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22年10月我国共发布多少项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 教育综合
- 2024-06-29 07:57:19
14日是第53届世界标准日,今年的主题是什么?发布了哪些重要国家标准?
14日是第53届世界标准日,今年的主题是今年的主题是“美好世界的共同愿景”,中国的主题是“数字时代的标准化”发布了如下重要的国家标准。
一、14日是第53届世界标准日
2022年十月十四日是第53届世界标准日,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信联盟确定了今年世界标准日的国际主题为"美好世界共同愿景"。
为了彰显标准化在数字时代发挥的基础性作用,推动数字化转型,标准委确定了今年世界标准日中国主题为“数字化时代标准化”。
二、出台《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是立足国情,放眼全球,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定,是新时期标准化发展的一张宏伟蓝图,是我国标准化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纲要》明确指出,规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持,是国家基本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标准化对于推动国家治理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基础性和引领性的作用。
三、发布36项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3项修改单
为了相应世界标准日的号召,发布36项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3项修改单,主要有《食品中污染物限量》、《饮料》、《洗涤剂》、《食品添加剂丁香酚》等11项食品添加剂质量规范标准。
《食品中二氧化硫的测定》和《食品添加剂蜂蜡》等9项食品营养强化剂的质量标准。
四、发布公共安全方面的国家标准
《城镇燃气输配系统用安全切断阀》国家标准在公共安全方面的应用,对推动我国天然气安全切断阀的发展、保证国内天然气输配体系的安全、保证国内天然气输配系统的技术先进性和国际领先水平。
我国现行有效学校卫生标准有多少项标准
从卫生部4月8日召开的第六届卫生标准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获悉,我国现行有效卫生标准已达1257项。每个学校的卫生标准不一致,这个要根据当地卫生政策而定。
截至28年3月1日,在第五届卫生标准委员会期间,卫生部共制修订卫生标准977项,发布卫生标准621项,完成1618项卫生标准及项目的清理,提出废止国家标准451项。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食品卫生标准363项,重点加强了食品卫生基础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
修订后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包含16项指标,基本实现了我国饮水卫生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卫生部还发布了职业卫生、职业病诊断、放射卫生、放射病诊断等职业卫生标准17项,发布了32项疾病控制卫生标准。
2022年国家新政策
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民生,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进一步的完善,那你知道2022年国家出台了哪些新政策吗?包括哪些方面呢?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
2022年国家出台了哪些新政策
2022年国家施行的新政策贯彻了方方面面,其中包括高速收费标准、医保、食品健康、进口药材管理、进口关税等,以下是详细介绍:
一、营商环境将更优化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从完善体制机制的层面作出相应规定,一是明确优化营商环境的原则和方向;二是加强市场主体保护;三是优化市场环境;四是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五是规范和创新监管执法;六是加强法治保障。同时,《条例》提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办理政务服务事项,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推行当场办结、一次办结、限时办结等制度,实现集中办理、就近办理、网上办理、异地可办。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草案)》施行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草案)》,于2022年1月1日同步配套实施。《条例》围绕外商关切,从行政法规层面实化和明确了相关事项。一是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二是强化投资保护。三是规定主管部门在审核有关行业、领域准入许可时,不得在许可条件、申请材料等方面对外国投资者设置歧视性要求。四是规定了不依法平等对待外资企业、违法限制外资企业平等参与标准制定等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五是明确港澳投资者在内地投资参照外商投资法和《条例》执行;台湾地区投资者在大陆投资,适用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未规定的事项参照外商投资法和《条例》执行。
三、部分商品进口关税要调整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印发通知,调整部分商品进口关税。自2022年1月1日起,我国将对850余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其中,适度增加国内相对紧缺或具有国外特色的日用消费品进口,新增或降低冻猪肉、冷冻鳄梨、非冷冻橙汁等商品进口暂定税率;对用于治疗哮喘的生物碱类药品和生产新型糖尿病治疗药品的原料实施零关税;新增或降低半导体检测分选编带机、高压涡轮间隙控制阀门等商品进口暂定税率;新增或降低部分木材和纸制品进口暂定税率。此外,取消钨废碎料和铌废碎料2种商品进口暂定税率,恢复执行最惠国税率。
四、高速通行将执行新收费标准
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贯彻〈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车型分类〉行业标准(JT/T489—2019)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收费公路统一从2022年1月1日起按照新分类收取车辆通行费。对货车和专项作业车,从2022年1月1日起,启用电子不停车收费功能,ETC单卡用户(未安装车载装置的ETC用户)不再享受原则上不小于5%的车辆通行费基本优惠政策。此外,重新核定车型分类,对车长小于6米的8座和9座小型客车,从2022年1月1日起,统一按照1类客车收取车辆通行费,并安装、更换ETC车载装置或者调整车型。
五、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要降低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通知,决定降低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自2022年1月1日起,摩托车(包括普通摩托车、轻便摩托车、教练摩托车、使馆摩托车、领馆摩托车)号牌工本费收费标准由每副70元调整为35元;往来台湾通行证(电子)收费标准由每本80元调整为60元;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补办)收费标准由每本500元调整为200元。
六、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取消改为“基准价+上下浮动”
2022年1月1日起,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开始实施。《意见》明确,将现行燃煤发电标杆上网电价机制改为“基准价+上下浮动”的市场化价格机制。基准价按当地现行燃煤发电标杆上网电价确定,浮动幅度范围为上浮不超过10%、下浮原则上不超过15%。对电力交易中心依照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开展的现货交易,可不受此限制。燃煤发电电量中居民、农业用户用电对应的电量仍按基准价执行。
