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室一策”的主导思想,广东先后建设3批共多少家省实验室?
- 学习方法
- 2024-12-01 12:59:54
广东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依托企业)多少家?
企知道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7月底,广东省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依托企业)8家。
暨南大学是985吗,暨南大学属于什么档次?
暨南大学不属于985大学,属于211大学。属于中国一流大学的档次,是国家重点建设高校。
暨南大学(Jinan University),简称“暨大”,本部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直属统战部领导,教育部、统战部、广东省三方共建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国家“985平台”、“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为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与供应链创新联盟理事单位;是全国首批试行学分制的高校。
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后迁至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抗日战争期间,迁址福建建阳。1946年迁回上海,1949年8月合并于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高校。新中国成立后,暨南大学于1958年在广州重建,“文革”期间一度停办,1978年在广州复办。
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的暨南大学,恪守“忠信笃敬”之校训,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培养造就人才。学校积极贯彻“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建校至今,共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17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各类人才30余万人,堪称桃李满天下。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暨南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高等学府,校名一直沿用的百年名校之一,全国首批试行学分制的高校,最早在综合性大学里开办医学院的大学,最早设立华侨华人问题研究机构的大学,最早创设商科的大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12月,暨南大学有专任教师2749人,其中两院院士(含双聘)9人,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17人,杰青、优青获得者43人,“珠江学者”50人,教授889人,副教授1063人,博士生导师1052人,硕士生导师2161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设有37个学院和研究生院、本科生院,有58个系,27个直属研究院(所),104个本科专业,2022年2月,学校新增密码科学与技术专业;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4个、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二级学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二级学科2个、广东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2个、广东省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2个,广东省重点学科交叉学科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示范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4门。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药学。
“211工程”三期建设立项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金融学与资本市场、产业经济与区域发展、比较文艺学与海外华文文学、华侨华人与中外关系、水域生态学与藻类生物资源、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药物、重大工程结构的非线性力学问题、中药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济学、广告学、中医学、金融学、历史学、药学、法学、生物科学 、工商管理、国际政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汉语言文学、包装工程、财务管理、新闻学、临床医学、旅游管理
国家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新闻学、电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经济学、生物技术、临床医学、工程力学
广东省重点专业:新闻学、金融学、会计学、华文教育、电子信息工程、翻译学、法学
广东省名牌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新闻学、会计学、生物技术、工商管理、金融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外汉语、旅游管理、应用化学、汉语言文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工程
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生物医学工程、力学
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公共管理、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中药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
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眼科学
省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新闻学、电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经济学、生物技术、临床医学、工程力学、华文教育、中医学、财务管理、广告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英语、知识产权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济统计学、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汉语国际教育、网络空间安全、市场营销、广播电视学、环境科学、行政管理
学术科研
截至2019年3月,暨南大学设有309个研究机构和97个实验室 。设有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侨华人)、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和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有国家工程中心3个,省、部级设置的工程中心4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2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4个,分别是暨南大学拉美中心、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暨南大学菲律宾研究中心、暨南大学印度尼西亚研究中心。
学校科研实力逐步增强,现设有国家部省级科研平台83个。科研成果硕果累累,学校近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SCI等权威索引收录的国际论文数量持续增长。
2009—2010学年度,学校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2008年至2011年,学校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各2项,总数列广东省高校第一。“十一五”期间,学校承担国家级百万元以上项目40项,其中“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11项,此外还承担“973”、“863”项目多项。仅2010年,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9项。
