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正文

多组分共组装系统是什么意思

请问化学中的多组分是指得多种成分还是不同物质的多组成分混合的意思?谢谢!

物理化学名词,根据系统中物质存在的形态和分布不同,又将系统分为相(phase)。相是指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物理、化学性质完全相同、成分相同的均匀物质的聚集态。所谓均匀是指其分散度达到分子或离子大小的数量级(分散粒子直径小于10^-9m)。相与相之间有明确的物理界面,超过此界面,一定有某宏观性质(如密度,组成等)发生突变。物质在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从一个相转变为另一个相的过程称为相变。相变过程也就是物质结构发生突然变化的过程。 通常任何气体均能无限混合,所以系统内无论含有多少种气体都是一个相,称为气相。均匀的溶液也是一个相,称为液相。浮在水面上的冰不论是2kg还是1kg ,不论是一大

什么是多分子自组装体化学

分子聚集体化学是化学发展的新层次。分子聚集体化学以分子之间的弱相互作用及其协同效应为基础,自组装是创造具有新颖结构和功能的有序分子聚集体的重要手段。分子聚集体的化学为实现化学学科的知识创新提供了契机,同时它与物理、生物、材料等学科交叉融合,而成为产生新概念和高技术的重要源头之一。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多层次、多组分的分子自组装及组装动态过程;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的加合性、协同性和方向性;分子聚集体中的电子转移、能量传递和化学转换。研究内容:1、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协同效应与自组装原理:通过多识别位点单体的组装,阐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加合性、协同性和方向性,建立二维及三维空间分层次组装的有效原理和方法。2

多组分系统的相平衡和矿物共生分析

一、吉布斯相律和戈尔特斯密特矿物相律

从热力学角度观察,变质岩是一种非均匀的多组分系统。当达到内部化学平衡时,其行为服从于吉布斯 ( Gibbs,1876) 相律,它的表达式如下:

岩石学

式中: p 为平衡共生的相数目,岩石学中每一种固体矿物 ( 包括固溶体) 和流体都为一个相; f 为自由度数目,即相平衡系统中,能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而不引起相的种类和数目发生改变的独立变数 ( 通常为温度、静压力和活动组分化学位等外部条件) ; c 为独立组分数目,即描述系统中各种相的组成时所需的独立物质的最小数目,岩石学中一般为组成岩石的各种氧化物,如 SiO2、Al2O3、FeO、MgO 等,也包括 H2O、CO2等流体相。上述相律表达式可用变质反应 CaCO3( Cc) + SiO2( Q) = CaSiO3( Wo) + CO2( g) 来说明,组成这些相所需组分为 CaO、SiO2和 CO1,属于三元系统 ( c =3)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如当时条件是温度 ( T) 和压力 ( P) 都能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即自由度 f =2,则 p = c +2 - f =3 +2 - 2 = 3,即此时只有 3 个相可平衡共生,低温时为 Cc + Q + CO2,高温时为 Wo + CO2+ Q或 Cc。若当时条件是只有温度或压力之一能独立改变,另一因素只能随之作特定的改变,即 f =1 时,则 p = c +2 - f =3 +2 -1 =4,此时 Cc + Q + Wo + CO2四个相能平衡共生,这种情况称为单变系统。所以相律是判断系统是否达到平衡的重要标志。

戈尔特斯密特 ( Goldschmidt,1911) 将相律用于变质岩,认为岩石系统变质反应的平衡不可能在温度和压力两者的数值都完全固定,或其中之一严格随另一因素的变化而作特定变化的条件下实现。相反,这种平衡应在一定的温压区间内实现,即当时至少应有两个自由度 ( f≥2) 。按此由吉布斯相律可得出:

岩石学

此即为戈尔特斯密特矿物相律的核心内容。当平衡系统中无流体相或固溶体矿物时,p =c,如它们存在时则 p < c。总之,在一定温压范围内平衡共生的矿物相数目不应大于该岩石系统的独立组分数目。如出现 p > c 的情况,一种可能是系统处于单变平衡状态,另一种可能是矿物相之间不都是平衡共生,或则独立组分的选择不正确。