近几年,返乡下乡人员越来越多,他们急需在农村找土地做项目,“土地经纪人”因此而衍生。“土地经纪人”主要是从种植户或投资者方面赚取中介费。目前,慈溪论坛集团正面向全国招收土地流转服务商,搭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详情可点击链接:https://xiangmu.tuliu.com/)
七、打车费、客运票价将有这些变化
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深化道路运输价格改革的意见》,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意见》提出,春运和节假日期间,班车客运票价不得在正常的政府指导价规定范围或者政府定价水平以外实行特殊的加价政策。道路运输经营者按照价格政策规定制定或者调整价格、网约车平台公司调整定价机制或者动态加价机制,应至少提前7日向社会公布。此外,《意见》规定,除9座及以下客车外,每一成人旅客可携带1名6周岁(含6周岁)以下或者身高1.2米(含1.2米)以下、且不单独占用座位的儿童免费乘车。
八、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启用
国家医疗保障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通知,正式公布了谈判药品准入结果,70个新增、27个续约药品共计97个药品经过谈判进入医保目录,平均降价60.7%、26.4%。2019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顺利结束,2022年1月1日将启用新版目录。经过本轮调整,2019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共收录药品2709个,与2017年版相比,调入药品218个,调出药品154个,净增64个。
九、港澳台居民可在内地(大陆)参加社保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医疗保障局印发《香港澳门台湾居民在内地(大陆)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办法》将在内地(大陆)就业和在内地(大陆)居住未就业的两类港澳台人员纳入适用范围,并规定在内地(大陆)就业的港澳台居民应当参加五项基本社会保险。在内地(大陆)居住未就业港澳台居民,可以在居住地按规定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加社会保险的港澳台居民,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十、纳税信用可以修复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纳税信用修复有关事项的公告》,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公告》提出,纳入纳税信用管理的企业纳税人,符合条件的,可在规定期限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纳税信用修复,条件包括纳税人发生未按法定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税款缴纳、资料备案等事项且已补办的、纳税人履行相应法律义务并由税务机关依法解除非正常户状态的等。此外,非正常户失信行为纳税信用修复一个纳税年度内只能申请一次。纳税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十一、新一年,分别鼓励、限制、淘汰这些行业
2022年1月1日起,国家发展改革委新修订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开始施行。《目录》共涉及行业48个,条目1477条,其中鼓励类821条、限制类215条、淘汰类441条。鼓励类新增:“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服务业”、“人工智能”、“养老与托育服务”、“家政”4个行业;将上一版“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服务业”拆分并分别独立设置,限制类删除“消防”行业;淘汰类新增“采矿”行业的相关条目。
目前我国国家环境标准共有多少项
中国网3月2日讯 (记者 张艳玲)记者从今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十一五”末期,我国累计发布环境保护标准1418项,其中现行的标准有1307项,被更新或废止的标准有111项。 据悉,我国环境保护标准自1973年创立以来,经过30余年的发展和完善,已形成了“两级五类”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其中,“两级”即指国家级环境保护标准和地方级环境保护标准,“五类”即指以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和环境监测规范等三类标准为核心,包含环境基础标准与标准制修订规范、管理规范类环境保护标准二类标准在内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目前,环境保护标准的影响范围已覆盖水、空气、土壤、声与振动、固体废物与化学养老行业接下来该往哪个方向发展?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智能养老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延华智能(002178)、万达信息(300168)、易华录(300212)、爱侬养老(870925)、九安医疗(002432)等
本文核心数据:智能养老行业全景图谱、中国智能养老建设重点政策汇总、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及其比重、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区域分布
行业概况
1、定义:科技赋能养老行业
智能养老是指融合应用健康医疗电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产品,采集人体体征、居家环境等数据,实现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健康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分析处理,提供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迫切的健康养老需求。
根据工信部、民政部和国家卫健委三部门联合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分类,我国智能健康养老产品主要包括:可穿戴健康管理类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和家庭机器人五大类。
2、产业链剖析:行业产业链条较长,其中智能设备是区别传统养老最大的部分
智能养老产业链较长,涉及行业多,其顺利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社区、家庭等多方面力量通力合作。近年来,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如购买服务、场地支持等加大对相关技术企业以及智能养老产品、服务的支持力度;同时,通过服务外包等多种方式与服务中介机构、大数据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相关社会组织、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各种养老供给主体的专业优势,进行协同创新。
根据前瞻分析,智能养老的服务链上游有由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服务商等技术,以及芯片、传感器等元器件供应商,和通讯模块、信息传感器等中间件供应商,此外也有护工培训、养老金融等。
产业链中游即各种智能养老产品与服务,其中智能设备是最大区别于传统养老的部分。下游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这三大类养老需求市场。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处在突飞猛进阶段
