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孩子只能和比她优秀或者是和她一样优秀的小孩子玩,正确吗?
- 家庭教育
- 2025-01-08 13:00:07
只和比自己成绩好的同学玩!这样的教育方法对不对?
只和比自己成绩好的同学玩!这样的教育方法对不对?其实我觉得没必要一定要和比自己成绩好的同学玩啊,从逻辑推法来看,所有人都和比自己成绩好的人玩那没有人会是朋友啊。两方总有一方是和比自己差的同学做的朋友。
交朋友当然是在对方人品好的情况下,最投缘的人啊。正好是初三的时候压力这么大,孩子不会所有的情绪所有的心里话都跟家长说的。尤其是孩子爸爸这种比较严格的更是,孩子会很少愿意和家长沟通。她能找到投缘的朋友一起沟通交流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老师说的真的不一定都是对的,最重要的是发觉小朋友的内心想法。
当然也能理解老师的想法,马上就要中考了吗,怕两个中下的学生会影响孩子学习。但是有没有想过如果孩子和他们感情真的好,突然让他们断了交情,这么叛逆的年龄肯定不愿意。这样孩子本来每天用来学习的时间都在想为什么不让我和他们玩呢?怎么样才能说服家长老师让他们和我一起玩呢?大把大把的时间都在愣神里过去了。
总结就如果孩子是真的想学习的话没必要和学习比他好的一起玩,不想学习的话和老师一起玩也没用。不如顺从她内心的想法,这样就算她后悔了,最后也不能怪家长怪老师,毕竟是她自己选择的路。在学校,都是同学,不分成绩差和好,都要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尤其是不能歧视同学。同学之间需要交谈,语言的交流能让人敞开心扉,进行思想心理上的沟通。目前在接近中考,孩子们心理有压力,同学之间的语言互聊可以放松心情,排解心理压力。老师的提醒是怕学生玩过了性,耽误了学习。
家长应该让孩子不和成绩差的同学玩吗?
有许多家长,总喜欢让自己的孩子和优等生玩耍,还美其名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不应该这样去阻止孩子与学习成绩差的孩子玩耍。
一、品行和成绩没有密切联系
有些孩子常常会表现为:考试经常倒数、听课容易走神、作业不按时交、旷课上网、参与打架……因此,成了大家眼中的差生。其实,一个人的品行和成绩没有密切联系。成绩不好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是因为先天智商、后天的学习方法,一个孩子成绩差,只能说他没有熟悉掌握应试的能力,但这绝不能和他的品行挂钩。高分不意味着孩子低能,同理,低分也不代表着孩子性坏。
任何一个差生他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如: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尊重老师、孝敬父母等,或者画画,唱歌、跳舞或体育运动等都很优秀。孩子善于和不同的伙伴交往,才能锻炼方方面面的能力。
与乐于助人的人同行,也会享受帮助的快乐;和善良单纯的人交往,也会对世界保持天真纯洁……家长告诉孩子什么人可以来往时,重要的是品行,而不是成绩。分数只代表成绩的好坏,却代表不了品行的高低。如果一个人只是学习成绩好,但却是一个低素质的人,那样的人反而是失败的!
孩子与学习成绩差的孩子交往并不代表是一件坏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孩子可以接触不同的人,从不同的人身上学习到不一样的东西,取长补短。同时,孩子也可以学习到如何与不同的人进行交往。
二、家长怎么样正确指导孩子交朋友呢?
