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正文

考状元,写八股,有对策,没用处。是什麼?

古代考状元的八股文是怎样的?

什么叫“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但有的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直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须作八股文,“八股”分别指的是什么?

在明清时期特别注重科举考试,通过科举考试来筛选人才,有许多举世闻名的人物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科举考试和现在的高考非常相似。给予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的机会,科举考试通过不断地改善彻底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氏族的垄断,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必须考试内容包含八股文,今天介绍一下八股文分别指的是什么。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时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因为要求文章中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部分,所以叫八股文,“股”有对偶的意思。八股文主要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全部来自四书五经当中的原文,与现在的课内阅读非常相似。所谓八股文就是将文章分成八个部分,文章的题目必须出自四书五经当中的原文。原文的格式与其内容都有严格规定。以上的这八个部分在文章当中一定要体现出来,重点在考查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对指定社会现象和政治问题的认识和对策,体现考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别从这八个部分对于所面对问题进行解释形成确定格式的文章,这篇文章就形式以及语言选择和逻辑表达方面,一定要按照这八股顺序以及过程来进行书写。要求观点明确、论证严密,八股文当中的八股可以说是严格限制了参考人员的创新,因为八股是科举考试当中已经明确要严格遵守的规定,考生没有任何发挥的空间,禁锢的读书人的思想,这也是八股文当中八股形式最主要的弊端。虽然当时选拔方式非常死板,但是却选择了许多人才,因为对八股的严格要求,对许多人来说就已经相当于告诉他们考试的格式,只不过在考试内容方面需要自己进行理解,所以说科举考试相当于对当时任何人来说都已经明确了考试内容,相当于告诉他们按照这样形式进行考试就可以取得成绩,所以说通过这样的考试来进行区分人才,总体来说就可以找到一些独具特色和思想的人才。

八股文是什么?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扩展资料:

历史评价

一、正面

1、让科举能够发挥朝廷选任人才的功用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开启中国科举取士制度之先河,通过科举考试,按成绩来选取任用人才。科举考试由唐、宋时期的重视个人才气的诗赋、策论转而为明代的以《五经大全》的儒学经义为主,乃是科举制度为追求公平原则的落实。但是由于考试范围的限定化以及题目的不断重复,再加上参与科举考试的考生大幅的增加,因而造成了士子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废书不观”等坏现象。

为了解决这一经由科举市场决定政府人才来源所必须承受的“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于是在科举题目上出现了截题、搭题以及在文章写作上出现了综合了诗赋、策论的八股文等应变措施,这也就是说士子对于题目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在八股文章的写作能力上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水平,才能进一步的获取考官的青睐。

2、是诸儒在经学义理诠释方面沉淀升华所得的规范准则

明初大儒唯程朱之式是依,是一种普遍现象,故其于诸子学之观点亦因仍于程、朱,宋濂、解缙以及薛瑄等皆是如此。在明成祖永乐年期修撰的《五经大全》,如以科举制度的发展来看,顾炎武曾质疑“仅取已成之书,抄誊一过,上欺朝廷,下诳士子”、“…故使治经者以宋儒朱考亭先生之说为宗。上之所取,士之所以取于上;师之所教,弟子之所以传于师,其说皆必出于是。

上之所以取而不出于是,由变礼易乐,叛于时王之法也,无所逃当世之责;师弟子所习而不出于是,其罪若伪符节尺量之罪也,徇于路者得而讥之。”,可说是经过宋、元以来,诸儒在经学义理诠释方面的沈淀以及升华所得出的一个共同的规范准则。况且,文章的好坏较难有统一准则,八股文有固定格式,相对来说评判较为公正客观,争议度相对减少。

3、引发研究古籍文理的风气

在八股文对于外在形式上的“学古”以及风尚的追求之下,士人逐渐重视秦汉典籍于时文方面的运用,因此此时编纂的诸子学书籍也以尽量能符合士子的需求为首要,因而产生了对于古籍进行文章行文脉络的文理、文气以及文法、文句的评点书籍,

如沈津《百家类纂》、陆可教、李廷机《诸子玄言评苑》、陈深《诸子品节》、焦竑、翁正春、朱之蕃《新锲翰林三状元会选二十九子品汇释评》、焦竑、翁正春《新锲二太史汇选注释九子全书正集》、归有光、文震孟《诸子汇函》、陈仁锡《诸子奇赏》、郭伟《新锲分类评注文武合编百子金丹》、谭元春《庄子南华真经评》、孙、钟之衣《六子全书》、钟惺《老子文归》、陈继儒《老子隽》等书籍的产生皆是为应科举需求而为之评点。

二、负面

1、对学术的影响

八股文题目,内容,格式都限制太严。考生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因此扼杀了作者的创意。结果造成八股文内容空洞,专讲形式,成了文字游戏。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专研析八股文,但八股文的限制太严,而且题目限于经书,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程朱义理之学在科举制度的引导下逐渐僵化。顾炎武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2、对政治的影响

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竭尽一生精力钻研八股文的写法,对政治,社会实际情况缺乏了解。而有些读书人亦对人情世事缺乏了解,一旦为官,缺乏足够的知识来应付民间大小事情,只好委任幕僚师爷及下级官吏决策事宜,使得吏治日渐败坏,政治难上轨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八股文

什么叫“八股取士”?

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 ,科举考试之法又大大变更,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才废除。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破题,开首用二句设破题意。承题,用三四句或五六句承接破题的意义加以说明。起讲,用数句或十数作为议论的开始,只写题大意,宜虚不宜实。入手一二句或三四句,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以下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中心。这四股中,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亦有联属者,共合

介绍片状元八股文?

志士仁人> 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破题) 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承题) 故言此而示之,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起讲) 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闹; 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起二股) 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而利害之所不能夺,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