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能帮我译文一下这首古诗么?
- 教育综合
- 2024-09-25 07:57:22
《临江仙》:有人能帮我翻译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吗?
《临江仙》词大概是在高宗绍兴五年(1135) 年或六年(1136 )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 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 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 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 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 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 百感交集。但是当他作词以抒发此种悲慨之时,并不 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这正是作词 的要诀)。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午桥在洛阳南,唐 朝裴度有别墅在此。“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 句,的确是造语“奇丽”(胡仔评语,见《苕溪渔隐 丛话后集》卷三十有人可以帮我翻译一首诗?
【释义】杨柳依依长亭畔,最是离人别离时,杨柳、芳草、长亭、远去的道路,每个场景都是离别诗歌最常见的;年少的人儿总以为事业为重,容易抛家弃子远去他方。我睡到五更天被钟声惊醒来却发现一人独拥锦被,孤苦无所依托。三月花开,春雨霏霏,我却在花前雨中思念那人,何时才归来? 这是一首宋代著名词人晏殊《木兰花·玉楼春》中的一部分,全词如下: 木兰花 玉楼春 绿杨芳草长亭路。[1]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2]花底离情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3]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4] 【注释】: [1]长亭:古代十里建一长亭,供送别、休息用。 [2]五更钟:天快亮时敲响的钟声。你能帮我翻译这首诗吗?
我为你逐句解释这首诗。
先解释标题“木稼”:因冻雨、湿度大、温度低,树木枝干上结的冰。现代多数地方称“树挂”
春日电光飞霹雳,元日奇寒雪盈尺。
——刚刚立春竟然电闪雷鸣,大年初一特别寒冷下了尺把厚的大雪。
销琼融玉夜色凝,赑屃穹林矗僵立。
——似乎是晶莹剔透的美玉消融后又在夜色中凝固,平日幽深的树林一时间僵直地矗立不动如同一座座石头乌龟上面立着的石碑。
鲛人泪滴珊瑚枝,通身擎出青琉璃。
——如同南海鲛人的眼泪洒在珊瑚枝上,树木全身泛出琉璃般的青光。
霜皮溜雨冻不解,无人报与春风知。
——银白的树皮润泽光滑封冻不化,却没有人去报告给春风知道。
晓光穿漏晴相射,锐士衔枚甲初卸。
——早晨的阳光终于穿透寒云照到大地,树挂开始融化像是身披铠甲的士兵脱下披挂。
山人不读五行书,未省木冰吁可怕。
——我没有读过天文地理,不懂得树挂现象而只会感叹太可怕!
能否帮我翻译一下这首诗。
《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
朝代:唐 作者:卢照邻 体裁:五排(1)
地道巴陵(2)北,天上弱水(3)东。
相看万馀里,共倚一征蓬(4)。
零雨(5)悲王粲(6),清尊(7)别孔融(8)。
裴回(9)闻夜鹤,怅望(10)待秋鸿(11)。
骨肉胡秦(12)外,风尘关塞(13)中。
唯馀剑锋在(14),耿耿气成虹(15)。
【注释】
(1) 五排:诗体之一。为五言律诗的铺排延长。 南朝 宋时已出现,盛行于唐 , 元代始确立此诗体名称。每首至少十句。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要求对仗。亦称“ 五言长律 ”。 明 吴讷 《文章辨体序说·排律》:“ 杨伯谦 云:‘ 唐 初五言排律虽多,然往往不纯;至 中唐 始盛。’”亦省称“ 五排 ”。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五七律排》:“ 薛道衡 《昔昔盐》:‘垂柳覆金堤……’此又五排滥觞也。”
(2) 巴陵:今湖南岳阳,古称“巴陵”、又名“岳州”。岳阳地区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有人居住。夏商为荆州之域、三苗之地。春秋属楚,亦为麋、罗二国地,战国时仍为楚地。
