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正文

无谓乎柔而无刚,土埏而为瓦;勿谓乎废而不用,瓦断而为砚 白话文什么意思

砚台古代又称为什么

因为盛墨汁,所以有一个凹陷。因此,砚又称砚台、砚田、墨池、墨海、墨盘。

在“笔墨纸砚”中,砚排名最后,但是它却被称为“四宝之首”。因为它质地坚固,能传百代,又是集书法、诗词、绘画、雕刻多种艺术为一体,因此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砚台作为研磨的器具,与笔、墨、纸一起为传播、记载中华文化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采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端砚、歙砚、洮河砚。史书将端、歙、临洮砚称作三大名砚。

清末,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也有人主张,以天然砚石雕制的鲁砚中的徐公石砚代替澄泥砚,合称四大名砚。

扩展资料

汉代使用砚台比较普遍,传世的数量也较多。1973年湖北江陵凤凰山汉文帝前元十一年(公元前169年)的一座墓葬中,还出土了笔、墨、石砚等成套文具,许多汉墓出土时带有砚台,说明当时的墨需要用研石研磨,这就证明了砚台最早是一种研磨器,直到汉代仍旧保留着这种性质。

两汉的砚台,从出土的资料看,有陶制的,也有石制的,形状大多为圆形、三足,足上有的刻花,有的作兽足,造型古朴,也有龟形砚。汉代用砚石将墨块研磨成墨粉沾水来写字。

汉人席地而坐,所以三足砚较多。汉代以后,随着制墨工艺的发展,墨可以在砚台上直接研磨,就不再使用研石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砚台

砚可以分为哪几个种类?

砚,是人们熟悉的磨墨工具,砚的品种十分繁多。以其质地分,有玉砚、陶砚、澄泥砚、漆砚、瓦砚、金银铜铁砚、瓷砚,以及广泛运用的石砚;以其产地分,有端州砚,歙砚、洮州砚、青州砚、温州砚、信州砚等40多个品种。其中产于歙县的歙砚、广东的端砚、甘肃的洮砚、虢州的澄泥砚最为著称,号称中国“四大名砚”。其优点是,色如碧云,声若金石,润如壁玉,坚硬耐用,发墨细腻,贮墨耐久,琢式精巧,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其艺术价值。