2009年,暨大发表论文被SCI、EI等三大索引收录论文670篇,比2005的443篇增长了53%。文科方面,“十一五”期间,暨大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4项,比“十五”期间的47项增长了57%。
2011-2018年,学校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7项、其他类型国家社科项目近250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3项,其中,近三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居全国高校前10位,是唯一一所排名进入全国前十的非“985”高校;获得第六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10项,第七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8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发表论文12篇,在SSCI、A&HCI等国外权威索引期刊发表论文近千篇。2017年8月,暨南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批获得各类资助220项,这得益于学校成功实施“工科振兴”计划。
对外合作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国际化特色突出,截至2017年11月,已同世界五大洲(美国、巴西、秘鲁、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南非、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尼、越南、泰国等43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地区)50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288家高等院校和文化、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交流合作协议。学校在香港和澳门分设办事处,并在香港设立教育基金会。学校的办学影响日益扩大,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已经成为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学生报考深造首选的热门高校,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港澳台侨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招生院校,在全球66个国家设立106个招生报名点,设有全英语授课的国际学院,获教育部批准招生的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2017年正式开学,在校外国留学生4063人,其中本科生1737人,研究生262人。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2004年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实施以来,学校派出共529名志愿者,遍布21个国家。学校与南非罗德斯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成为全球8个示范孔子学院之一。截至2018年11月,学校有来自128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校华侨、港澳台和外国留学生14388人。
985工程(Project 985) ,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211工程(Project 211或者211 Project)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
“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双一流的全称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市科技局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市科技局2022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时间飞快,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我们的工作能力、经验都有所成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工作总结吧!可是怎样写工作总结才能出彩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市科技局2022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市科技局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篇1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局深入贯彻创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推进产学研用融合,营造良好创新氛围。1—5月份,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2.2%,居全省第8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4.2%,居全省第8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
(一)创新政策激励作用成效明显。奖补20xx年度企业创新补助资金1840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9200万元,科技投入放大比例1:5。兑现创新券253万元,研发放大比例达到1:6。认真落实国家、省支持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所得税减免金额7468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35616万元。
(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我市四经普规上工业企业上报研发经费投入为8.7亿元,比上年净增2.3亿元,增长35.5%。推荐41家企业申报20xx年度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31家企业获批为20xx年科技型中小企业,遴选3个科技成果提名20xx年省科技奖。争取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1项,共获得818.8万元资金支持。通过技术攻关,部分企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池州市贵航金属制品公司通过工艺优化,实现了传统产业高新化,吨钢生产成本下降150元。
(三)创新载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指导池州高新区完成战略发展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第四轮修改完善。高新区现已完成规划展示馆设计方案初稿,体制机制创新改革顺利推进。6月份,会同高新区管委会拜访科技部成果转化司相关负责人,积极争取申创工作支持。第一批遴选推荐申报省级研发机构5个。组织1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加验收。已验收的5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参加20xx年度绩效考核。推进“一室一中心”建设工作已启动,目前正在扎实推进安徽艾可蓝环保股份公司的“内燃机排放控制技术创新中心”和安徽安芯电子股份公司的“功率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中汽研华东试验场拟建的“整车试验技术创新中心”已与省科技厅相关处室进行了沟通对接。
(四)产学研用合作务实推进。组织高校专家与企业对接。征集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科技成果,先后邀请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专家与市开发区、贵池区、青阳县相关企业对接,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合肥工业大学与安芯电子、华宇电子2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组织11家企业参加安徽省大院大所科技成果交易对接会。市开发区与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签订共建“池州微电子技术创新中心”协议,池州市九华明坤铝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与合肥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8所高校院所签订10项科技合作协议。落实市政府与安徽农业大学战略合作协议。制定市校战略合作20xx年度行动计划,推进20个合作项目实施,在水稻、茶叶、黄精、皖南三黄鸡、金丝皇菊等育种、栽培(饲养)、精深加工等方面,安徽农业大学为我市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建立创新合作基地3个,开展技术培训10余次,帮助企业申报专利15项,制定标准5项。