上述矿物相律应用的前提是系统处于完全封闭状态,与外界完全没有物质交换。多数研究者认为变质作用过程岩石为封闭系统,但有些学者持不同观点,如柯尔仁斯 ( 1936)提出的组分相对活动性假说。他认为变质作用过程 H2O 和 CO2一般均为外部缓冲的完全活动组分,有些物化条件下,K2O 和 Na2O 也可呈活动组分,能从系统中带入或带出,即变质作用过程岩石为半开放系统,但仍能达到局部化学平衡。他据此对戈尔特斯密特的矿物相律作了重要修正,认为应是 p ( 相数目) ≤ci( 惰性组分数目) ,后者是指扩散能力很差,不易于环境发生物质交换的组分,它们在平衡过程中保持质量不变。柯尔仁斯基的矿物相律也可表示为 p≤c ( 有效组分) - cm( 活动组分) 。其含义是在一定温压范围内,半开放系统中同时平衡共存的矿物相最大数目等于独立的惰性组分数,而与活动组分数目无关。在平衡过程,活动组分的化学位不变,它和温度、压力一样起外部控制作用。

变质作用属封闭系统还是部分开放系统至今仍有各种不同意见,也可能它们是随地质背景、物化环境及变质作用类型不同而异。但目前多数研究者提出一系列证据说明大多数地区在变质作用过程中,不仅非挥发组分,而且 H2O、CO2、O2等挥发组分也都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它们都是控制矿物共生的有效组分。

二、平衡共生矿物组合与矿物的平衡成分

将变质岩作为一个非均匀多组分系统来研究时,前提是相平衡,只有达到物化平衡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应用相律等各项物化基本原理。因为变质作用一般经历较长的地质时间,且常在增温过程中进行,所以变质反应达到平衡是完全可能的。有些变质矿物组合在不同地质时代和不同地区反复出现也从事实上证明它们应是趋近或达到了相平衡的共生组合。但另一方面,在低温变质地区或深熔和混合岩化作用广泛发育的高温变质地区和复变质岩系中,变质反应不平衡现象又十分普遍。

一次变质事件全过程中,温压条件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同一变质岩中常存在几个不同世代的平衡共生矿物组合,它们分别反映不同的变质反应达到平衡时的不同温压条件。一般认为可区分出三阶段的平衡共生组合: ① 变质温度高峰期的平衡共生组合,它们常是达到平衡的共生组合,是变质岩中目前主要矿物成分; ② 早期进变质阶段残留下来的矿物组合,它们与那个阶段的温压条件可能接近平衡,但对峰期温压条件下发生的变质反应来说,则是残留的反应物; ③ 峰期后退变质阶段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新矿物,它们往往含量不多,是这阶段的平衡矿物组合。由此可见平衡应有相对的时间概念。过去文献中一般只研究变质温度高峰期的平衡共生组合,并已提出各种识别标志。

一般认为构成一个平衡共生组合的各种矿物在空间应是随机分布,彼此都有接触机会,但又不是某几种矿物的出现在空间上彼此过分依赖。矿物之间至少应不存在各种交代或反应结构,最理想情况是彼此接触面平直,或发育三联点平衡结构,证明其彼此同时结晶所成。但另一些研究者又指出,即使矿物之间接触面较不规则,甚至彼此互相包裹,或分别成变斑晶和基质等现象都不一定是彼此非平衡共生和分属两个世代的铁证,这方面还有许多不确定性。