同学间的交往,或许会受到其他孩子不好恶习的影响。但是家长需要明白一个道理:要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辨别是非对错,健全的人格也需要不停的历练。
我们家长要做好一个引导者,教会孩子交往技能。孩子与朋友交往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应该细心观察, 给予指导。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平时多与人为善,从寒暄做起,学会欣赏和赞美别人,遇到问题尽量委婉表达,增进对方的好感。教育孩子多注意同学的优点。不善于交朋友的孩子,常对他人进行消极评价,这是孩子为求得心理平衡,释放心中焦虑不安的一种方式。如果一个孩子性格特别执拗,在与他人相处时总是表现得斤斤计较,在和其他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就难免经常会出现一些矛盾,他也就非常不受同学们的喜欢。
孩子在学校和同学相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毛病,家长要告诉孩子学会包容和忍耐别人的缺点。因为,自己也可能有别人讨厌的缺点,多一点包容也就是多给自己机会与别人好好地相处。还要告诉孩子,就算他以后长大了,身边也可能有这样的人。忍耐意味着理解,也伴随着宽容。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和每个人都不一样的,所以要学会容忍。
对于孩子自己选择的朋友,虽然可能不会让家长完全满意,但是,家长也尽量支持,给孩子充分选择朋友的权利。家长应该给予孩子亲身体验的空间和跌倒的机会。家长只要言行端正,教育得法,孩子自然会吸引、选择和他类似的孩子做朋友。家长需要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兴趣基础上的。一个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不爱画画,不爱活动的孩子是不会有朋友的。努力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使他们在参加各种各样活动中和同学建立友谊。
学习不是人生的全部,只要本质善良的孩子,不论成绩好坏都可以交朋友。只要家长能正确引导孩子,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就可以放心地让孩子与不同的人交往,拓展孩子的视野,培养果断的个性。
最近发现孩子喜欢和比他成绩差的孩子玩,家长该如何教育呢?
家长应该跟孩子说,与其他的同学玩也不要影响到自己的成绩。
其实孩子都是爱玩的,而且也想跟自己的朋友玩,所以家长一定不要让自己的孩子不跟成绩差的玩。当孩子与成绩差的同学玩时,家长肯定是有一点担心的,因为怕自己孩子的成绩因此而降低,所以这时候家长就应该要善意的提醒自己的孩子,叫他在玩耍的同时也不要影响到自己的成绩,这样子既不伤害了孩子,也有一个建议的作用,这是对孩子特别好的。
一:孩子都是贪玩的。
其实不管怎样,孩子肯定也有他的朋友,而且也是比较贪玩的。孩子的朋友的成绩可能好可能差,这个家长是不能去干涉的,因为这样子干涉会容易让自己的孩子没朋友。所以这个时候家长只能给他一些建议,让他不要影响到自己的成绩,这样子他才会接受这个建议,成绩也不会因为和成绩差的同学一起玩而退步。二:实在担心的话,那么可以建议孩子少和成绩差的玩。
其实孩子的成绩跟成绩好的玩还是跟成绩差的玩只有一点的关系,但是主要的是靠孩子自己的学习程度。但是有些家长还是会担心自己的孩子与他的同学玩,会影响到他的成绩,所以这时候家长可以适当的和孩子沟通,给孩子一些建议,让他尽量的少和成绩差的同学玩,这样子可能伤害了孩子,但是这样也了解了家长的担心。三:我的个人观点是什么?
孩子跟学习成绩差的人一起玩,那就让他继续玩下去,只要给他一些成熟的建议就可以了,因为大部分的人和自己成绩差的玩,成绩也并没有因此而下降。但是如果看到了孩子真的因为和差的同学一起玩,成绩下降了,那么这时候应该适当的给他一些建议,让他不要和成绩差的孩子一起玩,也可以让他和成绩差的一起玩,但是要更专注于学习。
家长如何正确理解孩子越比越优秀的教育方式?
经常听到邻居在辅导孩子做作业,像许多父母一样,一开始是心平气和的,辅导到后期,常见的剧情就是孩子母亲在咆哮:我怎么生了你这么笨的孩子?这道题给你讲了多少遍了还记不住?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是我们小时候非常痛恨的一个人,他什么都比我们强,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学习成绩好。每次我们犯了什么错,都会被拿来跟"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并且我们每次都是惨败而归。
被父母数落的时候,偶尔有孩子不服进而反驳:"为什么老是要跟A比,我明明比C厉害啊!"然后迎接父母的更进一步的数落:"你就这点出息是吧?"