(3) 弱水:词语,《山海经》说: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后来就泛指遥远险恶,或者汪洋浩荡的江水河流,《海内十洲记·凤麟洲》:“ 凤麟洲,在西海之中央,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有弱水绕之,鸿毛不浮,不可越也。”古代神话泛指传说中称险恶难渡的河海,险而遥远的河流。
(4) 蓬:飞蓬,二年生草本植物。叶像柳叶,边缘有齿,瘦果上有白色刺毛。
(5) 零雨:形容亲友离散,天各一方。出处:《诗经·国风·秦风·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又《诗经·国风·豳风·东山》:“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6)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
少有才名,为著名学者蔡邕所赏识。初平二年(192年),因关中骚乱,前往荆州依靠刘表,客居荆州十余年,有志不伸,心怀颇郁郁。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荆州,不久,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州投降,王粲也归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国建立,王粲任侍中。建安二十二年(216年),王粲随曹操南征孙权,于北还途中病逝,终年四十一岁。
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著《英雄记》,《三国志》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十一卷。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
(7) 清尊:亦作“ 清樽 ”。亦作“ 清罇 ”。酒器。亦借指清酒。
《古诗类苑》卷四五引《古歌》:“清樽发朱颜,四坐乐且康。” 唐 王勃 《寒夜思》诗:“复此遥相思,清尊湛芳渌。” 唐 皇甫冉 《曾山送别诗》:“凄凄游子苦飘蓬,明月清罇祇暂同。” 宋 曾巩 《戏呈休文屯田》诗:“纵无供帐出郊野,尚有清樽就闲燕。” 明 吴琪 《喜汪振生归自云南》诗:“无穷故交心,相与尽清尊。” 清 黄遵宪 《七月十五日夜暑甚》诗:“满酌清尊聊一醉,漫愁秋尽落黄花。”
(8) 孔融: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后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其散文锋利简洁,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9) 裴回: [ péi huí ] ,亦作“裵回”。彷徨。徘徊不进貌。
《史记·吕太后本纪》:“ 吕产 不知 吕禄 已去北军,乃入 未央宫 ,欲为乱,殿门弗得入,裵回往来。”参见“ 徘徊 ”。
(10) 怅望,是汉语词汇,拼音:chàng wàng,解释为失意,伤感地望着天空。
(11) 秋鸿:秋日的鸿雁。古诗文中常以象征离别。
南朝 梁 沉约 《愍衰草赋》:“秋鸿兮疏引,寒鸟兮聚飞。” 唐 李益 《赋得早燕送别》:“一别与秋鸿,差池讵相见。” 宋 苏轼 《送陈睦知潭州》诗:“有如社燕与秋鸿,相逢未稳还相送。” 清 方文 《重过东坝访汤仲贻兄弟时仍三白下未归》诗:“秋鸿飞不定,翘首暮云天。”
(12) 胡秦:胡与秦 。比喻相距很远。《文选·苏武<诗>之一》:“昔者常相近,邈若胡与秦 。” 张铣 注:“胡 秦 ,相去远也。” 晋 傅玄 《豫章行苦相篇》:“昔为形与影,今为胡与秦 。胡 秦 不相见,一绝逾参辰。” 唐 于逖 《忆舍弟》诗:“安知汝与我,乖隔同胡 秦 。”
(13) 关塞:指 函谷关 和 桃林塞 。
《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二年》:“ 关 东诸将议:以朝廷幼冲,迫於 董卓 ,远隔 关 塞 ,不知存否, 幽州 牧 刘虞 ,宗室贤儁,欲共立为主。” 胡三省 注:“ 关 塞 ,谓 函谷关 、 桃林塞 也。”
(14) 申包胥思存楚的典故:百度百科-申包胥申包胥(生卒年不详),风姓,包氏,名胥,因封于申邑,故称申包胥。是三皇之首包羲王孙,又称王孙包胥。华夏族,今湖北省京山市人, 春秋时期楚国大夫。