矿物平衡共生的另一重要标志,是同一岩石中同种矿物晶内和颗粒间化学成分均匀。这种化学成分反映变质高峰期达到平衡时的物化条件,常称为平衡化学成分,它们是进行温压估算的依据。但近年来研究表明,不少情况下矿物微区和不同颗粒的化学成分不均匀,特别是像石榴子石等矿物经常存在微区成分环带那样的矿物。石榴子石环带有两种常见类型: 一类是反映随温度升高而不断生长的石榴子石,其成分也不断变化,称为生长环带,此时只有晶体最边缘的成分才代表其在变质峰期的平衡成分; 另一类是石榴子石在变质峰期完成结晶之后,由于温度下降,通过与黑云母等矿物之间的 Fe - Mg 交换反应及扩散作用,其成分会从晶体边缘向核部不断被改造,形成扩散环带,此时只有粗大石榴子石核部才可能保留峰期平衡成分。辉石和角闪石等矿物中也可有类似现象。由此可知,按岩石组构分析属于平衡共生的矿物,但要确定它们是否保持峰期平衡化学成分仍需深入的岩石学和矿物微区研究。

特定矿物之间某些元素的分配系数,如 KGt - BiDFe - Mg等保持恒定也是平衡的物化标志。但如前文已指出的那样,KD值还受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研究时必须注意。此外一个平衡共生组合的矿物相数目一般较简单,且必须符合矿物相律的要求,即矿物种类不能超过与其有关的独立组分数。但当自然界样品刚处于某一单变反应线位置时,则也可出现 p =c + 1 现象,此时仍为平衡状态。

三、矿物共生分析和成分 -共生图解

矿物共生分析是以矿物相律为指导,研究特定温压范围内达到平衡状态的各种矿物共生组合与岩石化学成分之间的规律性对应关系,其结果可用各种成分 - 共生图解加以表示。它们是 P - T - X 关系在变质作用和变质岩中的进一步体现,其所得结果对于各地区变质作用特征的对比和建立变质相 P - T 框架都有重要意义。其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

1. 平衡共生矿物组合的确定

根据野外地质背景和室内大量显微镜下变质岩结构构造和组成矿物的系统化学成分研究,划分矿物世代,按前文所述各项原则和标志确定一个地区同一变质等级的各种原岩中( 同一世代) 的代表性平衡共生矿物组合。

2. 组分分析

一般硅酸盐变质岩的组分包括所有造岩氧化物和 H2O 等流体相,共 10 余种。一个地区由它们组成的矿物相也可达 10 余种。要研究两者之间的复杂控制关系很困难,也无法用通常的三角形或四面体图解来表示彼此间依赖关系,因此必须从全部组分中选出那些能控制主要变质矿物的种类和含量的组分来分析彼此关系,这就称为组分分析。其基本程序是首先要确定造岩氧化物中有无活动组分,H2O 是否活动组分,然后在其中再作如下进一步划分。

◎ 杂质组分: 含量很低,其存在不影响矿物共生关系,如 BaO、SrO、Ni 等,在矿物共生关系分析时可不考虑。

◎ 孤立组分: 它们只参与形成副矿物,如 ZrO、P2O5、TiO2等。如果在组成矿物中不考虑与它们有关的锆石、磷灰石和金红石等矿物时,可认为这些组分对矿物共生也无影响,可不考虑。

◎ 类质同象组分: 有些造岩氧化物,如 FeO、MgO、MnO,经常以类质同象组成各种暗色矿物,过去认为它们的总量对共生矿物有控制作用,但各自的相对含量则对矿物组合影响不大,故可合并为一个独立组分 ( Fe,Mg,Mn) O。Al2O3和 Fe2O3属于类似情况,也可合并为 ( Al,Fe)2O3。但后来许多研究表明在石榴子石、堇青石、十字石等一系列矿物中,Fe - Mg 的固溶体置换是有限的,FeO / MgO 比值对共生矿物有明显控制作用。如除温压条件外,富 Mg 的岩石中才有利于堇青石的出现,所以这种合并在不少情况下可能并不合理。