中国的父母习惯了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较,比身高,比才艺,比成绩。大家都抱着一种"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不断督促孩子拼命努力,动辄就是好几千的补习班、兴趣班。不知何时起,孩子优秀与否成了家长之间可以为之炫耀的话题,孩子成了被炫耀的资本。
很多父母觉得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认为他们在鼓励孩子去向更好的孩子看齐,但事实上他们的行为往往适得其反。
将心比心想一想,若你身为一名妻子,你的丈夫跟你说这样的话:"你看看小张的老婆,多贤惠,多懂事,多勤快……"你觉得这是在鼓励你去向更好的方向学习吗?保不齐这就是一场家庭血案的导火索。
同理,虽然家长拿别人家的孩子跟自家孩子比较的初衷是好的,但这样反而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不正确的"比较教育"对于孩子而言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我们应该学会正确的"比较",才能让孩子有所进步。
大多数家长眼中的"比较教育"- 打击式的比较教育
通过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打击孩子,以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是目前许多家长惯用的伎俩。他们用自己想象中的"完美小孩"来要求自己的孩子,他们希望让孩子通过比较看到自己的不足,能够"知耻而后勇",以此来激励孩子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
有位海归硕士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小时候被父母逼迫学习弹钢琴,做《智力开发报》,在他面前天花乱坠地编"别人家的孩子"刻苦练琴及神速解题的戏码,把他打击得体无完肤。
后来他跟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当面确认后,发现人家根本不像父母说的那样。人家练琴是因为兴趣,而且那个小孩根本没听说过那份所谓的《智力开发报》。
后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985,再后来去了美国留学。归国后跟父母疏远了不少。父母跟他通话时埋怨他说:这孩子怎么跟父母一点也不亲呐,像别人家的孩子。
每一个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十全十美的,他们将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进行比较,为了知道自己孩子和同龄人的差距,为自己的孩子能变的更加优秀。
这一点本身没什么大问题,但若家长为满足自己的好胜心而不去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及自尊心的话,这种"一切为了孩子"的打算是极其自私的。
- 双重标准的比较
有些父母则喜欢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两个物品或事件。对自己和对孩子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即拿较高的标准去要求孩子,用较低的标准要求自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双标"。
我们来看网上流传的一个有趣的例子:
妈妈:你看看某某某家的孩子又考了第一名。
我:好的妈妈,我下次一定努力考优秀。
妈妈:你看看某某某家的孩子多孝顺懂事。
我:好的妈妈,我一定好好听您的话,有什么事儿您说。
……
我:妈妈,您看看某某家的妈妈……
妈妈:你给我闭嘴!
我们回忆一下自己教育孩子的过程,是不是也会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样的理论,我们自己看起来都觉得无理可笑,又怎么能幻想通过这种方式把孩子教育好呢?
