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引导家长做到家庭健康教育和幼儿园健康教育相互统一
- 家庭教育
- 2024-08-29 07:57:28
如何加强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
一、 相互交流积极配合达到教育的一致性 陈鹤琴先生说:“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它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它的成功注定这个孩子的未来。有教育者研究:孩子在0-6岁所学到的一切将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由此可见幼儿教育是多么的重要,所以不管是幼儿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重视幼儿期的教育。积极配合形成教育的一致性,我们幼儿园的做法是:建立幼儿成长档案,将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进餐、午睡、教育活动、游戏、盥洗、区域活动等通过文字、照片、幼儿作品等记录下来,每月反馈给家长,再由家长将幼儿在家的情况记录下来反馈到教师手里,但是,怎么做到家庭教育跟学校教育的和谐统一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关注幼儿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种发展潜能和不同发展障碍,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自我园对幼儿“星期一综合症”现状研究以来,使我深切体会到:幼儿园教育不是孤立的,与家长主动配合,实现家园共育极其重要。下面我谈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家长工作的一些体会:一.“家园共育”这是从幼儿园角度提出的,但它应该是能够代表家长共同愿望的。作为“共育”的双方必须形成共识,这是家园共育的基础。每逢星期一总有一些幼儿借称身体不适不愿来幼儿园,家长勉强送其来园,常常是“生离死别”,家长煞是烦恼;实行双休制以来,很多家长颇为头疼,经常向教师诉苦“两天在家,头都被他烦大了”“哎呀,放假把家如何将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有机结合,共同教育好孩子
(一)家庭教育责任的回归家长们赚钱到底在为什么呢?家长们必然会说:“为了孩子的一切啊!”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孩子的生活舒适?为了孩子有一个好的学校?为了孩子将来有出息,为了孩子有一个好的工作?好的前途?……家长们你们不是在围绕孩子努力,你们是在孩子的身边转圈。你们不是以孩子为中心画圆,而是在以孩子周围画环形,没有真正的贴近孩子,为什么孩子听老师的呢?孔子曰:“其身正,不令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然,我并不是说家长们做得不够好,我想说,家长们做得不够细。你们有没有从自身的一个小举动,小小的说话方式,小小的处事方法注意,会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呢?显然,我们大人忽略了这一点。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家庭在幼儿教育中,如何协调配合?
教育的根源在于家庭,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的家长认为上了幼儿园之后,教育就归老师了,可以清闲收场。事实上,他们不是父母,而是孩子的榜样。孩子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家长应该和老师好好沟通。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积极配合幼儿园,在家做一些儿童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家庭和幼儿园存在差异,夹在中间的孩子会不知所措,
良好的家庭关系形成的协同作用,可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因此,对于幼儿园来说,建立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意义重大。然而,在实施《纲要》的过程中,事实并不令人满意。笔者在走访和观察了部分幼儿园后发现,部分幼儿园并没有与家长合作的意识,甚至一些软硬件较好的幼儿园在与家长家合作时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与家长沟通中的不平等是沟通的基础。
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老师和家长才能充分沟通和合作。然而,在一些幼儿园,家长的工作有两种不平等的倾向。一是教师明显处于高位,经常以教育专家的身份出现,与家长沟通就变成了教育家长。另一种是家长地位高,老师过于看重幼儿园服务任务。把自己想象成单纯的为父母服务,害怕父母到处“找麻烦”,父母的工作就像是向父母汇报情况。家园合作的肤浅性严重。
家庭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活动,所以一定要有家庭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但从目前家庭合作工作中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情况来看,家长的参与和配合仍停留在“形式参与”的表面层面,如参加家长会或从老师那里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等,而深层次的家长参与和真正的家庭合作,如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和与老师共同决定课程设计等,还相当少。家庭和幼儿园在家庭合作中的责任不明确。
如何做到家园共育?
(一)教师与家长交流中地位不平等 平等是交流的基础,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与家长才能展开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但是目前一些幼儿园的家长工作中存在两种不平等倾向。一种是教师明显处于地位高的一方,常常以教育专家的身份出现,与家长交流变成教育家长。另一种是家长处于地位高的一方,教师过于强调幼儿园的服务任务。将自己当成单纯为家长服务,处处害怕家长“找麻烦”,家长工作像是向家长汇报情况。 (二)家园合作工作表面化现象严重 家园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因此其中必然要有家庭的积极参与配合。然而从目前家园合作工作中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参与来看,家长的参与配合还停留在“形式上的参与”这一表面水平,如参加家长会或向老师展开全文阅读
上一篇
幼儿教育该具备的几点优势?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