秦砖汉瓦的故事

“秦砖汉瓦”就是秦代的砖头汉代的瓦吗?至少,我这个自小就生长在西安的城墙圈子里的孩子就一直是这么认为的。当地人早有“踢一脚陕西的土,保不准就有个瓦渣片片叫你拣上!”的说法,而那瓦渣又都是值钱的万货(秦方言:物什之意)。再到后来就更知道了陕西的瓦渣儿值钱是因为有了历史。1973年前,秦始皇兵马俑坑还没有挖出来的时候,乡亲们由地里拣一半个土陶片片,瓦渣片片还可以到县文化馆换钱花,一块瓦渣二元三元不等。自兵马俑大白天下时起,瓦渣就换不了钱了,不是不值钱,是被专门管制了。再早1968年我在厂区挖防空洞,得一描金吉祥纹样儿瓷罐,送到碑林博物馆,奖得一只铝皮模压纪念章以示表彰,连“哥伦布”的姓名都不给记录一下……
陕西的秦砖就是这些朴素带给我们的认识。后世的学者也往往撰文提及“秦砖汉瓦”,也多是指秦代的砖头如秦长城用砖,如汉代的瓦当。这几乎已是不言而喻的常识。然而就是这些无须思量的常识却也遭到质疑,而且质疑者非常坚定。
事情原委如下述。
在去山西五台的途中,是要经过阎锡山的老家五台县河边村(今定襄县河边镇)的,从正路岔去数里,据说阎就 生于此,长于斯。至今依然看得出当地人很为阎锡山的自豪,说些历史的事情也许无趣,说些阎故居盛产中国四大名砚“澄泥砚”倒是更为著名。
和西凤酒一样,和茅台酒一样,但凡有了名气,相关连带而生的物产就多了许多。产西凤的地方就有许多的酒叫了含“凤”字的某某酒;茅台的邻居亦产出许多的“茅”某某,抑或是某某“茅”,言外之意清楚十分,挂不上国家的名气,挂上同为水土一方的名份,总是名品的睦邻,销量自然客观。“澄泥砚”在山西亦有多处出品,山西绛州就是之一,至于河南也有厂家生产澄泥砚的,那是真要打上引号的“澄泥砚”的。
你去五台山,见得到商铺里卖的,地摊上摆的,当地人住家收藏的,包括那沿街挎竹蓝儿的姑娘细声吆喝着兜售的“澄泥砚”却都产自阎锡山的老家五台县河边村。车过阎故居时分,会停车,看游客是否有识货者,若是有了,必有需求,稍带两方,回到百里千里之外异地,会令人十分新奇——来自名产产地的实物,当为珍贵、风雅,抬身价,很是值当。因此路边就有改革经济大潮中醒悟了起来的当地人民拿了“阎锡山的老家五台县河边村所产”之“澄泥砚”兜售。
澄泥砚是“石头”,大至十斤二十斤不等,小的如雕刻着大嘴蛙而妙趣十足的“蟾蜍临池”也至少二斤上下。如此纪念品天生制约了它的畅销——大概没有谁想背几十斤的石头从五台返回,何况是要去全国,去往海内海外。
我在有生里也就两回去了五台,路经阎俯,当然不忘背两方澄泥砚回返,这就留下了“去五台很累”的认识。去那里十元二十元购得一方澄泥砚,到了京城则转手高至三百元左右。比倒卖彩电还得利多多!
钱还在其次,只是我在去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今定襄县河边镇)的日子里,偶获一说法,叫我多年来不得其解——所谓“秦砖汉瓦”不过是指山西的澄泥砚罢了!澄泥砚即是“秦砖”。
那么“澄泥砚”是怎么回事情呢?
澄泥砚:先以绢袋漂于汾水,迎浪张袋口,流水经过,过滤其水中泥沙,至一年左右,袋内泥满,取出风干,制 砚坯,经烧制,成质地似陶的砚台,再做整璞、雕刻、打磨等一系列达九道经典工序而成。澄泥砚石质细腻、光润,以朱砂色和鳝鱼黄色为上乘。[以上为大意,原意出自宋代《贾氏谈录》和《文房四谱》有一说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就被并称为“四大名砚”;另也有说是从宋时开始,尚不详。
至今我看到不多的书面提到“澄泥砚”与“秦砖”之关系,并且被我记录下来的也不过是这样的三段,让我们摆开来,一一看过,兴许是非就有明辨:其一:……澄泥砚属陶类,它的前身是古代的陶砚,古人可能受秦砖汉瓦的影响与启示,精工制作,逐步地升华为澄泥砚。它的形成时间约在晋唐之间,略早于端、歙。
其二:澄泥制砚源自汉代,是与秦砖汉瓦以土壤制坯同理,区别仅在于秦砖汉瓦是因砖瓦的质量好且有各种纹饰可供观赏,被移作砚用,澄泥则是直接取土入囊悬汾水中经年,因自然淘洗、沉淀后制坯烧成。在端、歙等砚石问世前,澄泥砚以其质地细腻、发墨好又不损毫,且易于制坯造型,可集实用与观赏于一体而名噪一时。其:三:瓦砚(砚瓦)——俗称瓦头砚。唐以前除石砚、瓷砚外,就是陶砚。澄泥砚是陶砚的进步。唐朝韩愈在《瘗砚文》中讲的土乎成质,陶乎成器就是指澄泥砚。秦汉时建筑宫殿用的砖瓦,多采用澄泥制法,后来有人用这些砖瓦改制为砚。正象唐朝吴融《古砚瓦赋》中描述的:“无谓乎柔而无刚,土埏而为瓦;勿谓乎废而不用,瓦断而为砚”。还有一说,谓:“砚瓦者,唐人语也,非谓以瓦为砚,盖砚之中必隆起如瓦状,以不留墨为贵。”(见《闻见后录》 )。
看多了相关论说,忽然明白之所以有了秦砖汉瓦制砚一说,更有秦砖即为澄泥砚之说,不外乎是传讹罢也。由书面之形容,到借题发挥,再到实用为目的。把一个概念就此制造并传后于人,倘若我们不做甄别,不做考据,不做过细审问,那么我们所知道的历史还不知道有了多少正误是非呢!
我若再去山西五台,这个算是一事,和导游们说道说道,看看脸色如何。我若再回陕西,去把城砖过细了观察,虽是明代土砖,但对于那八百里秦川无处不有处处有的地下瓦渣可是要虔诚地膜拜膜拜呢。

什么是砚,砚是干什么用的

砚,也称“砚台”。中国传统文房用具,始于汉代。文房四宝之一。以笔蘸墨写字,笔、墨、砚三者密不可分。

用途:砚与笔、墨、纸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 砚用于研墨,盛放磨好的墨汁和掭笔。因为磨墨,所以有一块平坦的地方;因为盛墨汁,所以有一个凹陷。砚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在一个方面, 它领先,所谓“四宝”砚为首,这是由于其坚实的纹理,能传之百代。