用双重标准来教育孩子,会让孩子内心产生不服的情绪,孩子将会逐渐远离父母,往下的教育也会使孩子越来越抗拒,教育就会变得更加艰难。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孩子比的父母,一般是由于自我价值得不到满足所导致的,他们可能对目前生活、工作、家庭的某些状况很不满意,从而希望在孩子身上找到自我价值感。
然而,任何借口都不是家长对孩子实施"双标式"的理由。
错误的"比较"对孩子的影响- 这会导致孩子的自卑心理
经常拿自己的 孩子跟其他的孩子比较,会导致孩子形成自卑的心理。
这种片面比较,会潜移默化给孩子形成一个印象:我是不好的,我是不值得被爱的。久而久之,孩子会有一种我无论怎样都比不上别人的感觉。
足够顽强的孩子会越挫越勇,心理素质不够好的孩子就有可能始终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但是无论他们内心是否能接受,这种长期受挫的心理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不利的。
- 会造成孩子的焦虑
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孩子进行比较的家长,内心深处其实也在害怕自己不如人,才将孩子当成自己可以去炫耀的资本。
这种害怕在家长内心是一种焦虑。如果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本身的这种情绪,就很容易将这种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造成孩子的焦虑。久而久之不利于孩子心理发展。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特点都是不同的。我们要认识并接受孩子之间的差异,重要的是家长要去看到属于自己孩子的特点,去挖掘孩子的才能,使其绽放出光芒,而不是找一个外界的标准来衡量孩子,这反而会加大家长与孩子的压力。
- 这会疏远父母和孩子的关系
总是被父母拿别的孩子跟自己比较,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父母是不爱我的,不喜欢我的,他们更喜欢某某某,他们想要的是像某某某那样的孩子,而不是我。
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在父母面前感受不到尊重和平等,这就很容易引发孩子的叛逆心理,失去与父母沟通的意愿,孩子跟父母的关系也会渐行渐远。
科学比较,让孩子更优秀- 跟自己比较而不是和别人家孩子比较
被比较得多的了,孩子容易没有信心,小孩子不敢展现自己的潜力。
正确的观点是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较。孩子总是在不断成长和进步的,当孩子拿回一张比较优秀的成绩单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表扬与鼓励,表扬他比上一次考得更好了,或者鼓励他下一次可以考得更好。
当孩子学习上或者其他方面遇到挫折时,让他想想自己曾经拿到过的成就,鼓励他创造新的历史记录,告诉他人总在不断前进的,他也在进步。
人的自我肯定力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自我肯定力的孩子容易通过去欺负别人、贬低他人这种方式找存在感。
因此,我们要给孩子喘气的空间,让他跟自己做比较,看到自己的进步或者停滞不前,这样他才会更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
- 给孩子多一些关注
给孩子多一点关注,无论你平时再怎么忙。
答应了孩子的承诺要做到,不要让孩子觉得你对他撒了谎,要是孩子觉得连父母都不值得信任了,也很难去相信别人,他的一生就有可能是很孤独的。
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和孩子相处,父母和孩子相处那段对于孩子来说是天堂,对孩子影响重大。即使睡觉之前十分钟和孩子做个小游戏,或者给他讲个小故事,这些记忆将会永久地保留在孩子的脑海中。
这样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是重视他的,而不是随随便便用一个父母的角色来要求他,孩子也会更加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
- 尊重孩子的选择
孩子某些方面的兴趣爱好是天生的,身为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比如说孩子偏爱跳舞,父母则不应强制要求孩子去学画画;孩子填报各种志愿,也不要过多干预,可以给他做客观的分析。
当孩子选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才会去付出努力,即使选择是错的,孩子也会觉得那是他自己的选择,自己就要承担责任,没有理由推给父母。
往往谁家孩子如何如何优秀,做父母的会比坐拥千万还骄傲。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攀比心理,就会把这种攀比延伸到孩子身上,反之,如果孩子"不争气"家长也就会觉得很丢脸。
然而,我们还是更应该多看看孩子的优点,采用正强化的方法,引导孩子发扬自己的长处,帮助孩子取长补短。
我们还要认识到孩子之间的差异不等于差距,这种差异只是个性形成的开始,是需要我们去保护的,而不是用错误的"比较"去将孩子这种天性抹杀。
家长怎么教育孩子才正确?
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应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也不要忘记了对孩子礼仪方面的教导。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家里的地位是越来越高,父母围着孩子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围着孩子转,导致了孩子本身十分缺乏自主能力,因为什么事情都有人帮自己做,长此以往使得孩子丧失了独立的能力,这是非常可怕的。
况且父母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这种带孩子的模式中,很难保证自己对孩子不产生溺爱的现象。一旦溺爱孩子,那么孩子本身就会被惯的无法无天,在礼仪与礼貌方面可以说基本上就完全不具备了。
所以说,现在主要提倡的是爱孩子,对孩子实行爱的教育,不再延续从前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论。但也要注意不要把孩子培养成熊孩子,最基本的仁义礼孝是孩子必须懂得的,这也是陪伴孩子一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