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正文

过鸭绿江时 那句豪言壮语是什莫来着?

抗美援朝时志愿军唱的雄赳赳气昂昂的歌名是什么?

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们唱出的豪情壮志之歌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这首歌源于1950年由炮一师26团5连指导员麻扶摇作词,周巍峙作曲的《打败美帝野心狼》。这首歌以其进行曲式的雄壮气势和铿锵节奏脱颖而出,1954年在“全国群众歌曲评奖”中荣获一等奖,成为了广为传唱的经典之作。
这首歌的诞生背景颇具历史意义。1950年夏,炮兵第一师的战士们为抗美援朝准备,他们的决心书上充满了“保卫和平”和“打败美国”的豪言壮语。指导员麻扶摇将这些誓言整理成诗,随后在誓师大会上以诗篇形式表达,深受鼓舞。经过陈伯坚和周巍峙的修改与谱曲,这首诗最终以“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为歌名,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们的坚定信念和高昂斗志。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发表和获奖,不仅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团结与决心,更激发了无数将士奔赴战场的勇气。这首歌见证了那一段历史中中华儿女的英勇与牺牲,他们的名字将永载史册。这首歌的流传,成为了抗美援朝精神的重要象征,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毛被害之谜袁崇焕为什么要杀毛?

崇祯二年,袁崇焕给明思宗发了一封数千字的奏章。在这封奏章中,袁崇焕说他“害怕战争的震撼”,他要“等他的罪”。思宗看了奏章后“惊恐万分”。是什么让率领辽东军队的袁如此惊恐,震惊崇祯皇帝?原来,在追悼会期间,袁崇焕向四宗报告说,他刚刚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杀了东江总兵毛!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袁崇焕为什么要杀他?毛龙文,浙江杭州人,天启元年在辽东巡抚王化贞手下任游击队员。后金攻陷辽阳后,占据鸭绿江边的镇江堡,升任副连长,随后率兵至皮岛。皮岛,又名东江,位于朝鲜辽东和山东登临之间。其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对遏制后金军队的进攻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朝廷在皮岛设立东江镇,并升毛为东江连长。天启三年,率部攻占辽东重镇锦州。天启皇帝大喜,便升毛为左都督,挂将军印,赐尚方宝剑,并在谕旨中褒扬毛。由于毛在的东江镇对后金腹地构成极大威胁,后金视毛为眼中钉肉中刺。为了除掉毛,他曾几次东征,但都失败了。天启六年,努尔哈赤率十余万大军攻打孤城宁远。本来唾手可得的胜利,在袁崇焕率领的数千守军面前化为泡影。急不可耐的努尔哈赤亲临前线督战。结果被红炮打伤,死了。第二年,一心为父报仇的皇太极在宁远、锦州城下失兵,连夜逃亡。宁远、宁晋的丰功伟绩,使袁崇焕成为辽东抗金的英雄豪杰。崇祯元年,为恢复辽东,一心为中兴统治的明思宗提拔袁崇焕为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御史、巡抚吉辽、邓来津军务,将辽东军权交给袁崇焕。面对皇帝的感激,袁崇焕喊出了“辽后五年”的豪言壮语。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袁崇焕“辽五年”计划的第一步,却是刺杀毛将军。没想到,袁崇焕帮他们做了后金想做却做不到的事。内廷里,正在等待袁崇焕恢复辽朝的捷报的崇祯皇帝,大概做梦也没想到,袁崇焕给他送来了一个震撼。那么,袁崇焕为什么要杀毛呢?毛龙文该不该被杀?有学者认为“袁崇焕应斩首,毛该死”。什么是毛龙文的古玉?人们认为,毛龙文死后不久,他的各部纷纷倒戈。要知道,清初四大天王中,除了吴三桂,定南王孔有德、耿、平南王尚可喜,都是毛的老幕僚。但在这些学者看来,他们的贬谪与袁崇焕杀毛并无因果关系。梁启超甚至在《袁崇焕传》年说毛不死,可能是国王最大的投降,而他对袁崇焕杀毛的支持,从纸面上可见一斑。在有些人看来,毛是否应该被杀似乎一点问题也没有。原因很简单,因为杀他的是袁崇焕。既然我们一致认为袁崇焕是忠臣,被他杀死的人自然死有余辜。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毛应该杀了。崇祯皇帝应该是其中之一。从他“震惊”的反应来看,他根本不知道袁崇焕会杀毛,也不同意袁崇焕的看法。只是想到毛已死,还得靠袁崇焕收复辽东,只好赏他个下马威,让他安心养心。尽管崇祯皇帝公开表示支持袁崇焕,但他还是发布了一封信,宣布了对毛和的指控 那么,袁崇焕公布毛被执行死刑的十二条罪状是什么内容呢?我们来看看:一九年来,兵马的钱粮都不归巡抚管;二、无战功,但报一等功;第三,任性,没人客气;第四,侵掠边海,窃取钱粮;五、自马赶集,淫乱;6.怨朝廷,建自己的奴才;七、劫而不算,弓为贼;八、好色好色;九、拘留难民,草菅人民生活;十、密切关注;11.为成功而掩饰失败;十二、开镇八年,不能回复辽东寸土。平心而论,就算袁崇祯说的是真的,十二条也大多是明军中的普遍现象。真正应受指控的罪行并不多,更不用说被斩首的罪行了。