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人口生存矛盾解决议见?
- 教育综合
- 2024-08-09 12:59:57
如何缓解我国人口与耕地之间矛盾?
我们对保护耕地的概念不能停留在以前的为保护耕地而保护的阶段,而是应该认识到,在城市化进程和房地产业蓬勃发展无法阻挡的今天,单纯意义上的限制建筑用地占用耕地是徒劳的。只有改变耕地保护的传统观念,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使耕地得到有效的保护。 这种新的耕地保护的思路就是,把单纯意义上的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上升到保护耕地可持续发展性的高度上来。而那种认为城市用地侵蚀耕地将造成农业生产不可持续,从而应当严格控制城市用地、保护耕地的想法是值得商榷的。 我认为,保护耕地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一定的粮食产量,因此耕地保护的重点在于保证耕地的高产和可持续发展潜力,而不在于单纯意义上的耕地数量的保护。这种观念上转化的意义在于如何解决农村人地矛盾的问题?
农村人地矛盾,在“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框架和惠农力度不断加大的双重刺激下,农民争地要地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一、当前农村要地的主要有四类情况:
1、新增人口;
2、过去为了不交农业税费,主动放弃承包权的;
3、过去为了逃避税费,采取“口袋户口”的办法去外地打工,现在又想把户口迁回村里要地的;
4、农村的回迁户、投亲户、复员军人、下岗职工等,也回村要求承包地。
二、解决农村人地矛盾的对策建议
土地问题是我国农村的基本问题。农村的人地矛盾,不仅是个敏感的经济问题,更是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关系到农村的干群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这一矛盾已不容回避,必须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合理和合法的统一,维护农民利益和稳定农村大局的统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争取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1、要摸清底子。
这是解决当前农村人地矛盾的基础工作。要摸清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底子;摸清人口底子;摸清各村土地承包形式、承包年限、兑现情况的底子;摸清缺地户数、人数、面积的底子;摸清可以用于调整的土地数量的底子。特别要摸清没有实行二轮延包的村的情况,承包合同不到户的情况,实行“两田制”村的情况,机动地留用特别是超标情况,对外承包土地的面积及回收期限情况等,为解决农村人地矛盾准备第一手资料。
2、要分类指导。
要区分农村人地矛盾的不同类型,剖析矛盾形成的不同原因,灵活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要把实现“耕者有其田”作为首要目标,致力解决农民的无地少地问题。应本着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的原则,不回避矛盾,不搞一刀切,站在保护农民利益的立场,想方设法满足要地农民的要求。
(1)坚持依法原则。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前提下,建立明确的农用土地产权制度和调整机制,如承包期内,达到一定年限后发包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承包地;赋予县、乡两级政府和农村村委会及村集体经济组织调整土地的行政权力。如可以允许乡、村组织在征得2/3以上村民或村民代表同意的前提下,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组织实施土地调整。
(2)坚持优先原则。保证村留机动地优先用于新增人口承包用地。农村集体留用机动地,是两轮土地承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产物。机动地的来源有三块:一块是“留的”,在二轮延包时,有些村按比例预留的机动地;一块是“剩的”,因为税费高,有些村的部分土地包不出去,由村集体统一经营而形成的机动地;再一块是“增的”,有些村退果还耕、复垦整理新增加的机动地,留用机动地的原始动机有两个,一是用于调节新增人口用地;二是用于增加村集体收入。今后,有机动地的村,要把机动地优先用于解决新增人口用地;对机动地已经对外承包的,要做好承包方的工作,尽快退出相应的承包。三要坚持补偿原则,对应享有土地承包权而未得到承包地的农民进行补偿,补偿资金主要由多地农户分担。在人多地少的格局下,多地农户有两种选择,一是退出多种的地,二是继续耕种但必须比照市场租价交付租金。
3、要配套推进。
化解农村人地矛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整体推进。
(1)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解决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根本的出路在于减少农民,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2)建立土地流转机制,重点解决“兼业”现象。要积极推进村村联合、村企联合,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参与农村土地流转,使土地向捉田能手转移,向龙头企业转移,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转移,使务工者专心务工,务农者专心务农,经商者专心经商。
(3)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农村保障体系和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无缝对接,淡化农民对土地的过分依赖。
(4)强化村级班子建设。解决所有的农村问题,政策和法规固然重要,但基层班子的人格力量和无形的道德约束也不可或缺。要切实提高村两委班子发展经济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民主管理的能力、协调矛盾的能力,使其成为解决农村人地矛盾的第一道屏障。
"三农'问题是什么?解决“三农”问题有什么好建议?