智能养老最先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提出原名为“全智能老年系统(Intelligent Older System)”,指打破传统养老模式受时空约束的缺陷,借助现代科技,将各服务参与主体整合起来,通过政府、社区、医疗机构等物联网平台,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国内智能养老行业起步相对较晚。2007年,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副会长胡黎明发表《新型数字化居家式养老社区解决方案》,提出“数字化养老”;2010年,学术界开始运用“信息化养老”概念;2011年,出现“科技养老”概念;2012年,全国老龄办首次提出“智能化养老”的概念。2015-2017年左右为产业的培育期。在此期间,适应养老产业的法规、政策、标准和创新体系及可信交易环境将逐步建立,众多企业将不断推陈出新。2018-2020年左右将是产业的推进期。在此期间,适应智能养老产业的各类企业基本建立,创新的智能养老服务模式不断涌现,投融资市场十分活跃。智能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为2021年左右。2021年以后,预计智能养老产业进入突飞猛进阶段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驱动,智能养老已经开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人口老龄化趋势背景下,中央层面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推进智能养老,2011年9月17日,国务院发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做好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此后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政策中提到“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字样。
2013年,全国老龄委专门成立了“全国智能化养老专家委员会”为我国智能养老服务事业与产业发展把脉导航;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2017年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要加快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建立100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培育100家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品牌。这些利好政策与信息,意味着智能养老已经开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行业发展现状
1、中国将步入深度老龄化,“银发经济”蓬勃发展
——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上升。截止2020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约为26402万人,比重高达18.7%。国务院2017年1月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提到,2030年60岁以上老人占比将到达25%左右。中国加快进入到老龄化社会,提供了庞大的潜在老年消费市场。
截至2020年底,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老年人口消费需求相当可观
据全国中老年网的调查,中国城市45%的老年人拥有储蓄存款,老年人存款余额2016年超过17万亿元,人均存款将近8万元。初步统计2020年老年人的退休金总额超过7万亿元。2016年,中国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在5万亿元以上。但根据不完全测算,2016年为老年人康养生活提供的产品在5000亿至7000亿元,需求持续旺盛,但有效供给不足。随着康养产业的供给不断增加,2030年中国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将达到20万亿元左右。
2、中国智能养老行业模式分析:
——我国推行的养老模式——“9073”模式
“9073”模式,最早在“十一五规划”中由上海率先提出,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
参考日本与美国的经验,在支付制度与养老建设方面给予我国很多的启示,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现状,未来居家养老模式或将成为主流趋势,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将成为重要的补充。
——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
在居家养老中,智慧设备和科技产品是家庭成员的辅助。由于居家养老是我国目前的主要养老服务方式,因此,居家养老市场需求巨大,从而导致市场对智慧居家养老产品的需求也特别大。而以居家养老为目标市场的智慧居家养老产业门槛低,商业化成功可能性大,易于带动整个产业链,所以处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我国的养老行业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三种模式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发展较好的试点主要集中于北京、山东、上海等发达地区
国家三部委公布的四批次共计168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中,可以看出来我国的大部分省份都已经发展了智能养老试点,但是这些试点普遍集中于城市而非农村,且发展较好的试点主要集中于北京、山东、上海等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智能养老发展起步晚、程度低的特点显著。
2、企业竞争:信息科技类的公司占比最高
国家三部委公布的四批次共计168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中,包括60家信息技术公司和35家医疗科技公司,占据了整个市场的半壁江山。
在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其中信息科技类公司占比最高,达36%,主要系信息科技类企业拥有以下优势:(1)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创新提供坚强动力;(2)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为养老产业提供专业优质的智能化服务;(3)成熟的养老产品、服务和系统,能够进行市场化推广和运营;(4)清晰的运营模式和赢利模式,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3、产品竞争:智能检测设备入围数量最多
2020年9月,经地方推荐、专家评审等,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了《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其中入围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推广目录名单的产品一共有118件,细分品类有20种,其中智能检测设备、心电监测类设备和血压监测类设备入围数量最多,分别为21件、14件和10件。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十四五”建设继续推进产业升级,推动医养一体化发展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智能养老产业将分别从科技赋能适老化产品、科技产品适老化改造两个角度入手,积极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科技适老化产品将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打破医疗照护等服务的孤岛状态,推动医养结合一体化。
2、“十四五”预计政府将持续完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养老机器人行业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建设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保障制度,而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制度又有助于促进养老产业的良性发展。2021年两会中提到加快发展智能养老机器人,破解养老资源紧缺问题
智能养老机器人是破解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多与专业服务人才持续性短缺结构性矛盾的途径之一,且智能养老产品具有功能丰富、安全可靠、使用年限长等特点;此外,智能养老机器人的出现可以缓解护理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日常护理、康复训练等专业护理服务。由此可见,功能多样且具有广阔市场空间的养老机器人将是未来破解失能老人养老服务困境的最具代表性的高科技产品。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