(五)科技人才团队招引加快进程。围绕电子信息、全域旅游、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团队。持续推进陈长水、杨光华等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池州创新创业。新引进了王浚、林展等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相继落户江南产业集中区创办企业。
(六)科技脱贫攻坚行动稳步推进。认真落实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科技扶贫工作任务,制定了《20xx年科技扶贫工作要点》。举办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培训班,规范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调研,督促各县区完成了20xx年度科技特派员选派认定工作。全市共认定各级科技特派员152名。开展科技培训118场次,培训农民6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4。7万份,推广新技术40多项,引进新品种17个,申报专利6项。成功申报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扶贫专项2项,共获160万元资金支持。完成20xx年“三区”人才考核和20xx年度“三区”人才选派工作。
(七)防震减灾工作不断加强。落实《池州市地震台站运行管理办法》,做好地震宏观监测工作,完善地震宏观异常信息报送核实工作制度。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落实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监管职责。积极应对青阳3月18日2。3级地震和4月29日2。8级地震。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了解震情,第一时间向市委、市政府报告震情情况,加强应急值班值守,配合省地震局做好震情跟踪和监测,加强震情研判,做好相关防范工作。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六进”宣传活动,扎实抓好5·12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周活动。组织科普知识进校园5次、进农村4次、科普讲座4场,参与人数3000余人,发放各类宣传品600余份、宣传资料1000余份,组织防震减灾演练10次,参与人数5000余人次,取得了较好的宣传实效。
二、下半年重点工作安排
下半年,我局将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进一步强化调度,细化措施,推进创新发展,争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00家,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三优池州“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一)突出政策激励引导,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完善市支持科技创新政策。修订完善市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拓宽覆盖面,让更多的中小企业获得创新券的支持,重点聚焦企业产学研合作、购买技术成果等创新活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根据省里刚刚出台的《支持科技型初创企业发展若干政策》和修订的《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适时修订完善我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将省委、省政府关注的重点工作和近两年的新政策纳入支持范围。落实兑现科技创新政策。认真落实国家、省、市科技创新政策。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对申领科技创新券的企业走访调研,加强工作指导。加大科技创新政策宣讲力度。结合“四送一服”、“三比一增”等活动,举办培训班,开展科技创新政策宣讲。
(二)突出创新主体培育,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做好高新企培育工作。制定出台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市科技局牵头,市税务等相关部门配合,实现点对点辅导,形成部门协同推进工作机制;按成熟期、成长期和初创期三个阶段,力争每年高企培育入库企业达到50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安芯电子、钜芯电子等龙头企业进行系统集成技术攻关,支持池州市邦鼐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精密级(P1级)高速静音滚珠丝杠副系列化技术攻关。突出科技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凝练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示范带动强的科技重大项目。积极培育安徽铜冠铜箔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三)突出创新载体支撑,聚集各类创新资源。支持池州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围绕专家实地调研考察“三个必看”(主导产业+企业、创新平台、科技规划展示馆)要求,指导推进池州高新区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启动高新区规划展示馆建设,争取20xx年底前完成科技部现场踏勘各项准备工作。推进创新平台和科技孵化体系建设。围绕“4+3”产业体系,推进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一室一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力争技术创新中心获省里布局支持。推动开发区道洲等各类孵化器加强运营和管理。
(四)突出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组织开展高校专家与企业家进行“双向”活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和产学研实体。推进县区、园区与大院大所合作。落实市政府与安农大战略合作协议,推进贵池区与安农大共建的“特色种养业实验站”、石台县与安农大共建的“硒茶特色产业试验站”开展试验示范。
(五)突出人才引领作用,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扶持3个左右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池州创新创业。支持推进陈长水、颜竞、杨光华、夏浙安等科技人才团队实施的“年产800台数控加工中心系列产品项目”、“水系锂离子电池项目”、“动态心电监测系统MCT—HLDE的研发”、“光学膜电子胶项目”产业化,择优扶持。积极做好科技人才服务工作。做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事项,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人才申报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自然科研系列高级职称,跟踪我市3个已提名的省科技奖网评情况。
(六)突出科技扶贫工作,推进农村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出台《池州市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争取特派员队伍达到160人。开展科技特派员包村联户服务,督促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培训不低于50次、特派员技术服务不低于300人次。抓好科技扶贫项目申报、实施工作。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和科技培训工作。加大对以人口优生优育、环保和消防为重点的科技惠民成果推广应用。做好“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工作。
(七)突出预防为主,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加强测震台网运行管理,确保台网运行正常。加强地震宏观观测点管理,确保异常信息及时上报,适时开展宏观观测点检查。加强“五代图”宣贯,落实抗震设防要求,积极推进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工作。继续开展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积极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示范基地、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创建活动。加强地震系统应急演练,完善应急救援装备。
