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子关于教育情怀的论述中,教育的个人乐趣与社会责任是如何实现有机平衡的?从中可
- 家庭教育
- 2025-01-01 07:57:43
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
1、“求放心”。即把放纵出去的良知善心收求回到心中,孟子认为教育对人性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教育使人区别于禽兽、使贤区别于不肖。“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3、教育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只有建立了稳定的“社会伦常秩序”,才能“治国”,才能“平天下”。而“社会伦常秩序”的建立依赖于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等。
4、教育是使民心得以归服的重要途径。孟子认为统一天下、笼络民心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力服人,一种是以德服人。以力服人是霸道,孟子认为不可取;以德服人是王道,孟子非常赞同。所谓以德服人,关键在于得民心,使民心归服。
5、教育是实现“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
思想综述: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
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他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论教育作用,是以其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扩展资料
孟子的著作: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孟子思想
孟子的“大丈夫”精神,对当代的社会教育有什么启示?
孟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被奉为位次孔丘的亚圣,创建了思孟学派。孟子的一生非常热爱教育事业,以得英天下而教育之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孟子强调教育对个人和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性善论,提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对于理想人格的描述上,孟子提出了“大丈夫”。孟子“大丈夫”的精神对当今的社会教育也有非常多的启示,例如对于教育应该培养哪方面的人具有重大的启发。
孟子对于大丈夫理想人格的描绘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此外,孟子还认为大丈夫需要有高尚的气节,他们绝不会向权势低头,绝不会毫无原则地顺从。同时大丈夫还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即浩然之气,这是一种情感和意志相混合的心理状态与精神境界,大丈夫具有高度的自觉性。
要想实现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孟子认为必须要靠内心的修养。要靠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持志养气,也就是说大丈夫要坚持崇高的志向,在平时要善言善行,进而来积累道义。二是动心忍性,也就是大丈夫要在恶劣的环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三是存心养性,即要将善端扩充成实实在在的善性,要发挥理性的作用,要寡欲。四是反求诸己,也就是说大丈夫要善于反思,善于从自己的身上找出原因,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孟子对于大丈夫精神的理解启示当今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德行优良、有才华的人。在教育方法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志向,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要使学生在刻苦的环境中仍然能够坚持学习,仍然能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关于孟子,荀子,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孟子:人性本善 荀子与孟子相反,主张人性本恶 董:大一统学说,独尊儒术,三纲五常等 孟子是战国中期邹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其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孟子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成为儒家曾参、子思学派的继承人。他宣传其“仁政、爱民”的王道政治学说的主张。孟子晚年退而著书立说,与弟子公孙丑、万章等记述当年游说时的言论,编成《孟子》一书。 一、“存心养性”与“善教得民” 孟子从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出发,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仁、义、礼、智等都是人原有的本性。孟子的性善论是孔子“性相近”思想的发展,他的思想包含人格平等的意味。 “存心四书中的《孟子》 讲得是什么?
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以其磅礴的气势,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六部子书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孟子》一书中,除开性善、仁政的核心思想,孟子的教育思想在书中也有着多方面的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就一直很重视教育,尤其重视通过教育来塑造一个有理想有品格的人,将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视为教育的宗旨。《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经典著作,同样体现出了儒家中教育思想的核心,即人格的教育。《孟子》文本中有着大量关于教育目的、方法、观念等方面的论述。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孟子毕生从事教育及其四十余年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其中蕴含着孟子非凡的智慧之光。1 在教学方法上,孟子既有对儒学先贤的继承又有自己的发展创新。孟子继承了孔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愿意学习的人,不管什么身份,他都一视同仁;对于资质不同的人,他以适合学生的方法来教导他,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但是,孟子对孔子的“因材施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了发展。2他强调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初次提出教与被教者之间的关系对学习的影响,坚持教育学生要有一定的标准,要明确奋斗目标,不能随意降低要求。孟子提倡只要愿意学习的人,都可以收入门下:“殆非也。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3(尽心下)孟子认为教育的方法手段是多样化的,根据学生资质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教育方法:“教亦多术也,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4(告子下)教育的方法有很多,不去教他,其实也正是一种教育方法啊。“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尽心上)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滋润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助其成材的,有解答疑问的,有用自己的学识风范感化而使其成为君子的。 来源:鸭绿江·下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