前506年,昔日好友伍子胥以吴国军力攻打楚国,攻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到随。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申包胥逃到山里,派人责备伍子胥,为复国,申包胥来到秦国请求帮助,一开始不被答应,申包胥便在秦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于感动了秦国君臣,史称“哭秦庭”。秦哀公亲赋《无衣》,发战车五百乘,遣大夫子满、子虎救楚。吴国因受秦楚夹击,加之国内内乱而退兵。楚昭王复国后要封赏申包胥,他坚持不受,带一家老小逃进山中隐居。从此申包胥被列为中国的忠贤典范。
(15) 荆轲刺秦王的典故:百度百科-荆轲刺秦王
【译文与赏析】
这首诗是卢照邻赴任新都尉时兼送孟学士游江南所作的,是初唐五言排律中的佼佼者,素来被诗论家所称道。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凡排律起句, 极宜冠裳雄浑,不得作小家语。唐人可法者,卢照邻: ‘地道巴陵北,天山弱水东 。’骆宾王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杜审言:‘六位乾坤动,三微历数迁 。’沈佺期:‘阊阖连云起,岩郎拂露开。’⋯⋯此 类最为得体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评论说:“前人但赏其起语雄浑,须看一气承接,不平实, 不板滞。后太白每有此种格法 。”从这些评语里足以看出这首诗对当时诗坛和盛唐诗人的重要影响。
卢照邻在《释疾文》中写道:“是时也天子按剑, 方有事于八荒,驾风轮而梁弱水 ,飞日驭而苑扶桑。 戈船万计兮连属,铁骑千群兮启行。文臣鼠窜,猛士鹰扬。故吾甘栖栖以赴蜀,分默默以从梁。可见卢照邻是在一种极复杂、极矛盾的心境中离开长安的。他甘心赴蜀 ,是出于无奈躲避的考虑的 。因此诗的第 五、六两句写道:“零雨悲王粲,清尊别孔融。”这实 际上是把王粲比作己,把孔融比作友人,赞扬了孟学士刚直的品格。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西去有王粲避难荆州之悲,而孟学士南游有孔融赋闲之叹。两句诗紧扣题目 ,抒写自己西使和送别友人的心情,愤世疾俗、 抑郁不平之气流露于字里行间。
诗的起句点明两人分别要到之处,孟学士要到巴陵郡 ,诗人要到巴蜀地 。“相看万里余 ,共倚一征蓬 ” ,他们所去的地方都有万里之遥,此次分别每人都像飞蓬一样行踪不定。“徘徊闻夜鹤,怅望待秋鸿” , 是设想和朋友分别后,思念难耐,夜不成寐,竟起徘徊,倾听着凄厉的鹤声,等待着向南飞来的鸿雁怅然若失。意思是等着孟学士的来信 。“骨肉胡秦外,风尘关塞中 ”,是指诗人的兄弟亲戚都在塞外或蓟北; 自己却在关内宦海中飘泊多年。写身世的孤苦,是为了强调友谊的重要。“唯余剑锋在,耿耿气如虹” ,是自比为锋利的宝剑,尽管不为人所用,但忠心耿直气贯长虹。前句中是借申包胥思存楚的典故,后句源出荆轲刺秦王。邹阳狱中上书有 :“荆轲慕燕丹之义, 白虹贯日。”这里用这两个典故来表示自己忠心为国, 精诚之气可感天地。
沈德潜称赞这首五言排律说 :“一气承接,不平实,不板滞 。”的确,这首排律写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而又起伏迭宕。诗人采用了情景交映、虚实结合等手法,来抒发自己内心浓烈的感情。
【作者生平简介】
卢照邻(630?—689?),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北京附近)人,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合称初唐“四杰”。
卢照邻,他十多岁就远下淮南,师从曹宪、王义方学习《苍雅》及经史。他勤奋学习希望“明主以令仆相待 ,朝廷以黄散为经。及观国之光,利用宾王,谒龙旗于武帐,挥凤藻于文昌 。”但事与愿违,他才高位卑,不被赏识,一生坎坷,命运多舛,晚年得了风疾,境遇悲凉,手足痉挛,痛苦不堪,自投颖水而死。
高宗永徽五年(654),卢照邻任邓王府典签,总管文书之事 ,很受邓王李元裕赏识。麟德二年(665)邓王去世后,他离开邓府。不久因事入狱,作有《狱中学骚体 》,以记其事。总章二年(669),他离开长安赴新都(今四川新都县)尉任上。在蜀期间曾与王勃相遇,并作诗纪念。在新都时染风疾,任职期满辞官北归 。咸亨四年(673 ),卧病长安,后迁居阳瞿 (今河南禹县)具茨山下。此期仍继续坚持写作,著 有《幽忧子集》二十卷,今存七卷。 卢照邻早期的作品,“不殊子安、盈川。及疾后, 境愈苦诗也愈峻。”他与骆宾王一样擅长写七言歌行, 《长安古意 》被誉为诗坛的一次革新 。他的五言律 (包括排律)“或豪放粗犷,或秀丽工整” 。他的诗歌 内容充实 ,“清藻”而不乏刚健之力。在诗歌创作方 面,他主张抒写性情,反映现实生活。主张 :“凡所 著述,多以适意;不以繁词为贵。”(《驸马都尉乔君集 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