市科技局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篇2
半年来,xxxx县科技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科技局的精心指导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一个中心,打造五个xxxx”的战略举措,切实加强科技项目建设,做好科技推广普及,搞好科技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今年3月份全市召开的科技工作会议上,我县被评为全市科技工作先进单位,结束了多年来科技工作在全市徘徊不前的局面。
一、主要工作措施和成效
1、争取领导重视,营造工作氛围。x月x日,召开了全县科技工作会议,会议传达了省市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了全县xxxx年科技工作,部署了xxxx年全县科技和科技特派员工作。同时,结合我县实际确定了今年科技工作要按照“紧扣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做好四项工作”的思路开展工作,即:紧扣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科技项目建设两个重点,做好科技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促进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防震减灾体系建设等四项工作。为科技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较好的氛围。
2.加强项目建设,提升创新能力。一是积极组织申报上级计划。针对我县特色优势产业和领域,积极转变科技项目工作思路和组织模式。根据xxxx实际,围绕我县钨钼矿产、小水果、疏菜、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选准项目,加大项目包装力度,积极加强与上级科技部门的沟通衔接。根据省市级科技项目支持重点领域,择优组织了龙丰生态公司的“10万头生猪基地建设”项目和金龙铁合金公司的“含钒磷铁矿提钒铁工艺技术开发”等项目上报。预计,今年有2个项目挤入省科技资金扶持,有4个项目被市级立项。二是认真组织项目实施。坚持把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作为科技项目建设重点,积极实施了锥栗、油茶、硒山茶、金银花等高产技术研究,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全县已完成锥栗种植10432亩,优质高产油茶林种植xxxx亩,金银花种植面积1203亩;硒山茶种植面积430亩,完成标准化楠竹低产改造xxxx亩。全县生态绿色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均超过了往年,其中锥栗和金银花种植规模比往年成倍增长。三是跟踪服务科技企业。对全县科技型企业进行指导服务,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的技术合作,开展技术需求调查,帮助企业申报专利,引进先进适用新技术。
3.开展科普培训,加快技术推广。
一是开展科普统计工作。5月20日,召开xxxx县科普工作统计会议,对纳入科普统计的17个相关单位的统计人员进行了培训,及时完成了科普统计相关工作。
二是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了相关部门到乡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制作图片展板30多块,县挂横幅标语60多条,发放各种实用技术资料xxxx余份,解答农民关心的科技热点难点问题xxx多个。
三选派科技特派员。今年在全县全面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果,扩大了科技特派员派出范围。全县今年选派科技特派员97名,其中县派28名(农业畜牧类6名、医卫类各6名、林业类15名、企业类1名),各乡镇共选派科技特派员69名。
4.深入防震减灾,建设平安xxxx。5月份,以“关注灾害、关爱生命”为主题,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宣传月下乡村活动,县科技局等11个单位共同组织参与,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xxxx县人民政府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专项应急预案,普及地震防灾减灾基本常识和自救互救基本技能。县科技局根据职能重点宣传了地震灾害防震减灾知识,通过在墟场,人群集中处广播宣传、悬挂标语、张贴挂图、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等方式,使应急知识深入人心,起到了县、乡联动互动的效果,切实加强了基层应急管理和防震减灾工作,提高了人民群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主要表现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重点产业领域的技术瓶颈没有取得实质上突破,产品技术含量仍然低,附加值小、产业链条短等问题还十分突出;科技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待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改善;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尚未形成;专业人才结构分布不合理,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奇缺。科技管理队伍的水平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三、下半年工作重点
根据我县科技工作实际,下半年的科技工作中,主要是要做好以下工作:
1、继续抓好产学研结合工作。要组织重点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对接活动,为企业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加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的指导和扶持,争取设立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家。增强企业发展活力,提高就业能力,促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加强科技项目建设和争取。要加强与上级科技主管部门的联系,跟踪已上报的科技计划立项情况,争取省级科技计划2项、市级科技计划3项。组织科研项目参加市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争取通过省内先进水平以上项目2项。
3、加强企业专利工作。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专利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积极组织工矿企业申报专利。
4、加强工作检查指导。要加强对乡镇和涉科单位科技工作的检查指导,提高全县科技工作管理水平。
市科技局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篇3
今年以来,市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xx市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和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思想,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稳步推进。
一、上半年全市科技工作基本情况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预计达到180亿元,同比增长23.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预计达到42亿元,同比增长28.7%;预计完成发明专利申请量120件,同比增长10.3%;组织13家企业的25项产品申报高新技术产品;奥美公司承建的湖北省医疗护理用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通食品和xx大学共建的湖北省校企共建水果加工与产品质量控制技术研发中心均顺利通过省科技厅认定;落实2016年度高新技术企业和工程技术中心本级奖励资金150万元,xx市级科技项目资金80万元。
(二)高新企业培育有序推进。
一是科技局领导带领高新科、成果科、专利工作人员到开元化工、迪斯科科技、昌盛包装、鑫物纸业、香青化肥、楚天塑业等企业走访调研,发放《科技政策简明宣传手册》,积极宣传国家、省、xx、枝江的各项科技奖励补助政策。