◎ 过剩组分: 它们大量存在,除供组成岩石中所有矿物的需要外,或还有剩余,此时呈独立的 “过剩”矿物相出现。硅酸盐岩石中最常见为 SiO2,它在 SiO2饱和或过饱和岩石中均为过剩组分,其含量只决定岩石中石英的多少,不影响其他矿物的共生关系。但在 SiO2不饱和岩石中,它就不是过剩组分。当 H2O 处于饱和状态时,它也不影响矿物共生组合。

◎ 有效独立组分: 除上述各类组分之外的其他主要组分,它们之间的含量比例对矿物的共生关系起决定性作用。当 H2O 和 SiO2饱和时,有效独立组分通常为 ( Al,Fe)2O3、( Mg,Fe,Mn) O、CaO、Na2O 和 K2O ( 当不考虑斜长石的牌号和钾长石的钠含量时,Na2O 也可不考虑) ,可用图解来表示它们和矿物共生组合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3. 成分 - 共生图解的编制

这类图解用以表示特定温压区间,组分种类及其相对含量与矿物共生之间的关系,通常采用等边三角形 ( 图 21 -8) ,也可用直角三角形或四面体。图中三角形的三顶点分别代表从上述有效独立组分中选出的 a、b、c 三种组分的投影点。此时据矿物相律,每一共生组合中受这三组分控制的矿物为 1 ~3 种。当这些矿物化学成分固定时,可据其实测分子式计算出各自的 a、b、c 三组分的摩尔分数 ( %) ,然后按其比例投在三角形中。如矿物 A 中 a 组分为100%,则投在 a 点位置; D 矿物中 a 组分和 b 组分各50%,则 D 矿物投在 a - b 边的1/2 处; G 矿物中组分 a 33%,b 33%,c 34%,则投影于图中 G 点。这样将A - G 七个矿物都投在图 21 - 8a 上,再将能共生的矿物之间用直线连接起来,即构成一个 a、b、c 三元系七个矿物的成分 - 共生图解。当有些是成分不定的固溶体矿物时,如为两组分固溶体,如图 21 -8b 的矿物 A,则用线段加以表示其 a、b 两组分的相对变化范围。如为 a、b、c 三组分固溶体,则以一定面积表示其变化范围,如图中的 B、F、G 矿物。再在各矿物投影位置之间加直线来表示彼此成分的对应变化关系,如图中表明矿物 E与富组分 a 的 A 矿物共生,而矿物 G 则与 b 组分相对稍高的 A 矿物共生。矿物共生线将三角形 abc 分成5 个小三角形,当岩石的化学成分经换算后投影点落在某小三角形内,如点 i,则它具有 ADE 三矿物共生; 如投影点落在小三角形的边上,如点 j,则此岩石具有两种矿物C 和 F 共生; 如投影点落在大三角形顶点,则为只具有 a、b 和 c 成分的单矿物岩。

图 21 -8 成分 - 共生图解

四、ACF、A'KF 和 AFM 图解

这些是文献中最通用的变质岩成分 - 矿物共生图解。

1. ACF 图解

这种图解是 Eskola ( 1915) 对芬兰 Orijarvi 地区中温接触变质岩的矿物共生分析基础上建立的,用以表示各种成分原岩中的矿物共生关系。经过类似前述的组分分析,确定 4个有效独立组分为 ( Al,Fe)2O3、CaO、K2O 和 ( Mg,Fe,Mn) O,为了便于在三角形图解中表示,他舍去 K2O,同时将与它有关的矿物钾长石放到图外。然后将留下的三个组分按摩尔分数 ( %) 标定如下:

岩石学

再将有关矿物按化学式计算出各自的 A、C、F 值,例如

岩石学

再按这些数值将所有矿物投在 ACF 三角形中,即得共生图解21 -9,同时将石英、钾微斜长石、钠长石放在图外。这图解清楚显示原岩主要组分特征与共生矿物组合之间的规律性对应关系。其缺点是 K2O 对许多岩石中普遍共生的黑云母、白云母和钾长石的控制关系未能在图解中得到反映,不能区分 K2O 过剩与不足对矿物组合的全部影响。其次为了取消 Na2O 的影响,将斜长石均当作钙长石 ( An) 看待也不太合适。