而且,所列的十二条罪状,有些还很牵强。比如粮日的问题,其实朝中大臣早就指责毛浪费建军节,事实上部里早就打算去皮岛查兵,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毛的建军节,但是崇祯皇帝不同意部里这么做。在给毛追悼会的回信中,崇祯皇帝承认毛的军队有其特殊性。只要是勇于报国的,建军节可以比其他部队宽松一点。皇帝都做了这样的表态,袁崇焕把建军节问题当成毛龙文的罪状,多少有点说不过去。更何况,谎称建军节的情况在明军中完全常见。如果这是砍头之罪,明军大概不会剩下几个将军了。比如说毛龙文没有战功,却报了首功等等,这是不公平的。毛能不能当上连长并主持重大军事政策,全靠战功。说他把皮岛建成军事重镇,这是一大功绩。事实上,在袁崇焕取得宁远胜利之前,毛是明军中唯一能与侯进抗衡的将领。工程师杨秀秀曾指出:自东方反奴起义以来,唯一的毛孤军奋战在海上,被从奴隶主首领的手肘、腋下拖出来牵制;奴隶们在离开巢穴之前,会时不时地发动攻击,以阻止他们的到来;偷窥关隘的奴隶会抓住机会攻击,从而攻破关隘。董其昌甚至在奏章中声称,如果他得到两毛龙文,就可以攻占努尔哈赤,收复辽东。虽然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也可以看出毛在当时抗金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于在城里待了八年的毛,在辽东一寸土地也收复不了,这就有些关键了。毛驻军皮岛的意义在于牵制后金,使其不能全力南下。对于这一点,兵部有着清醒的认识:毛龙文不足以消灭奴隶,但领导他们却绰绰有余。毛对无疑做了很好的抑制后金的工作。天启皇帝在诏书中多次表扬他:用多种方式约束奴隶,使他们感到尴尬,不敢兼顾双方。可以看出,天启皇帝对毛还是相当满意的。只能说,袁崇焕是在要求毛以一镇之兵全面对抗后金。退一步说,在辽东战场节节败退的情况下,毛至少保住了自己的地盘。如果要杀这个,是不是所有战败的将军都要被斩首?也就是说,毛确实和的侍从交了朋友。我想大家都知道,这个服务员就是魏忠贤。毛龙文曾给魏忠贤送礼,并在皮岛上建了魏忠贤的塑像,这在与党关系密切、曾被魏忠贤陷害的袁崇焕看来,自然足以构成犯罪。但天启时期,全国各地文武官员给魏忠贤送礼的人恐怕难以计数,给魏忠贤立个像也没什么特别的。当年,全国各地为魏忠贤修建了数百座神社。把袁崇焕的这一出作为杀毛龙文的理由,多少有些党派色彩,夹杂着个人感情
从这个角度看,袁崇焕杀毛有些鲁莽,也难怪崇祯皇帝感到“万分惊恐”。那么,袁崇焕为什么要杀毛呢?有些人认为袁崇焕杀害毛只是一个意外。袁崇焕本来并没有决定要杀毛的。他登岛的目的是说服毛服从节制或让毛交出兵权。只是在毛龙文拒绝合作之后,他才决定杀死毛龙文。据了解,袁崇焕上岛后并没有立即杀死毛,而是与毛进行了连续三天的秘密会谈。因为毛不听的命令,他别无选择,只能杀了他。也有学者指出,袁崇焕杀害毛早有预谋。登岛的真正目的是以讨论东西进攻的军事计划为名,寻找机会杀死毛。原因是袁崇焕离京前,与内阁大学士钱隆熙谈及相关事宜时,明确表示“从东江出发”会平定辽东,而所谓“从东江出发”实际上是要杀毛。这一点在袁崇焕事后给贞观皇帝的奏章中说得很清楚:“自去年十二月,大臣安排已定,生死。他想杀毛的态度在身上表露无遗。这是一个奇怪的想法。平定辽东的首要任务是对付战场上的另一位重要将领,而不是打后金,收复失地。考虑到这一点,袁崇祯上任之初就下令海禁,切断了毛海上贸易的命脉。毛在给崇祯皇帝的信中,把袁崇焕的做法称为“割我咽喉”。虽然只是一个战士,毛还是意识到袁崇焕是要攻击自己,于是在奏章中大声哀叹:众臣计划独废其臣,不顾其奴,将国家变成个人泄愤之地,刀枪同堂。对袁崇焕的生死还蒙在鼓里的崇祯皇帝,想到自己为了实现复辽五年计划,已经答应袁崇焕可以便宜行事,自己不能插手,只好好心安慰毛:军中一切事宜,都要从长计议。让崇祯皇帝没想到的是,毛根本没有机会和龙文进行长时间的讨论。不久之后,袁崇焕完成了他的辽朝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计划,——年,杀死毛。可悲的是,这似乎是袁崇焕复兴辽国五年计划中唯一真正实现的计划。严格来说,袁崇焕喊“辽五年后”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计划。石崇元年七月十四日,崇祯皇帝召集袁崇焕等人召开御前会议,商讨辽东局势。兴高采烈的袁崇焕提出:“如果皇上能给大臣们一个便宜的买卖,五年就能把辽东的外患夷为平地,恢复整个辽宁。"然而,当会议休息时,军事学部战士许宇晴就"辽后五年"战略向袁崇焕求教时,听到的却是"倾诉与安慰"。一个完全没有经过精心策划的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有学者分析了当时辽东的形势和实力,得出的结论是:袁崇焕“五年后辽”的豪言壮语简直像在说梦话!但不管《辽后五年》是不是梦幻,崇祯皇帝都信了,袁崇焕要努力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有学者指出,袁崇焕杀毛的真正目的在于整顿军纪,树立督察的权威。当时宁远、锦州、冀州等重要军事要地已经发生兵变。如果没有严明的军纪,根本就不会有战争,更不用说辽朝五年后了。毛多年来一直独居海外,与有着悠久的忤逆历史。此外,毛在辽东各军中有很高的地位。所以,杀了毛,就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 几个月后,皇太极率领十万大军,绕过袁崇焕重兵驻守的宁远、锦州诸城。第一次到了北京城下,袁崇焕重辽大业告一段落。

袁崇焕到底是不是汉奸?