二是配合国税局、地税局开展高企申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培训工作和“企业研究开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工作。
三是按照全年申报17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工作要求,加强与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的沟通联系,指导三宁公司、开元公司、海通公司、久熠照明、双悦实业、大江纺织、鑫物纸业、熙田科技等14家企业做好第一批申报工作,同时积极做好下一批高企后备企业的筛选培育工作。
(三)扎实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一是加强与统计局、经信局及各镇、街道的沟通联系,做好研发费用的监测工作,全年上报研发费用10.9亿元。
二是指导开元公司、浩元公司、峡江矿机和锐辉科技开展省、市科技项目验收工作。
三是组织开展企业产学研合作情况的调查摸底工作,支持枝江酒业、海通食品、宇隆茶叶等公司申报xx市产学研合作补助。
四是组织枝江酒业、三宁化工申报省级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白银纺贸公司申报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奥美医疗和宇隆茶业申报xx市科技研究与开发项目,红旗中泰申报xx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项目。
五是广泛征集企业的技术需求和技术难题,通过科惠网等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公开发布,借助国家技术转移xx分中心的资源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牵线搭桥,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企业研发能力,上半年共上传发布技术需求信息26条。六是成功举办了以“科技强国、创新圆梦”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开展了16场科技培训活动、5次大型送科技下乡活动、一次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调研;组织枝江市丹阳小学开展地震安全知识讲座及应急逃生演练;组织xx市社区科普大学枝江市分校江口社区教学点正式挂牌运行;组织科技小分队8个深入各镇开展科技赶场198场次,遍及全市每个村;展示各类科技成果86项,发放各种科技资料15万册(份),义务科技咨询1.3万人次,义诊、义检4400人次 ,发放各类预防药品价值2.4万余元,赠送最新优良品种9个,9000余公斤;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7期,培训人员3200余人次;利用电视台和有线电视网络播放科技专题节目8组,动态消息60条。七是组织起草《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意见》两个文件,经市委市政府讨论研究通过。
(四)知识产权管理进一步加强。
一是加大了知识产权宣传力度,以3.15、知识产权活动宣传周为契机,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宣传进企业、学校、社区宣传活动。
二是与xx知识产权局开展联合执法,3月15日与xx知识产权局执法科科长徐海军一行4人开展专利联合执法检查,执法人员在益佳超市、九九玖大药房等商业网点,针对涉及的900多件专利药品、食品、生活用品进行了抽样检查,严查假冒专利产品流入市场,有效遏制了专利侵权事件的发生。三是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开元化工、水之翼科技、奥美医疗、得心气体、东江造船5家企业已获得省知识产权示范建设企业认定,完成目标任务书的申报;组织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三宁公司进行考核。四是到企业和学校服务上门,指导和帮助帅龙塑业、山尔饮料、凯达纺织、鑫威等20余家企业以及英杰学校、实验小学等5所中小学校申报专利,预计上半年全市共申请专利220件,其中发明专利120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少数部门和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认为抓科技投资大、见效慢。
二是科技氛围不浓。部分企业对相关科技政策知之甚少、了解不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三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创新人才缺乏。
三、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开展科技创新政策宣传。加大创新创业政策培训力度,举办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业务培训等活动,及时解读、宣传科技创新创业政策,做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意见》的宣传工作,借助《xx日报科技版》广泛宣传我市创新创业取得的成果成效和先进典型,增强企业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
(二)推进创新主体培育。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升科技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贡献率。严格落实枝江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推进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对企业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和高企认定等各方面的补助与奖励及时发放。力争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品8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分别达到380亿元、90亿元。
(三)推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与高校加强产学研合作,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帮助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切实解决企业关键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积极组织重点企业参加湖北省、xx市的重大科技成果推介会,发布相关技术需求信息,利用上级平台帮助企业获取技术支持。全年签署合作协议6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5亿元,争取转化科技成果13项。
(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以各种形式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围绕我市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创新型园区建设,支持枝江经济开发区申报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促进我市特色产业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产学研利益共同体,形成产业集群,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和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力争完成省级、xx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1家。
(五)强化知识产权申报与运用。依托xx专利事务所,组织专家赴重点产业、扫零工程企业、学校指导专利申报工作。是继续开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省级示范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大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组织指导企业参加中国专利奖、省优秀专利项目等评审活动,对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转化给予重点支持。
(六)全面启动地震工作。加大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力度,严格落实《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实做好地震安全示范社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等工作,积极申报xx市级、省级示范学校、社区。扎实开展防震减灾主题宣传活动及主题培训班2次以上,开展地震综合演练1次以上,不断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
;华南农业大学面积是多少?