扩展资料:

砚的起源:

砚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始以粗见雏形。刚开始时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不方便,无法写大字,人类便想到了可先在坚硬东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砖、铜、铁等。

殷商时青铜器已十分发达,且陶石随手可得,砚乃随着墨的使用而遂渐成形,古时以石砚最普遍,直到现在经历多代考验仍以石质为最佳。有许多石头可以用砚、我国广阔的领土、到处的河流制成, 自然也有很多种类的石头。石材生产, 一定要有砖石,所以生产砚的地方遍布全国各地。

七十年代末,在陕西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套绘画工具,其中有石砚、研棒及砚盖,距今约7000年左右。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战国墨砚,是用鹅卵石打磨制成。不过,那时的墨为天然矿石,因而砚还需用研棒辅助,才能将墨磨至细。

砚这种附带磨杵或研石的形制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发生改变,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于现在的砚呢?目前所知,要直到两汉时期。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故不需再借助磨杵或研石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

磨杵或研石经过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长跋涉,才逐渐消隐,尽管今天已不为所用,但其为传播文化立下的功绩仍不可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砚

砚的砚的别称跟由来

(1)石君。宋代苏东坡曾为婺源龙尾山“罗文砚”(歙砚的一个品种)写过一篇传记——《万石君罗文传》,里面记载:“罗文,歙人也。其上世常隐龙尾山”,并说罗文因“助成文治,厥功茂焉”封“万石君”。“万石君”由此而得名。例如,清代王继香的《七星砚铭》曰:“北斗啖啖孕石君,繁忙上腾昌斯文。”不管是什么材料制作的,也统称石君。例如铜砚、铁砚、竹砚、瓦砚等,都可统称石君。  (2)石友。古人特别珍惜“情”,读书人都把书斋中的各种珍品,以友相看,所以砚被俗称为石友。宋代王炎有诗曰:“剡溪束楮生,歙穴会石友。”“楮生”指纸,“石友”指砚。广而传之,众皆称砚为石友。  (3)墨侯。例如,唐代文嵩以砚拟人,曾作《即墨侯石虚中传》,称砚姓石,名虚中,字居默,封“即墨侯”。从此以后,人们便称砚为即墨侯,如宋代王迈中《除夜洗砚》曰:“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4)墨海。砚的别称,一般称大的砚台,也有称为海砚的。例如,宋代苏易简《文房四宝》载:“惜黄帝得玉一钮,治为墨海焉,其上刻文曰:‘帝鸿氏之砚’。”这就是传说中制砚的开始。宋代程俱《谢人惠砚》诗:“帝鸿墨海世不见,近爱端溪青紫砚。”刊入清代高凤翰《砚史》那方题铭“墨乡磅礴,天空海阔。”的大瀛海澄泥砚,即是墨海的典型形制。墨海也指大墨盆。清代翟灏《通俗编》曰:“今书大字用墨多,则以瓦盆磨之,谓其盆曰:‘墨海’。”  (5)墨池。一般称小的砚台。即大砚称“海”,小砚称“池”。也有把墨盒称为墨池的。  (6)墨盘。一般是比较浅的砚台的俗称,通常指像盘子状的较大型砚台。  (7)墨田。“墨田”是耕耘的意思,研墨如耕田。田在这里主要表示大,能“种墨”的地方,理解为砚。  (8)砚山。依石头的天然形状凿为砚,刻石为山,所以叫做砚山。明代高谦《遵生八笺》曰:“砚山始自米南宫,以南唐宝石为之,图载《辍耕录》,后即效之。”  (9)砚池。有一种砚的形状是凹形,称作砚池。晋代傅玄《砚赋》云:“芦方圆已定形,锻金铁而为池。”说的就是这种砚。砚池,是指在砚的一端有一个蓄水池,为研墨加水方便而设的,大小不定,深浅不等,据石的形状而定。  (10)砚瓦。俗称瓦头砚,又叫瓦砚。秦汉时用的建筑瓦当,多采用澄泥治成,后来被人们改制成砚。例如唐代吴融《古砚瓦赋》曰:“勿谓乎柔而无刚,土埏而为瓦,勿谓乎废而不用,瓦断而为砚。”《邵氏闻见后录》曰:“砚瓦者,唐人语也,非谓以瓦为砚,盖砚之中必隆起为瓦状,以不留墨为贵。”  (11)研磨器。对原始砚的俗称。在新石器时代,研磨石墨或其他颜料的器具。例如,陕西临潼姜寨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一套绘画工具中就有研磨器,被称为“始祖砚”。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