图 21 -9 芬兰 Orijarvi 地区中温接触变质岩的 ACF 图解( 据 Eskola,1915)

2. A'KF 图解

由于 ACF 图解中舍去 K2O 引起的种种问题,Eskola ( 1915) 又设计一种对含石英泥质岩更为合适的 A'KF 图解,其特征是将 K2O 列为三个独立组分之一,又考虑到对这类岩石的矿物组合影响最大的不是 Al2O3总量,而是它与 K2O以分子比1∶ 1 组成钾长石之后剩余的 Al2O3摩尔分数,故将 A' =[Al2O3]+[Fe2O3]-[K2O]代替 A =[Al2O3]+[Fe2O3]作为一个独立组分,同时考虑到此类岩石中 CaO 的含量一般只影响斜长石的牌号,可以舍去。这样处理后的三个独立组分为:

岩石学

将有关矿物都换算出这三个数值,再经投影即得 A'KF 图解 ( 图 21 -10) 。

图中因黑云母 ( Bi) 存在 Al 对 ( Fe,Mg)的类质同象置换,故其投影为一个线段。另将过剩矿物石英 ( Q) 和因舍去 Ca 而未能在图内得以反映的斜长石 ( Pl) 置于三角形之外。这种图解的最大优点是以 Ms - Bi 为界划分出富 K2O含钾长石的组合和贫钾富铝出现铝硅酸盐的组合。

以上讨论表明 ACF 图解能广泛用于各种成分变质岩的矿物共生关研究,而 A'KF 图解则能补救它在泥质变质岩中因 K2O 含量引起的各种缺点,所以许多研究者都倾向于将两者联合应用。

图 21 -10 芬兰 Orijarvi 地区泥质岩石中温接触变质的 A'KF 图解( 据 Eskola,1915)

3. AFM 图解

在 ACF 和 A'KF 图解中都将 ( Fe,Mg) O 作为一个独立组分看待,但实际上泥质变质岩中 FeO/MgO 比值对矿物相有很大影响,如硬绿泥石、铁铝榴石出现于 Fe/Mg 值高的岩石中,而堇青石则易出现于富镁的岩石中。Thompson ( 1957) 认为在含石英的泥质变质岩中,当 H2O 为活动组分时,系统的独立组分为 Al2O3、FeO、MgO 和 K2O,其矿物组合可以 AFMK 四面体内三维空间的一个点来表示。为了便于研究,选四面体棱上白云母的理想成分 KAl3O5( KAl3Si3O10( OH)2= KAl3O5·3SiO2·H2O) 点 ( 图 21 - 11a 中的Ms 点) 作为原点,通过各种矿物的四面体内成分点向 AFM 面投影,即获得它们在 AFM面内的位置 ( 图 21 -11a) ,但其中不能包括白云母,所以前提是只限于含白云母的岩石。由于黑云母 ( Bi) 的成分点在图 21 -11a 的 A - F - M - Ms 小四面体之外,所以投影点在图21 -11 的 AFM 三角形之外,F - M 线的下方。各种矿物的实际投影是采用计算的方法,先将分析结果换算成氧化物摩尔分数,再按以下公式计算出投影坐标 A 和 M:

图 21 -11 AFM 图解的构成( 转引自 Miyashiro,1994)

岩石学

各矿物投影之后,再连接共生线,即构成 AFM 图解。图 21 -12 为美国新荷马州中西部下部矽线石带泥质变质岩的 AFM 图解。这种图解的最大优点是能明显表示岩石中 Fe/Mg 比值对矿物相的影响,且能表示类质同象矿物中 Fe - Mg 的变化范围,但它只能用于含白云母和石英的变质岩。Reinhart ( 1968) 还曾设计了另一种由正长石成分点向 AFM 而投影的图解,此时:

岩石学

矿物共生分析和各种成分 - 共生图解对研究变质作用的物化条件和变质相曾起重要作用。但研究时都将自然界岩石的多组分系统简化成三元或四元系统来处理,再加上组分分析时难以避免的主观因素,常使结果不符合相律,或出现各种难以解释的现象。特别是当流体作用加强,系统呈半开放状态时,问题更为复杂。在目前强调温压条件定量估算和变质作用时空演化样式研究的新发展趋向中,这类研究方法已不再占太重要地位,但仍不失为一项基础研究内容。

图 21 -12 美国新荷马州中西部变泥质岩下部矽线石带矿物组合的 AFM 图解( 据 Thompson,1957)

五、施赖纳玛克斯共生分析法和成岩格子的概念

荷兰物理学家施赖纳玛克斯 ( Schreinamakers,1915) 在吉布斯相律基础上,应用数学拓扑学计算法创立了零变、单变和双变平衡的一系列几何表示方法,称为施赖纳玛克斯法。Grubenmann 于 20 世纪初将此法引入变质岩石学中。按此法,当系统的组分数目 ( c)和相数目 ( p) 已知时,即可在 P - T 图上推导出零变平衡点、单变平衡线和双变平衡区的空间配置关系,以及各种可能的单变反应式和双变区内的成分 - 矿物共生关系。例如对一个三元 ( 三组分) 五个矿物相的简单系统来说,按相律和组合公式的推导,可得出在P - T 图上 ( 图 21 - 14) 应有一个零变点 ( f = 0) ,此时五个矿物相平衡共存; 有五条单平衡线,称为施赖纳玛克斯束,每条线上可有四个矿物相区存,此时 f =1; 有五个双变平衡区,各区共有 10 个 3 相平衡组合,此时f =2。此图的构筑程序是首先在理论基础上根据5 种矿物相的化学成分关系及各自在图21 -13 中的位置推导出彼此间可能出现的所有化学反应式。例如图中矿物相 ( 1) 不参加的化学反应式应为 2 + 3 = 4 + 5,这反应式就用( 1) 标记。然后据实验测定、热力学计算或应用莫里 - 施赖纳玛克斯法则来确定不变点位置,各条单变线斜率及彼此在空间上的配置顺序。目前应用最多的还是莫里 - 施赖纳玛克斯法则。同时也用它来确定每两条单变线所夹扇形区内的成分 - 矿物共生图解。图 21 -14 中5 条实线都是单变反应线,各自经零变点后再延伸的虚线代表准稳定平衡线。单变平衡线两侧所标记的数字为相应反应式两侧的矿物相。各双变区都有自己的三角形成分 - 共生图解,其中带斜线的小三角形代表该区间的特征矿物共生组合,其余组合则与邻区所共有。如反应( 1) 与 ( 5) 之间,2 +3 +4 为特征组合,1 +2 + 4 和 1 + 3 + 4 组合均是与邻区所共有。

图 21 -13 [A] - [B] - [C] 三组分系统中五个矿物相 ( 1,2,3,4,5)的化学成分关系

图 21 -14 [A] - [B] - [C] 三组分五个矿物相共生关系的施赖纳玛克斯图解

当系统中能出现的矿物相数目 > c + 2 时称为复式系统,此时必有两个或更多零变点和围绕它们的几个单变平衡线束,它们共同组成网状体系,称为岩石 ( 或矿物) 成因格子 ( 或网系图) 。它们是图示矿物共生关系随 P - T 而变化及其间化学反应性质的最好方式。如 Grant ( 1973) 曾模拟 Al2O3- K2O - FeO - MgO - SiO2- H2O 六组分系统能出现 Q、Kf、Al2SiO5、Bi、Crd、Sil、Gt、Ant、St 和 H2O 等 10 个相的岩石成因格子 ( 图 21 - 15) 。由于其矿物总数已超过 c +2,所以为复式系统,共有 3 个零变点 ( 一个在图外) ,由三组单变平衡线束组成,单变线上可有 5 个矿物相共存,8 个双变区内为四个矿物相的平衡组合。如在Ⅳ区可出现 Kf + Sil + Bi + Crd,Kf + Sil + Bi + Gt,Kf + Bi + Gt + Ant/Opx,Sil +Bi + Crd + Gt 等共生组合。