袁崇焕不是汉奸,但捧袁崇焕的就说不太清楚了
关于袁崇焕是否是汉奸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有争论,原因是袁崇焕在他任职期间有许多作为非常可疑,往往被人怀疑为汉奸或者奸细。
袁崇焕被怀疑为汉奸的事情主要有如下9件:
一、牺牲觉华岛换来的“胜利”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在后金粮食紧缺陷于困境之时,袁崇焕抗命不遵,执意不将觉华岛上的大批粮食、物资、辎重、船只撤往后方安全地区,而且还将岛上军民滞留在危险的地方不管不顾,自己龟缩于宁远城内,连事先将觉华岛军民撤入城中的动作都没有,最终导致了觉华岛上数万军民被屠杀,粮食、物资、辎重、船只被洗劫、焚毁一空。而实际上袁大人是早就接到了后金入侵的谍报,所以他有意放弃觉华岛的举措非常可疑。实质上整个过程中是袁大人“丧军无算,掩败为功”。
二、面对空虚的沈阳拒不策应友军和盟友
后金为了打破明朝对其经济和军事封锁圈,攻击朝鲜之时,袁大人再次抗命不遵,在沈阳空虚的情况下,执意不援救朝鲜,拒绝策应东江镇,按兵不动实施“观望养敌”,在朝廷连续两次催促下才敷衍了事,不仅让后金使朝鲜向其屈服,还导致了地处“明、金”中间的蒙古部落对明朝失望和寒心,为最终投靠后金埋下了伏笔,还让东江镇蒙受了损失,失去了朝鲜的提供屯田土地,并被断绝了朝鲜提供的军械和粮饷,使东江镇安置流民、出击后金失去了绝大部分后勤给养,而这些费用将来得由明朝朝廷来承担,给当时已经很拮据的明朝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且离散了明朝的盟友,又让后金获得了拓展空间。袁大人一意孤行的态度和造成的恶劣影响是十分可疑的。
四、刻意将明军引入死地
袁崇焕因为“宁锦大战”时不救锦州而遭非议,“暮气难鼓”而辞,其职务由关内的王之臣接任。此时,总督蓟辽的阎鸣泰上疏要求放弃了锦州,而且朝廷中也不少人反对设“宁锦防线”。与此同时,明朝前线将领也对守锦州提出异议,驻守该地的总兵尤世禄称锦州“城池遭雨崩颓,万不可居”(《三朝辽事实录》卷17)要求撤往杏山。驻塔山守将认为塔山不是可守之地,想要“移置别所”
(《三朝辽事实录》卷17)。兵部侍郎霍维华虽然认为锦城不能轻易放弃,根据众将的异议他也不能不总结为:“贼至,则坚壁清野以待。”
在诸多提出放弃锦州的意见中,总督蓟辽的阎鸣泰上疏的力度最强硬,用辞也最为严厉说:“锦州遐僻奥区,原非扼要之地。当日议修已属失策,顷以区区弹丸几致挠动乾坤半壁,虽幸无事,然亦岌岌乎殆矣。窃意今日锦州止可悬为虚著,慎弗狃为实著,止可设为活局,慎弗泥为死局。”《天启七年七月实录》。
其实众多的将领和大臣都认为锦州不可守主要是因为锦州的特殊地形。锦州地处小凌河和大凌河之间,由宁远至锦州时又必须经过塔山、松山、杏山才能到小凌河,如果任何一处被制约,那锦州就和后方断绝联系了,袁崇焕在“宁锦大战”时无法有效增援赵率教,洪承畴在“松锦大战”时救援不了祖大寿都是因为这个地理缺陷。解放战争期间蒋委员长的海陆空绝对优势也在塔山受阻,最终无法增援锦州而吃了败仗。可见锦州实在太不容易增援了,一旦被围困则无法救援,“宁锦大战”时若非毛帅攻打后金重镇辽阳,皇太极是不会那么快撤军的,后来“松锦大战”中明朝军队的失败将提前上演。所以当时的督臣阎鸣泰在评价“宁锦大战”时曰:“虽幸无事,然亦岌岌乎殆矣”,而他主张“锦州止可悬为虚著,慎弗狃为实著,止可设为活局,慎弗泥为死局”。他的断言完全预见到了今后两位将锦州“慎弗狃为实著”最终沦为“死局”之人物的结果,他们分别是袁崇焕、洪承畴~!
在明朝将领和大臣们经过广泛而慎重的讨论,并认真而深刻的总结实战教训以后,锦州守到次年二月终于放弃。应该说此时王之臣放弃锦州而守宁远,既遵从了阎鸣泰的意见,又回到了孙承宗四年成功守辽的路子上。
到了崇祯元年三月,明军已放弃完全锦州、塔山、杏山一带。该年五月十一日,皇太极派阿巴泰、岳托等率兵三千,破坏了锦州、高桥、杏山三城,并毁掉十三山以东台站三十一处,《满文老档》太宗朝第10册记录了这一事件。另有《清太宗本纪》记载:“五月辛未,明人弃锦州。贝勒阿巴泰等率兵三千略其地,隳锦州、杏山、高桥三城,毁十三站以东墩台二十一。”
从后金占领锦州也放弃的举动来看,为了攻打锦州付出了沉重代价的皇太极其实根本不想要锦州,他攻打锦州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消灭明朝军队和劫掠城池里的粮食而已,这足以说明锦州并不是什么“扼要之地”,阎鸣泰的断言成为了现实。
“宁锦大战”之前,袁崇焕为了锦州这个“非扼要之地”空耗国家财力、牺牲戍边将士,且放弃策应而导致友军重大损失、盟友向敌人妥协已经是罪大恶极了,而袁大人重新上任之时却以“且守且战,且筑且屯”的“守为正著”则可“五年平辽”之荒谬说辞哄骗崇祯,在明朝军队主动放弃锦州回归正确选择以后,又一次在重新在锦州大兴土木,耗费国家极为有限的财力、物力,用银子堆砌锦州这个巨坑,最终导致了“松锦大战”明军在锦州被围点打援的全面失败。袁大人的所作所为是非常值得怀疑的汉奸行为。
五、有意削弱危险的蓟门
天启七年(1627年)林丹汗西迁,召城大战后蓟门外的蒙古部落朵颜束不的部投降后金。崇祯元年(1628年)九月明朝曾作过一次努力拉拢朵颜三十六家但失败了。此时,蓟门外就显得形势就紧张起来了,于是朝中许多大臣都提出蓟门防务紧要,必须切实加强。
