气等环境参数的准确测量及记录,来科学制定生产管理计划。
智慧农业可运用现代化智能控制技术实现远程的自动化农事操作,这种生产方式的改变极大的提升了生产效率。
智能农业技术有:
1、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主要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集成,其技术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无线传感器技术。
(1)智能农业系统主要采用无线传感器技术收集农业生产的参数,比如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等。
(2)同时它也采用自动化、远程监控技术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然后将采集到的数据处理和汇总,并上传到农业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中。
3、远程控制技术。
(1)系统可以根据监测到的农作物生长参数,对比标准值灵活调整生产条件。
(2)比如采取远程控制技术调节二氧化碳的浓度,控制大棚湿度、温度等,这样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智能农业的主导者是谁?
AI技术。
虽然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进程远超农业,但是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国家数字化农业战略出台,农业领域处于一片蓝海,随着巨头及资本的不断投入,我国农业正逐渐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
未来,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驱动下,我国农业势必将突破原有的产业边界,进入产业化、规模化、自动化的发展阶段。
发展方向
对比美国、日本的现代化农业,我国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流通、社会服务等各方面比较薄弱,农产品供求关系仍存在问题,大量农产品滞销现象较为严重,所以要推进互联网企业与农企合。
引领技术、资金、人才向农业、农村汇集,让农村经济搭上信息化快车,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农业”产业生态体系。未来方向是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主的智慧化、自动化农业,除种植、养殖将得到管理一体化。
智慧农业与智能农业区别
智慧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产业链大大延长,形成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紧密结合的产业体系,成为一个比较复杂的经济系统。
其中先进的技术、仪器、物联网如智慧农业监测系统等,都给智慧农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智慧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主要是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农业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宽和延伸。
农业的链条通过延伸更加完整,农业的领域通过拓宽,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
尤其是食品供给的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
智慧农业展现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方向,通过实现农业可视化、精准化、定制化和信息化助力我国农业精准扶贫和全民小康。
同时,在全世界树立起更多现代农业的民族品牌,让我国农业重新回到世界农业的制高点。
二、地域特征明显
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智慧农业系统内的某些产业会受到集聚规模效益的驱动。
从而向特定农业资源的地理区域集中,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地域特征明显的智慧农业产业集聚区。
智慧农业会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原则,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形成有特色的作物带和动物饲养带,使分散农户形成区域生产规模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种依据当地农业资源、产品品种和基础优势,以产业化为基础、创新为动力、国内外竞争优势为目标、持续增收增效为目的,形成一业为主、各业有机协调发展的农业地域,也被称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日本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特别强调与地域农业和农村发展相结合。
它不仅在发展地区经济和提供就业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农村提供了稳定的产品销路。
生产者从事农产品加工, 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生产具有家乡风味的特产,在全国形成了“一村一品运动”,现在有的已扩大到“一县一品”。
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优化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又会促进智慧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产业链中主导环节后移
不管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份额的减少是一个普遍的趋势。
随着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增长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人均国民收入持续提高时,劳动力便进一步从第一、第二产业流动到第三产业。
智慧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产生了专业化分工,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引起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与此同时,传统农业部门自身不断缩小,产后的涉农加工、流通企业开始成为这个链条的主体,大量的利润与产值也逐渐流向产后加工、销售环节。
在发达国家,产后环节尤其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已成为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手段,产后部门的发展规模最大,其产值是产中环节的4倍多。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中,大约有80%的动物产品和70%以上的植物产品要通过不同程度的加工才能销售。
智慧农业系统内的龙头企业对这个系统总产值的贡献占据着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