图 21 -15 K2O - Al2O3- FeO - MgO - SiO2- H2O 复式系统的岩石成因格子,石英和 H2O 存在所有组合中( 据 Grant,1973)

这类研究方法将矿物共生关系进一步与变质反应及温压变化联系起来,对于查明变质作用演化规律有较重要意义。但仍以理论推断为主,多数情况下缺乏定量概念,所以必须与岩矿实验研究结合起来,互相验证,才能在变质岩成因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

思 考 题

1. 举例说明固 - 固反应与脱挥发分反应的不同特征及其地质温度压力计意义。

2. 说明以下两种连续反应的矿物变化过程

① 黑云母 ( Bi) + 石英 ( Q) →1. 5 斜方辉石 ( Opx) + 钾长石 ( Kf) + H2O

② 普通角闪石 ( Hb) + 斜长石 ( Pl1) →斜方辉石 ( Opx) + 单斜辉石 ( Cpx) + 斜长石 ( Pl2) + H2O

3. 交换反应和净转移反应何者更适于作地质压力计? 为什么?

4. 为什么一种矿物对温压计有多种计算公式? 应用时如何选择?

5. 怎样判断变质岩中哪些矿物彼此为平衡共生关系? 为什么强调平衡成分?

6. 总结变质岩中矿物共生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评述 ACF,A'KF 和 AFM 图解的优缺点。

7. 成分 - 共生图解中如连接共生矿物的共生线出现相交现象,如何解释?

8. 岩石成因格子是如何编制的? 能反映什么问题?

求大神指导:物理化学多组分系统的组成表示法公式推导

x是摩尔分数,溶质的摩尔数除以总摩尔数,b是单位质量摩尔分数,是溶质的摩尔数除以溶剂的质量。c是浓度,是溶质的摩尔数除以总体积(就是总质量除以密度),写出来就化简吧。关系自然出来了

分子自组装的多分子自组装体化学

1、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协同效应与自组装原理:通过多识别位点单体的组装,阐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加合性、协同性和方向性,建立二维及三维空间分层次组装的有效原理和方法。
2、多层次、多组分的界面分子组装与功能:致力建立多级界面分子组装方法,研究溶液中的有序组装体在界面转化的规律及其动态形成过程和解组装过程,实现多组分、多层次的功能组装体构筑。
3、超分子复合物体系组装及组装过程:基于各种弱相互作用组装形态和性质各异的超分子复合物,实现由超分子复合制备功能超分子材料。
4、分子聚集体中的电子转移、能量传递和化学转换:研究分子聚集体中的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为太阳能光催化制氢提供依据;研究分子聚集体中的化学转化,为提高化学反应的选择性提供新的途径。
5、分子组装体的手性及功能性手性组装体:研究分子组装体中的手性问题,并创造具有手性放大、手性传递、手性记忆等功能的手性组装体。
6、生物膜模拟与人工酶:以聚合物囊泡作为模型体系,分别从形态、结构和功能三个层面来模拟生物膜;构筑新型高效超分子人工酶体系。 1.建立分子自组装的新概念和新技术,揭示分子自组装的动态过程,认识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的加合性、协同性和方向性,阐明分子聚集体中的电子转移、能量传递和化学转换的规律,使我国分子聚集体化学的研究水平继续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某些领域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平;
2.发展具有高效率、高选择性的分子聚集体微反应器和超分子酶催化体系,创造若干新型智能响应的功能超分子材料,在分子组装的功能研究方面做出具有重要应用意义的成果;
3.形成一支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并且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优秀研究队伍。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