可袁大人却在此时调动兵力充实关外,丝毫没有加强蓟镇的意思。《崇祯长编》中有这样的记录:“关内兵五万五千三百四十五员名,关外七万八千三百四十员名。”但到了十二月,关内关外的兵力“关外官兵七万一千余员名,关内官兵四万二百余员名”。所谓“关内”就是蓟镇,所谓“关外”就是辽东镇,蓟、辽设督师就是总领两镇。关内兵减少就是抽调了蓟镇兵力一万多到辽东镇,辽东镇的兵没有增加反而略有减少是因为当时关外已经在搞“清汰”,把老弱的兵卒淘汰掉用关内的精锐来充实,所以没有形成大量“减额”。这个“汰兵减额”的方略是袁大人提出来的,《崇祯实录》中有记载:“冬十月己丑,召廷臣於文华殿,以锦州军哗、袁崇焕请饷疏示;阁臣求允发。上责户部尚书毕自严;又曰:‘崇焕前云汰兵减额,今何仍也’?王在晋曰:‘减汰,当自来岁始’。”由《崇祯实录》的内容可以看出,当时蓟镇的汰兵是袁大人力导的,而且袁大人提前调动了兵力,以蓟镇的精锐充实关外宁锦防线。
事实上若袁大人不大兴土木修建锦州,并增加锦州的驻军,明朝是有时间和财力提高蓟镇防御能力的。而袁大人作为蓟、辽两镇的督师不思增加蓟镇的兵力,却选择了临时抽调宁锦的守军以“增戍关门”的方式“往备顺天”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完全是敷衍的态度,当皇太极真的从遵化入塞之时,在山海关的赵率教仅能带上三五千人去增援,足以说明袁大人这种部署的虚伪。
许多人讨论蓟镇是否属于袁大人直接统辖的问题,其实并不重要,朝廷不是不知道蓟镇薄弱,但兵员和粮饷都优先满足袁大人的锦州了,想加强蓟镇也没有办法,在朝廷资源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执行袁大人方略必然导致“厚”锦州而“薄”蓟镇,有了这样的倾斜朝廷上上下下自然有许多人都提出蓟镇应该加强。
但袁大人不是调整方略,而是上疏和危险的蓟镇脱离关系,袁大督师上奏崇祯,曰:“若顺天等处,则听督抚为政,臣不敢越俎而议者也。”
是很卑劣的做法,他的不负责任最终才导致了蓟镇被突破,应该说袁大人“厚”锦州而“薄”蓟镇的方略是一个非常离谱的败笔。
若袁大人不修建众人都反对而之前刚刚放弃且后金占了也不想要的锦州,明朝没有任何理由不加强蓟镇的防御,蓟镇的防御也没有任何理由被削弱,而修锦州以后明朝有限的财力和兵力都耗在锦州了,蓟门自然空虚了。
六、不惜一切的以粮资寇
天启七年(1627年)林丹汗西迁,召城大战后朵颜束不的部就正式降后金。在袁大人督师蓟、辽时已经是崇祯元年(1628年)了,该年崇祯曾作过一次努力拉拢朵颜三十六家,这是崇祯元年九月的事情,但后来失败了。袁大人在次年,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又提出要给喀喇沁部开马市,要用粮食接济朵颜束不的部,这完全是以粮资寇。
崇祯在袁大人上奏要开马市后认为这是以粮资寇,于是连发诏书斥责曰:“据报西夷市买货物,明是接应东夷,藉寇资盗,岂容听许?”
袁大人抗辩提到蓟门防御但重点却是开马市,袁大人的核心意思是若不开马市“万一夷(喀喇沁)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同时,袁大人还保证他接济的这些蒙古部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但崇祯驳回袁大人的上疏,崇祯强调:“西夷通奴,讥防紧要。奏内各夷市买布帛于东,明是接应,何以制奴?着该督抚严行禁止。”可袁大人还是置若罔闻。后来崇祯勉强同意,但告戒袁大人只能以口粮形式接济,不饿死就行了,而且抚赏和剿灭相结合,如果有什么异常直接扑杀掉,而袁大人始终认为他抚赏的蒙古部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均以抚赏和接济。而不幸的是蓟门外的喀刺泌部不仅为皇太极入塞带路,并且为其筹备粮草。
《明史记事本末补遗》中记载了翰林院编修陈仁锡在宁远的见闻,其中提到朵颜束不的部派出两千人的队伍来宁远买粮食,其中还有四百满人谍哨——“建洲哨在束不的部内计四百余人,不将弓矢”,这不是为后金买粮食还能干什么?这在当时的辽东已经是世人皆知了,陈仁锡提到当时的士绅“宁远武进士王振远、陈国威”等都知道此事,并且要求乘之“卒不及备,可夜掩而杀之”,可此时的袁大人不顾崇祯的斥责,明目张胆的在宁远卖粮食给后金,这是多么恶劣的汉奸行径。谈迁的《国榷》也有如下记载:“朵颜三卫及建虏大饥,三卫夷半入于建虏,束不的求督帅开粜于前屯之南台堡,互市貂参。边臣俱不可,独崇焕许之。盖束不的为建虏积谷,谋犯蓟西,虽有谍报,崇焕不为信。”
综上所述,可以说袁大人是顶着崇祯连续两次驳斥,对所有边臣的反对置若罔闻,还压制要求剿灭为后金采办粮食的谍哨之意见,一意孤行为饥荒中的后金置办粮食,完全不惜一切的以粮资寇,是非常可疑的汉奸行为。
七、断绝东江镇的给养以“配合”后金蚕食明在辽南、辽东的控制区
袁大人申请将东江镇的军饷、粮饷由他来发送,崇祯予以同意,于是袁大人拿到了东江镇的给养,但袁大人非但没有及时拨发给东江镇,反而下令渤海各港口,不得发一舟一船往东江,不得售一米一鱼与东江。与此同时,皇太极发兵猛攻东江镇,到崇祯二年,东江镇在辽南、辽东领土几乎全部丧失,至四月,东江原本在辽东、辽南的数十堡只保有海州、横山、镇江、盖州。