华南农业大学面积共计8199余亩。其中天河校本部4395余亩,增城教学科研基地3804余亩。建筑总面积139万平方米;设有25个学院(部),99个本科专业;有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学校简介
华南农业大学(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简称“华农”,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一所以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优势,以热带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农业农村部共建的省部共建大学,为广东省“211工程”、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改革试点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111计划”,粤港澳高校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学校始创于1909年的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暨附设农业讲习所。1952年,由原中山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和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及病虫害系的一部分合并成立华南农学院,隶属农业部主管。1984年,更名华南农业大学。2000年,学校由农业部划归广东省主管。
截至目前学校有教职工3387人,其中专任教师2363人(正高级487人,副高级868人);院士3人,国家级人才55人,省级人才10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博士生导师320人,学术型硕士生导师895人,专业型硕士生导师1314人。
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引进院士团队1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12人,广东省领军人才2人,广东省特支计划27人,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25人,人(事)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2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4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8个,广东省级特色专业25个,综合试点改革专业13个,重点专业3个,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12个,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2个;国家级精品(双语)课程13门,省级精品课程26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7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3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4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
学科建设
学校有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覆盖二级学科60个(其中目录内二级学科44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16个),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覆盖硕士二级学科117个(其中目录内二级学科99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18个),另有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共119个,1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原农业部重点学科,13个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二级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
国家级特色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生物技术、动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学、园艺、动物医学、茶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林学
教学成果
2016学年,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约467项,省级约905项。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学校教师主编出版各级规划教材15种。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7月,学校有8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原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0个,农业部科学观测实验站3个,原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3个,广东省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8个,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全国农业科研创新团队4个。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分中心(广州)、农业农村部畜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农业农村部植物及植物用微生物生态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广东省低碳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广东省质量监督木材及木制品检验站均设在学校。
研究成果
2017年,学校主持的3项科技成果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8项科技成果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15项获201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主持7项,参与8项,在学校主持的获奖项目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2020年1月,学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5项。
馆藏资源
截至2018年6月,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有纸本图书2605321册,电子资源折合馆藏5674208册,纸质报刊2388种,各类数据库179个,生均纸质图书达到53.48册/生,生均年进书量2.63册。文献资源覆盖了学校办学的全部学科,初步形成多学科、多载体,以热带、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生物科学文献为特色和优势的文献保障体系。
合作交流
2016-2017年,学校共派出352名学生赴海外校参加交流学习项目,新增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环境科学“2+2”国际班、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食品科“2+2”国际班,成功举办模拟亚太经合组织华南区决赛,获评ModelAPEC优秀指导高校奖(2017)、ModelAPECModelAPEC优秀社团奖(2017)。
学校先后与五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的82所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并开展本科生、研究生联合培养和假期交流项目。学校先后派出大批骨干教师到国(境)外进修攻读学位或进行科研合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粮农组织(FAO)和世界粮食理事会(WFC)先后在学校建立了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和中国国际农业培训中心。
华南师范大学是211学校吗?
是 华南师范大学是211、双一流院校。 学校的办学性质是公办,层次为普通本科,类型是师范类,占地面积3025亩,学校有多个校区,其中石牌校区: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西55号,大学城校区: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378号。 望采纳上一篇
请问您是在哪里看到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转设为公办院校的?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