“三农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1996年以来,农业步入一个困难时期,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2000年3月,时任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在给上总理书中列举了农村中触目惊心的危机:盲流如“洪水”、负担如“泰山”、债台如“珠峰”、干部如“蝗虫”、责任制如“枷锁”、政策如“谎言”、假话如“真理”。李昌平的上书通过媒体震动了全国,“三农问题”的危机暴露在公众面前。 ��为何“三农”问题成为关注热点 ��影响社会稳定 ��据国家统计局等11个部委抽样调查,平均每个乡镇党政内设机构为16个,其人员平均158人,超过正常编制的2—3倍;平均每个乡镇下属单位为19个,其农业人口越来越老龄化,该怎样破解当今农业所面临的困局?
民政部在发布会上介绍,根据相关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我国将迈入中度老龄化。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约2.54亿(2018年约为2.49亿),占总人口的18.1%。明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进入中度老龄化时代之后,会迎来哪些挑战?一直以来,我国庞大的劳动力人口构成了巨大的人口红利,使得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飞速发展。而一旦老龄化问题加剧,我国劳动力人口锐减,势必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而在农业领域,这一阻碍尤为严重。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50后种不动地,60后种不好地,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可以说是当前农村劳动力的概况。虽然有些夸张,但农村人口空心化越来越严重是实实在在的问题。研究显示,世界各国农业就业人口呈下降趋势,而中国最为明显,当前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为55岁。试想,十几、二十几年后,这代劳动力老去,那么谁来种地?
农业生产托管: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年轻人不愿种地,那就把种地托管给专业种地的组织。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情况下,将耕、种、防、收等部分和全部作业环节委托给社会化服务组织,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为便于行业管理,这种方式统称为农业生产托管。发展生产托管对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领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强调要加快发展生产托管服务,不断提升生产托管对小农户的覆盖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通过托管服务等方式将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据统计,2019年全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超过15亿亩次,其中服务粮食作物面积8.6亿亩次,托管服务组织达44万个,服务小农户6000多万户,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智慧机器换人:无人农场彻底解放劳动力
在劳动力老龄化加剧的情况下,我国农业保持稳定发展,机械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三大主粮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但是,农业的不同产业间、不同区域间机械化发展还很不平衡:果菜茶等作物的机械化率不到40%,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等机械化率只有30%至35%,丘陵山区和平原地区差距巨大。相比主要农作物生产,果菜茶、畜牧业设施农业和丘陵山区等领域恰恰是需要更多劳动力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名誉理事长罗锡文表示,以政府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为特征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今后要瞄准设施农业、丘陵山区和畜牧业三大领域短板,推动农业机械化由种植业向畜牧业、设施农业延伸,从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扩展。
无人农场方面,罗锡文团队从2004年就开展了农业机械导航及自动作业关键技术的研究,突破了导航定位、路径跟踪、电液转向、电机转向、速度线控、机具操控、自动避障、主从导航、车载终端和系统集成十大关键技术,先后研制出无人驾驶旋耕机、无人驾驶播种机、无人驾驶插秧机、无人驾驶高地隙宽幅喷雾机和无人驾驶收获机等农机设备。罗院士表示,“无人农场自主作业技术将作业人员从繁重的驾驶操作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智能化水平和作业效率。”
基于我国国情,目前无人农场还不适合在全国范围推广。罗院士认为,无人农场大范围推广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基础设施要好,农田的水网、路网、电网、通讯信号等都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二是田地规模要够大,要把面积小、零散分布的土地有效整合,实现“短变长”“弯变直”“窄变宽”。现阶段应该还是以试验效果、为农民提供示范为主,之后根据不同的生产环节再逐步推广。
结语:十几、几十年后谁来种地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农机装备,同时,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必不可少,当下农村的“一亩三分地”情况下,“无人化”是实现不了。眼下农村劳动力越来越缺乏,你愿意回归农田,体验种地吗?
请从缩小城乡差别出发,提出调整农业人口相关政策的意见。
当前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必要性及其机制分析 就目前经济形势来看,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低收入、低素质,不良的事实制度,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通过加快制度建设等机制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当前发展农业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一)改革要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重 邓小平同志提出判断改革成效要遵循"三个有利于"标准,其中一条就是要看"改革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体来讲,就是要看大多数人生活水平是否提高;就我国来看,就是要着重看农民生活水平是否有了改善和提高。 在我国12亿人口中有9亿农民,占整个中国人口80%之多,他们的生活水平上一篇
断面为0.8(H) *0.4m 的钢筋 c25 基础拉梁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