在断绝东江镇的给养以“配合”后金蚕食明在辽南、辽东的控制区后,同年六月,袁大人斩毛帅于双岛。当时一共罗列了十二条罪名,其中最后一条名是:“开镇八年,不能复寸土,观望养敌,十二当斩”,这简直颠倒黑白到极点了,就东江镇现占据的堡和岛不说,这个东江镇原本就是毛帅带领两百余个家丁白手起家的,这个“镇”都是从无到有的,怎么能叫“不能复寸土”?袁大人在崇祯二年三月把粮食用来“资寇”、“养敌”,而转过脸来却把整个东江镇饿得“人皆菜色”,在友军遭受攻击之时袁大人采取“观望”态度,可最后居然还以“观望养敌”的罪名污蔑东江镇,袁大人这种“厚”敌人而“薄”友军、颠倒黑白的汉奸行为显得十分的诡异和可疑。
八、擅杀毛帅而为后金解除西征的后顾之忧
早在广宁失陷以前的1621年,正在练兵的游击毛文龙就受王化贞、熊廷弼派遣深入敌后,联络辽民,以牵制和分散后金的兵力,当时他仅率家丁、军士二百余人,按照许多网友的说法真比李云龙还不如,可后来毛文龙就是用这个班底在敌后策动了声势浩大、风起云涌的反抗运动,被后金视作心腹大患,他所创建的东江镇巍然屹立于敌后,成了牵制后金远途作战的一颗钉子,长期制约着后金南侵的步伐。
天启二年(1622年)八月,毛文龙攻克樱桃涡、涡站。
天启二年(1622年)九月,毛文龙的部队攻克满浦、昌城。
天启二年(1622年)十月,毛文龙部攻克永宁等堡。
天启二年(1622年)十月,毛文龙与后金军在凉马佃大战,双方都付出了重大伤亡。
天启三年(1623年)春,后金反攻旅顺毛文龙部被击溃。
天启三年(1623年)毛文龙不断派人深入后金,进行“煽惑”,致使大批辽民“叛去”,投向明朝。后金的许多贝勒大臣都认为:“毛文龙之患,当速灭耳!文龙一日不灭,则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宁。”
天启四年(1624年)四月,毛文龙沿鸭绿江秘密北上,进入长白山区,在高岭、沙松牌大战中大败后金,后金仅军官就有16人被俘。
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毛文龙又于把骨寨、骨皮宏、分水岭三场大战,三战三胜。
天启五年(1625年),海州(辽宁海城)所属张屯的汉人秘密联络明将毛文龙派兵,袭击本屯的满人(《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8页),同时在这一年,镇江、凤城、岫岩、长岛、双山、平顶山、海州、鞍山、首山、彰义等十余处掀起了反抗后金的武装斗争。
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攻宁远时毛文龙袭击永宁,后金被迫回师。
天启六年(1626年)宁远之战后努儿哈赤于四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毛文龙随即进攻鞍山,因后方吃紧努尔哈赤被迫回师。
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至四月,后金以空虚沈阳为代价精锐尽出,以重兵对毛文龙的东江镇和朝鲜发动了“丁卯之役”,毛文龙奋起反抗在铁山、瓶山、昌城、鸭绿江取得的“五战而五胜”,但终因袁大人两次抗命、拒绝策应、最终敷衍了事而贻误了抄袭沈阳的战机,致使关宁军在四个月的时间里未能有效策应朝鲜和东江镇,导致朝鲜和后金结为“兄弟之盟”,毛帅被朝鲜驱逐而退守皮岛。
天启七年(1627年)六月,皇太极攻“宁、锦”时毛文龙袭击昌城、辽阳,迫使了后金再次回师。袁大人在“宁锦大战”以后还特为毛帅请功:“孰知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使非毛帅捣虚,锦宁又受敌矣!毛帅虽被创兵折,然数年牵制之功,此为最烈!”
(《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八,天启七年八月,辽东巡抚袁崇焕奏言;《两朝从信录》卷三十一,天启七年八月,辽东巡抚袁崇焕上言。)
毛文龙象一颗钉子死死的牵制住后金的尾巴,致使其不能远距离、长时间的在外作战,后金数次想根除毛文龙都没有成功,但他却死在了袁大人的手里,让后金能远征林丹汗以及绕道千里长期袭扰关内。以前,每次后金主力出动毛文龙都会率领东江镇乘势出击捣其后方,一旦没有了东江镇这个牵制,后金则可长途奔袭,进行远距离长期的在外作战。所以,皇太极在毛帅于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五日于双岛被杀的七天以后,即可宣布“整旅西征”,并且让蓟门外的蒙古部落马上赶造船只,准备用其在老哈河转运粮食随大军沿河入塞,这个部署在六月之前还没有,而这即是将入塞的地点确定为蓟门的标志。
袁大人先削弱蓟镇的兵力,把重兵放在锦州使关内兵力空虚,再开马市为后金南侵准备好粮草,最后杀了毛帅毁了东江镇解决了后金的后顾之忧,这一系列举措亲手促成了后金首次从蓟门入塞,将他自己苦心经营的“宁锦防线”彻底的变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马其诺防线”。而后金不仅于崇祯二年(1629年)绕道蒙古入塞,而后还有1634年、1636年、1638年、1642年四次绕道蒙古入塞,而这其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毛帅被戮、东江瓦解,这种自毁长城的汉奸行为非常值得怀疑。
十、蓟西防御战中不可思议的失败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极由遵化附近入塞。次日,山海关得警赵率教驰援遵化,但由于袁大人对皇太极的举动丝毫没有准备,且有故意防空蓟门之嫌,所以山海关的兵力并不多,赵率教只带领了三五千人赶赴遵化。
