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的范围和边界有哪些
- 教育综合
- 2024-10-15 17:44:34
ISO14064ISO14064实施步骤
ISO 14064-1:2006《温室气体-组织层面的量化与报告指南》的实施步骤分为几个关键部分: 简介: ISO 14064-1由8个功能模块构成,包括范围、术语与定义、5项原则(相关性、完整性、一致性、透明度和精度)、温室气体清册的设计与开发、边界范围、温室气体量化计算等。其中,边界范围涉及组织和运营边界,强调识别排放源,收集和整合温室气体活动强度数据和排放系数。详细内容: 1. 组织边界: 包括企业集团的子公司、转投资公司等所有相关法人单位。2. 运营边界: 区分直接和间接排放,如外购电力和委外作业。3. 量化计算: 收集燃料使用、能源消耗、废水数据等,确保数据准确可验证,使用本地化或公认的排放系数,并注意单位匹配和全球暖化潜势转换。4. 温室气体报告: 建立信息管理和记录保存系统,编制详细的温室气体报告计划和内容。
核证活动: 组织在核证过程中负责准备和管理,确保报告的核证过程符合审定准则。 附录A至C提供具体的数据汇总和示例,帮助组织全面理解和实施ISO 14064-1标准。
实施ISO 14064-1的关键是理解和执行这些详细步骤,以确保温室气体排放和移除的准确报告,体现透明度和质量管理。
营运边界说法错误的是什么
营运边界说法错误的是营运边界就是组织边界。温室气体碳盘查的边界范围包括组织边界以及营运边界,具体如下。1、组织边界的定义主要是从企业集团的角度着眼,须涵盖旗下子公司、转投资公司、合资企业的各项握有权益的独立法人或非法人机构。
2、营运边界就是指公司的营运活动,以及将之区分为直接排放与外购电力、蒸汽、热之使用的间接排放,以及其它间接排放三个类别。
企业碳排放报告的边界分为企业边界和什么边界?
企业要想碳计量的组织边界及运营边界,首先要确定组织边界,换而言之,要确定企业的哪些业务与运营过程需要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计量与报告。根据《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相关规定,企业需采取股权持分法或控制权法中的一种,之后再确定运营边界,即确定企业运营过程中的排放并通过三大范畴将排放划分为“直接排放”与“间接排放源”两大种类:范畴1:直接温室气体排放,组织拥有或控制的温室气体直接排放,如现场燃烧排放或在企业自有车辆燃烧化石能源的排放;
范畴2:能源间接温室气体排放,组织在外购电力、热力、蒸汽或冷却过程中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所述的温室气体排放通常来源于企业的电力设施;
范畴3:其它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因组织的活动引起的、由其它组织拥有或控制的温室气体源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但不包括能源间接温室气体排放。例如商务旅行或销售货品的使用。
公共机构碳排放核算的对象是指公共机构核算边界范围内
公共机构碳排放核算的对象是指公共机构核算边界范围内固定设施和移动设设施所。碳核算的对象是市场参与主体,核算范围的实质是确定哪些温室气体、哪类排放源是需要承担碳成本的,其核算方法是量化排放的标尺。因此,碳核算是1吨二氧化碳当量在市场中同质、同量的重要依据。
“碳达峰”是指温室气体(我国专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一段时间内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进入平台期并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然后进入持续缓慢或快速下降阶段,是温室气体排放量由增转降的拐点。碳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峰值和达峰年份。
“碳中和”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企业、团体或个人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在我国,“碳中和”不是二氧化碳绝对零排放,而是指净零排放,即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与从大气中移除的二氧化碳量相互平衡。其目的是维持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大致平衡稳定,不会导致地球表面温度的大幅变化,以避免引起较大的气候变化。
“碳达峰”实现的时间与量直接决定“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与成本。“碳达峰”宜尽早实现,时间越往后,地区或企业面临的减排压力越大,回旋余地也就越小,碳减排所付出的成本也相应增加,“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越来越难。
欧盟28国(含英国)整体在1990年就实现了碳达峰,承诺于2050年碳中和,承诺的碳中和时间比达峰时间晚60年。我国是人为划定的2030年达峰时间表,但承诺的碳中和时间与达峰时间的距离是30年,这意味着我国碳排放达峰之后平台期缓冲时间很短,就要稳中有降,以致快速下降,这是最大的挑战。
与欧盟等发达地区和国家相比,减排道路几乎一致,但我国缓冲期大幅变短,能源和经济转型、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减排的速度和力度都要比他们大得多。
碳排放核算边界概念的来源
最早出现这个名词和这个概念是在2001年,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一块儿对外颁布了一个温室气体的核算标准,主要是为了引导企业,怎么去核算自身的碳排放,这个标准就是后来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从这个标准里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运营边界,就是咱们说的三个核算边界范围。
其中范围一讲的是直接排放,范围二,讲的是电力间接排放,范围三讲的是其他间接排放。
这个标准提出以后,基本上被后来国际上大多数机构所采纳和推广,他也慢慢就成为了全球各地制定温室气体核算准则的一个基本边界概念。
国际标准ISO14064就采用了这个范围核算标准,包括我国各行业的核算标准也都采用了这个核算边界的概念。
这里面范围一排放和范围二排放使用最多,主要是企业和地区运营层面碳排放的核算标准范围。也就是说,咱们给企业来进行碳排放核算,编制排放报告的时候,基本采用的都是范围一和范围二,这是必须披露的一个标准核算范围。
生命周期评价由以下哪些部分组成?
生命周期评价是由前置阶段,生产阶段,使用阶段,废弃阶段,数据分析和评估,政策和决策支持组成的。1、前置阶段:前置阶段主要包括生命周期目标、规范和界限的确定。生命周期评价目标通常包括对生产和使用成本、环境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评估。规范和界限是确定生命周期评价的广度和深度的依据。
2、生产阶段:生产阶段主要考虑的是产品在制造和加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对原材料、能源和其他资源的使用情况、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情况等进行评估。制造过程中是否有环境管理措施的落实,能否达到环境标准等等也需要进行综合考虑。
3、使用阶段:使用阶段主要考虑的是产品在使用时对环境和社会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能耗、排放、废弃物生成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以及产品对用户健康、安全和便利等方面的影响。同时还需要考虑产品的寿命和可持续性,如是否容易维修和更新等等。
4、废弃阶段:废弃阶段主要考虑产品使用后的处理方式,以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如果废弃的产品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或破坏,那么这些影响也需要考虑在内。
5、数据分析和评估:评价过程完成之后,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为最终评价结果提供支持。分析过程需要综合利用统计分析、模型模拟等手段,对数据进行挖掘和解释。
6、政策和决策支持:生命周期评价完成之后,评价报告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可以为政府和企业做出更科学的政策和决策提供参考和支持。
生命周期的概念:
生命周期是指一个物品、产品、系统或者生命体在从设计、制造、使用到处置的全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不同阶段和生命周期环节。它包括了一个物品从开发、制造、分销、使用、维修、更新更新等全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以及可持续性的考虑。
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不同的环境和社会影响、经济代价和资源消耗,因此,对于一个可持续性的物品或系统等,应该将其整个生命周期列入考虑范围,以便在各个阶段中采取措施来降低其环境影响,节约资源,延长其使用寿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目标。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