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正文

上或宫中宴乐的或是什么意思

上或宫中宴乐的或是什么意思?

“上或宫中宴乐的或”应该是一段断句不清晰的话,有歧义。无法确定该词语的确切意思。请提供更多的上下文或补充信息来帮助我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

韩休为相的文言文翻译

韩休为相的文言文翻译:甲寅年时,唐玄宗任用韩休当做皇帝近侍、同平章事。韩休为人严峻刚直,不求取名誉权势。等到担任宰相后,所做所为很得当时民心。起初,萧嵩认为韩休性情淡泊,容易控制,所以就把他引荐给唐玄宗。共事的时候,韩休持守正道不阿谀奉承,萧嵩就逐渐厌恶起他来。宋璟叹息着说:“没想到韩休竟能这样!”唐玄宗有时在宫中宴饮欢乐或在苑中打猎游玩,偶尔玩得过度,就对手下说:“韩休知道不知道?”话刚说完,劝谏的文书就递上来了。唐玄宗常常对着镜子默不作声,左右的人说:“韩休担任宰相以后,陛下的容貌和以前相比清瘦多了,为什么不罢免他?”唐玄宗叹息说:“我的容貌虽然清瘦,天下一定丰饶了许多。萧嵩禀报事情常常顺

《韩休为相》的文言文注释

注释:

⒈峭直:严峻刚直

⒉ 干:求取

⒊ 允:与……相当

4.易制:容易制服

5 及:到,至

6 掺(shǎn):拿

7 临:面对

8 同平章事:官名

9 殊:特别,很

10嵩:萧嵩,唐朝丞相,军事家

11.以……为:把……当做,这里指作为,担任

12.游:游玩

13.辄:就

14.寝:睡觉

15.或:有时

16.既:之后

17.引:引荐

18.为:担任

19及(及为相):等到

原文:《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

甲寅,以休为黄门侍郎、同平章事。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及为相,甚允时望。始,嵩以休恬和,谓其易制,故引之。及与共事,休守正不阿,嵩渐恶之。宋璟叹曰:“不意韩休乃能如是!”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尝临镜默然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于旧,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萧嵩奏事常顺指,既退,吾寝不安。韩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译文:甲寅年时,唐玄宗任用韩休当做皇帝近侍、同平章事。韩休为人严峻刚直,不求取名誉权势。等到担任宰相后,所做所为很得当时民心。起初,萧嵩认为韩休性情淡泊,容易控制,所以就把他引荐给唐玄宗。共事的时候,韩休持守正道不阿谀奉承,萧嵩就逐渐厌恶起他来。唐玄宗有时在宫中宴饮欢乐或在苑中打猎游玩,偶尔玩得过度,就对左右的人说:“韩休知道不知道?”话刚说完,劝谏的文书就递上来了。唐玄宗常常对着镜子默不作声,左右的人说:“韩休担任宰相以后,陛下的容貌和以前相比清瘦多了,为什么不罢免他?”唐玄宗叹息说:“我的容貌虽然清瘦,天下一定丰饶了许多。萧嵩禀报事情常常顺从旨意,他退下以后,我无法安睡。韩休经常据理力争,辞别以后,我睡得很安稳。我任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我自己啊。”

背景:大唐帝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繁荣昌盛、灿烂辉煌的朝代之一。唐朝,从兴起到灭亡,历时290年。“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762年)在唐朝290年中创造的一个治世。从登上政治舞台到一代英主“唐明皇帝”,李隆基他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宫闱平乱(铲除诸韦,诛灭“太平”);贤臣当国(始终注意宰相的选拔与任用,并亲选地方官);抑欲而昌(销毁服玩,罢谴宫女,诏禁厚葬,自上而始);完善法制(宽仁为本,废除酷刑,行罚先亲,刊定法典)。终于使唐代社会达到鼎盛,出现了“开元全盛”的景象。在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唐玄宗的用人之道。以《资治通鉴·唐纪·玄宗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证。

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原文及翻译

这个句子出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

原文如下:

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及为相,甚允时望。始,嵩以休恬和,谓其易制,故引之。及与共事,休守正不阿,嵩渐恶之。

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掺临镜默然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萧嵩奏事常顺旨,既退,吾寝不安;韩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翻译:

唐玄宗任命韩休为门下侍郎和同平章事。韩休为人正直,不追求功名利禄,担任相位时深受人民拥护。最初,嵩认为韩休性格温和好处理,因此提拔他。后来共事时,韩休始终恪守原则,不阿谀奉承,嵩渐渐对他产生反感。

有时皇上在宫中听乐或者后苑狩猎稍有些过度,就会问左右:“韩休知道吗?”但是韩休总是及时地上书劝谏。唐玄宗很不爱听,曾经有人劝他驱逐韩休,但是他说:“我虽然看起来很苗条,但天下必定肥胖。

萧嵩呈报的事情总是符合我的心意,但是他退朝之后我总是睡不安稳;而韩休总是力争己见,他退朝之后我才能够放心入睡。我用韩休是为了国家大事,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

文章出处及作者简介:

1、《资治通鉴·唐纪》是《资治通鉴》的一个分册,共50卷,主要记载了唐朝的历史。《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汉文史书,全书共294卷,收录从周穆王七年(公元前403年)到明英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的历史。

2、它的主要作者是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1019年-1086年),他还撰有《大略正义》、《太和正音谱》等著作。

3、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学者和文化名人,曾担任过多个朝廷职务,包括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翰林学士等。

资治通鉴·唐纪的原文和翻译

释义:皇上对教太子读书的官员萧_说:“我小时候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以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我就问他原因。

他说:‘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直.’我才想到熟悉的东西也不能分辨出好坏.我靠着弓箭平定四方,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况且天下事物,岂能全都知道?”

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中书省,多次邀请(这些官员)觐见,问他们民间的疾苦,政治上的得与失。

原文:上谓太子少师萧_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字词解释:

(1)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李世民。

(2)谓:对...说,告诉。

(3)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老师。

(4)朕:皇上的自称,我。

(5)好:爱好。

(6)矢:箭。

(7)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弓工:造弓的工匠。

(8)皆:全、都。

出处:出自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纪》。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司马光原先就编过一本史书《通志》,献给宋英宗,英宗看后大为赞赏,要求司马光接着《通志》往下编修,并决定设立书局,由司马光自择官属作为助手。

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着手编纂。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司马光已66岁,《资治通鉴》全部修完,神宗皇帝十分重视,将书的每编首尾都盖上了皇帝的睿思殿图章,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

随后又下诏奖谕司马光,擢升司马光资政殿学士。这些都充分说明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对这本书寄予了厚望,这是《资治通鉴》成书的基本条件。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