十一月初二至袁大人才从宁远赶到前屯营,得报后金已经在围攻遵化了。十一月初四,袁大人率兵到山海关,此时赵率教战死于三屯营。十一月初五,袁崇焕率军入蓟,并以周文郁为掌旗官,周文郁曾是孙承宗身边的人,他以第一人称“余”所写《辽西入卫纪事》是描述“己巳之变”的一篇纪实,其中有许多第一手资料,通过里面的记录能印证一些关键问题。十一月初六,袁大人到了永平,此时遵化已于十一月初三陷落,由袁大人之“汰兵方略”裁撤下来的汰兵打开城门,巡抚王元雅死。袁大人于榛子镇接到崇祯圣旨,得调度指挥各镇援兵之权,这个情节也很重要,为蓟辽总督刘策洗清了不小的冤情,因为后来的解读多说刘策不会用兵,才导致蓟西失守且还冤枉了袁大人……
十一月初九,袁大人到了蓟州顺天府。十一月初十,袁大人上疏崇祯,曰:“入蓟州稍息士马,细侦形势,严备拨哨,力为奋截,必不令敌越蓟西”。(《明实录》十一月丙申)其中这个“必不令敌越蓟西”是袁大人继“五年平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后又一经典……
袁大人上疏后便开始部署蓟州防御。此时,蓟辽总督刘策和各路兵马汇集蓟州。蓟辽总督刘策驻地是在密云,昌平总兵尤世威原来是驻守昌平的,十一月初九,刘策率军援守蓟州,尤世威而防通州蓟州两地之间。但袁大人却将兵力分散布防于蓟西各地,他令刘策回守密云,命尤世威回防昌平,许多史料都记载了袁大人这个部署:
“保定总督刘策兵亦至,令其守密云。”崇祯二年十一月已丑《怀宗实录》
“保定总督刘策兵亦至,令还守密云。”崇祯二年十一月已丑《崇祯实录》
“令刘策着还镇,调度诸将,分信防守密云。”《崇祯长编》
朝野对袁崇焕战守布置非议甚多,孙承宗更指出集中兵力紧守蓟州三河一线为要务,否则敌人越蓟州三河则可直扑北京。事实证明,由于保定兵和昌平兵的远去,蓟州防备兵力严重不足,连起码的侦防也做不到,结果皇太极轻易越过蓟州直趋北京,袁大人直到十一月初十四才发觉方提兵追赶,被朝庭寄与厚望的蓟西防线竟不经一战便完全失效。
袁大人的掌旗官周文郁所写的《辽西入卫纪事》中提到了此事:
“十三日,侵晨,报奴全军过石门驿,公令马步兵尽出城外列营。营甫定,有奴骑二百余,分四队扎我军之东南,相持两时,并不件贼大兵。公令我发炮,贼闻炮即四队排为一字,忽退去。竟日无一骑复至,使我欲战而无可战。
十四日,乃探奴大队潜越蓟西矣,公即督辽将士西追……”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防御战是袁大人豪言壮语下开打的,而地形又对袁大人有利。蓟州,古属幽燕,亦称渔阳,历史悠久,上溯周商:燕山北靠,渤海南望,地“扼东北入京之要冲,控中原与坝上之险塞”,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畿东锁钥”之称。蓟县西有盘山、南有湖泊、东北方向有九龙山和八仙山,因为这么多天堑中留出的通道如同一道往来必经的门户而故称蓟门,自古设置兵镇和关城,是北京东北的要冲。可袁大人在这个地方都没有堵住后金军,而且是不战就任其越过,自己第二天才发现,那可真叫“无能”啊,难怪后金鞑子喜欢这样的“英雄”了……
袁大人自己保证“必不令敌越蓟西”而又分散明朝已经聚集的兵力,导致后金军不战而“潜越蓟西”,浪费了这么一个决好的堵截机会,让后金军顺利的直扑北京而去,这确实十分值得怀疑。
总结:
在了解了袁大人如此众多的疑似汉奸的作为以后,我们不禁要怀疑,袁大人到底居心何在?若袁大人是汉奸那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释;若袁大人不是汉奸,那他在怀揣一颗“忠君报国”的“赤子之心”时还干下了这么多汉奸勾当,那他可真算得上是天字第一号的蠢材,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但在事实面前,虽然我们有理由怀疑袁大人有可能是汉奸,虽然他要愚蠢到几乎不可能的地步简直匪夷所思,但经过客观冷静的分析他应该不是汉奸,而确实是一个难得的蠢材。
在刚才我们分析大汉奸刘爱塔的时候,他在那封被错归为毛帅与后金通书的信函中:“遂以毛总兵官蓄意叛逆,即密告袁都司杀之。”一语证明了袁大人不是汉奸,否则何苦用奸细去诬告毛帅?所以,在客观冷静的思考以后,应该得出袁大人只不过是一蠢材而已,并非汉奸的结论。
这个虚构的“冤案”就是要说明朝是个“黑暗腐朽”的王朝,所以才出了“冤枉”袁大人的“冤案”,满清御用文人为此还不惜捏造“反间计”来显示真有“冤情”,而实际上袁大人的每一条罪名都是真切成立的。袁大人被凌迟的罪名在《崇祯长编》里记载得很详细:“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崇祯长编》卷三十七,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汪楫本)
其中把袁大人出关以后为后金张罗的一切都包括进去了,但就是没有“通敌”、“谋叛”等字样,丝毫没有提及那个虚构的“反间计”足以说明那个“反间计”是满清御用文人胡诌的。
虽然袁大人不是汉奸,但他那子虚乌有的“冤案”和“光环”却是别有用心之人用来诋毁中华文明正朔的一块砖头

说说明朝边防大将袁崇焕这个人

概述
袁崇焕 (1584~1630年)
