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哥只写了一半。 打2字词
- 教育综合
- 2023-10-11 07:57:16
马说翻译及字词解释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3)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故:因此。虽:即使。名:名贵的。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6)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7)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称:出名。
(8)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9)一食:吃一顿。食,吃。
《马说》【作者】韩愈【朝代】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创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马说文言文全文注音
1. 马说这个文言文里面的有拼音的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今音为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2. 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2 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3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 故:因此 。 虽:即使。
名:名贵的。4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祇(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5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6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
以:用。 称:著称。
7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8 一食:吃一顿。
食,吃。9 或:有时。
10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11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2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3 食马者:食,通“饲”,喂。14 其:指千里马,代词。
15 是:这样,指示代词。16 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17 能:本领。
18 足:足够。19 才 :才能。
20 美:美好的素质。21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22 且:犹,尚且。
23 欲:想要。24 等:等同,一样。
25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6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27 求:要求。
28 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之:代词,指千里马。29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
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30 食之:食,通“饲”,喂。31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
32 鸣:马嘶。33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4 执:拿。35 策:马鞭。
36 临:面对。37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8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39 其(2):恐怕,表推测语气。
40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41 知:懂得,了解,认识。42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
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43 食马者:指不懂得重用人才的官吏。
44 伯乐:贤明的君主,懂得如何重用人才。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3. 马说翻译注释
马说 韩愈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注释 一、词语解释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奴仆的手里。
祗:只是 辱,埋没 3、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
槽:喂牲口的食器,枥:马棚。槽枥:马厩 4、不以千里称也:不因为是千里马而著称。
以,凭借。称,著称。
5、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dàn)食料。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古代喂马的口粮 石,十斗为石。
7、食:同“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sì。
8、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之:(定语后置,不译。)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
见,同“现”,表露。 12、且:犹,尚且。
欲:想要,要。等:相当。
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本意指鞭子,这里名词作动词用,译为:用鞭子打。
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办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鸣:马叫,之:不译(转接)。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7、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临:面对。临之:面对千里马。
18、呜呼:表示哀叹,唉。 19、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20、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二、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这.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四、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不译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饲 喂养,动词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其真无马邪: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恐怕” 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两马并列 称——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用鞭子打马 执策——马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 六、虚词 而——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 或——有时 其——代“千里马” 安——怎么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无意义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
4. 马说原文及课下注释
一下回答版权归百度百科所有词句注释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
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祇:只是。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
称,称颂,称道。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
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斤。食(sì):通“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这,指示代词。能:才能。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欲:想要,要。
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
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鸣之:(马)嘶鸣。
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执策:拿着马鞭。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
临,从高处往下看。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难道,表示推测。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其:其实。知:懂得。
5. 马说解释字词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适当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1 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在马夫的手中,不能展现才能。 辱:辱没,受屈辱。
祇 :同“只”,只是。 3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骈死:并列而死。
4 一食(shí):吃一顿。 5一石(dàn):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 6 食:同“饲”,喂养。
7 故:因此 8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9 于:在。 10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
这里指马夫 11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枥:马棚、马厩 12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以:凭借 称:著称 13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4一食:吃一顿。
食,吃。 15 或:有时,或许 16 能:可以 17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8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9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20 其:指千里马,代词。 21 是:这样,指示代词。
22 能:才能。 23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4 且:犹,尚且。 25 欲:想要。
26 等:等同,一样。 27 不可得:做不到。
28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9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30 策之:鞭打马。策:马鞭子,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31 之:代词,指千里马。 32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
(以:用) 33 道:正确的方法。 34 食之:食,通“饲”,喂。
35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6 材:通“ 才 ”,才能。 37 鸣:马叫, 38 奴隶人之手:马夫的手中,之:的. 39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40 临:面对 41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42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3 其(2):恐怕,表肯定语气。 44 邪:通“ 耶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45 知:懂得。 46 美:才能,长处。
编辑本段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现 ”,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材 ” 通 “ 才 ”,才能。
(3)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4)祗:通“只”。
马说的解释
《马说》教案 【教学目的】 1.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 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 3. 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过程】 一.回忆“唐宋八大家”,由此引入介绍韩愈。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又一引题:贾岛的推敲故事联系到韩愈,文名显著。 2.为什么韩愈会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教师介绍:韩愈历来被称为“文起八代之衰”,第一个冲在最前线的战士会受到最高的赞美。在历经了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内容脱离了实用的立场,而只是趋于声律和辞藻的华美。文学的真正改革不得不有《马说》教案
编辑本段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编辑本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编辑本段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快 要多
《马说》的有关练习题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一、填空 1、《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作者韩愈,字退之,河北昌黎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气势雄健有力,语言精练。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代表作品《昌黎先生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