字元素,号自如。广西藤县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授福建邵武知县。时明军在辽东与后金对峙,袁崇焕虽身为知县,却好谈边事,以边才自许。天启二年(1622年),入京朝觐,因御史侯恂之请,被破格擢为兵部职方司主事。不久,努尔哈赤夺占广宁,大臣廷议守山海关,以防御京师。危急之际,袁崇焕单骑巡阅山海关内外,还朝备陈关上形势和方略,请兵御守山海关。廷臣称其才,升为佥事,监督关外军。他力主坐镇宁远(今辽宁兴城),守关外以捍关内,身为大学士、蓟辽督师孙承宗之倚重。修筑关外重镇宁远城,进兵备副使,再进右参政。后高第继孙承宗任蓟辽督师,袁崇焕拒绝执行高第撤守关内的命令,刺血为书,激励将士,誓死守卫宁远孤城。大败后金十万围攻大军,炮伤努尔哈赤,赢得明朝对后金作战的第一次胜利(史称“宁远大捷”),一扫明军望敌而溃的暮气,收复辽西大片土地。朝廷擢其为右佥都御史、辽东巡抚。时魏忠贤遣其党羽刘应坤、纪用等出镇辽东,他抗疏进谏,不纳。七年,后金兵渡鸭绿江南下, 袁崇焕采取积极战略,遣将修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破后金主力,取得宁锦大捷。战后终因不附魏忠贤,被其党所劾去职。熹宗崩,崇祯即位,魏忠贤被诛。朝臣纷请召袁崇焕还朝。崇祯元年(1628年)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入都,帝召见平台。袁崇焕慷慨陈词,计划以五年时间恢复辽东,并疏陈方略,对当时辽东军事形势作了全面的估计和筹划。到任后,即加强防守,准备收复失地,安抚流亡。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擅杀皮岛(今朝鲜椴岛)主将毛文龙。十月,皇太极率军十万取道喜峰口入关。袁崇焕闻讯从山海关千里驰援,十一月辛卯日(12月24日)抵达蓟州(今天津蓟县),在后金攻占遵化、直抵北京城下的紧急关头,六天后抵达京师,与后金兵鏖战于广渠门外。崇祯帝十二月初将袁逮捕入狱,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于三年八月碟(zhe)刑(分裂肢体)处死于西市,弃尸于市。有《袁督师遗集》。
(一)袁崇焕其人
1.生平简介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号自如(或,又字自如注1),广东东莞人,广西梧州府藤县籍。明朝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明朝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任福建邵武知县。 1622年(天启二年),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同年单骑出关考察关外,还京后自请守卫辽东。筑古宁远城今辽宁兴城卫戍。 1626年(天启六年)努尔哈赤攻宁远城,受炮伤而死,袁崇焕升至辽东巡抚,终因不附魏忠贤,被其党所劾去职。熹宗崩,思宗即位,魏忠贤见诛。朝臣纷请召袁崇焕还朝。1628年(崇祯元年)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思宗召见崇焕。崇焕慷慨陈词,计划以五年复辽,并疏陈方略,皇帝大喜,赐崇焕尚方宝剑,在复辽前提下,可以便宜行事。
1629年(崇祯二年)袁崇焕与内阁辅臣钱龙锡谈到平辽事宜,认为文龙“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主张“先从东江做起”,集中精力对付毛文龙。后袁崇焕于7月24日借口阅兵设计文龙,当众宣布毛文龙十二大罪状,以尚方宝剑斩也拥有尚方宝剑的毛文龙于皮岛。
1629年(崇祯二年)十月,发生“己巳之变”,皇太极率十万清兵绕道蒙古,十月戊寅日(12月11日)突破长城喜峰口,攻陷遵化,京师震动而戒严,同时诏令各路兵马勤王。正在山海关附近的袁崇焕部,于十一月辛卯日(12月24日)赶到蓟州,袁崇焕本应将来犯之敌阻挡在蓟州至通州一线,在此展开决战,以确保京城安全。但当他侦察得知敌兵已经越过蓟州向西进发时,只是率兵跟蹑,赶到河西务时,又不顾将领反对,率部前往北京,于十一月丁酉日(12月30日)晚抵达广渠门外,大败清军。袁崇焕如此之举,引起北京城外的戚畹中贵的极度不满,纷纷向朝廷告状:袁崇焕名为入援,却听任敌骑劫掠焚烧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戚畹中贵园亭庄舍被敌骑蹂躏殆尽。
这是自明与满洲人交战以来,满洲人第一次直接攻击帝国的心脏、皇帝本人。这样的结果让崇祯如梦方醒,与袁崇焕的豪言壮语形成的这种巨大反差让崇祯想死的心都有了。崇祯对袁崇焕的看法于是急转直下,不仅仅是失望,还有受了欺骗和愚弄后的羞辱与痛恨。
事实也的确如此,“己巳之变”绝对是大明帝国与满洲人交手以来最丢脸的一场战役。
一个爱面子的人,他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臣下对自己的欺骗与愚弄,如果他能容忍,他就不是崇祯帝。当这一切事情被崇祯认定之时,袁崇焕正在走向监狱的路上。
崇祯想起了所有的事情,所有关于袁崇焕的事情。从平台召对后,袁崇焕回到宁远直到被拿下,他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唯一做的一件事就是杀了毛文龙,未收一寸之土,未斩一颗敌人首级。崇祯忽然想起,当袁崇焕杀掉毛文龙后却又为皮岛将士请军饷,而他杀掉毛文龙的罪名居然是糜饷。这如何说得过去?
后金军兵临京师,京城百姓惶恐不安,朝廷议论纷纷,几乎所有大臣都认为袁崇焕有罪。这种认识无疑给崇祯增添了巨大的压力,因为就是他重用的这个有罪的人,也是他,曾不遗余力地满足这个有罪之人的所有要求。
1630年(崇祯三年),崇祯帝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磔”死。当时北京百姓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石匮书》)。
袁崇焕死后,世传有佘氏义仆为其收敛骸骨,葬于北京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从此世代为袁守墓。乾隆帝修订的《明史》也记载“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明史·列传一百四十七·袁崇焕》)
世传皇太极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崇祯皇帝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但是一些学者(如:金庸,在《碧血剑》后所附《袁崇焕评传》中)倾向于相信崇祯皇帝杀袁崇焕,并非是皇太极的反间计得逞。由于袁崇焕是囚禁审讯半年后才被处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时激愤误杀。事实上,擅杀毛文龙一事,就足以使崇祯皇帝决心杀之。
2.平反经过
乾隆49年(1772年)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翻案。《清高宗实录》载:“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3.袁崇焕的容貌
① 明人的记载中袁崇焕很丑,钱龙锡在崇祯三年的折子中称:“崇焕初次陛见时,臣见其容貌丑陋,退谓同官,此人恐难胜任”,这个折子是《崇祯长编》里有记载的。
② 明人张岱在《石匮书后集·袁崇焕列传》中称:“袁崇焕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极躁暴”,就是说袁崇焕个子很矮,长得像只猴子,并且性格暴躁。
(二)纪念袁崇焕
1.袁督师庙
袁督师庙在北京龙潭湖公园,有康有为题书的“袁督师庙”匾额和对联:
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
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
2.袁崇焕纪念馆(北京)
袁崇焕纪念馆在北京崇文区花市斜街广东义园旧址,即原来的袁崇焕祠墓,袁崇焕手迹《听雨》以及康有为题写的“明袁督师庙记”手书等珍贵文物将珍藏于该纪念馆。原墓堂廊柱曾悬有康有为所书对联。
自坏长城慨今古,
永留毅魄壮山河。
3.袁崇焕纪念园(广东东莞)
东莞袁崇焕纪念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由该镇村民与海外袁氏宗亲捐资一点二亿元人民币,在明代袁氏故居遗址兴建,占地共十一万平方米。包括袁故居、袁督师祠、雕像、衣冠冢、三界庙等。
4.袁崇焕祠的守墓人
三百年的守墓人
袁崇焕祠左边墙上有袁崇焕手书的“听雨”二字以及康有为撰写的《明袁督师庙记》,祠堂后袁崇焕墓位于正中,前面有一个石碑上书“有明袁大将军墓”,左边较小的圆墓据说埋葬着冒死盗取袁崇焕头颅的佘姓义士,也就是为袁崇焕守墓372年的佘姓家族的先人。
1630年,袁崇焕在北京西市被处以极刑,当时北京百姓都相信袁通敌,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到了夜里,袁崇焕的头颅在刑场,他的佘姓部下趁夜盗取了头颅,就埋在现在东花市斜街52号院内,还交代子孙,不必再回岭南原籍了,世世代代就在这里陪伴袁将军的一缕忠魂吧。从1630年至今,佘家已经守了372年的墓,历经了十七代,现在的守墓人是60多岁的佘幼芝老太太。
从清朝乾隆大帝为袁崇焕平反以后,袁崇焕成为清政府褒扬的民族英雄,袁祠墓也成为广东义园,安葬着袁崇焕未能返乡安葬的广东同乡。300年来,佘家子孙一代一代守卫着袁崇焕墓。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袁崇焕祠墓受到很大的破坏,不但石碑被推倒,因为传说袁崇焕的头颅是黄金打造的,袁墓还被刨开来,结果挖了一丈多深,没有找到黄金头,也没有人敢看到底有无尸骨。
1992年,政府重建了袁崇焕墓,2002年初,北京市政府又决定重修袁崇焕祠。
其他的你上这找吧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停播,究竟是为什么呢?

导读:《跨过鸭绿江》又遭停播?观众很不理解,这是尊重历史的态度吗?

在中国,一种类型的电视剧永唱不衰,那便是反映真实历史的电视剧。
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导演剑走偏锋,胡乱改编抗日题材战争剧,导致观众们对于抗日神剧很反感。
如果说有部分抗日题材的电视剧因为编剧胡乱改写,风评受到了影响,那么描写伟人的历史战争剧则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几乎款款都是爆品,而且评价都不俗。
所以,每当有此类剧播出,收视率必然不会低,评分也多高过八分。

近期热播的历史战争剧《跨过鸭绿江》就是这样一款电视剧,自从2020年12月27日播出,收视率居高不下, 豆瓣评分也达到8.5分,这个分数超过了大部分国产剧。
此剧延续了类型剧的一贯作风,演员基本上都是特型演员,唐国强、丁勇岱、孙维民、王志飞、刘之冰、姚刚、王挺、王同辉、刘涛等等。大家对于他们的面孔很熟悉,对这段历史就更不用多说了。
很多家长也希望跟孩子一起看这样的电视剧,一方面给孩子补充一下历史知识,另一方面从小给孩子培养民族气节。
然而,这剧播到一半却屡遭停播命运,令很多观众很难理解。

一般情况下,总台的电视剧是很少停播的,但是今年元旦却罕见停播了三天,可能是因为晚会等节目编排,可以理解。
但是挨过了元旦三天后,8号9号10号接连三天时间,又遭到了停播,这回又是碰到了什么?
在没有播出《跨过鸭绿江》的时间段,播出了一档综艺节目,名叫《经典咏流传》,虽然这档综艺节目也广受观众欢迎,但完全没必要占用播放电视剧的时间吧!
这是很多观众心里的疑问,本来电视剧很受欢迎,吃完饭后坐在沙发上的等待电视剧的播出,然而却被告知停播,这种心情的确很不爽。

当然,电视台有自己的节目安排,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但也请理解观众们看不到心爱电视剧后的心情,并且需要承担这样做的后果。
那么网友们都是怎么说的呢?
一位网友表示,一部一部弘扬民族气节的电视剧不该被这样对待,尤其结合当下的大环境,更应该重视此剧的影响。
还有网友表示,屡屡停播《跨过鸭绿江》,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对观众的不负责,甚至还上升到了其它层面。

话糙理不糙,如此多网友都认为停播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许总台该考虑一下“民意”了。
无数例子证明,观众们的耐心也是有限度的,一旦伤了就不可逆了。
其实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就是想与不想的问题。如果一套节目编排很忙的情况下,大可以将此剧放在别的台播出,每个台都有自己主打的领域,但最后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不同的是观众的看剧体验。
还是说有其他原因?大家怎么看呢?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