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正文

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是什么意思

翻译 北魏孝文帝的话

今天的这次(迁都)行动.我确实知道不容易,但国家从北疆兴起,("徙自"有的版本叫"徙居")迁徙来到平城,即使现在坐拥四海(四海之内皆为我的疆土),但文化尚未统一.这个地方(平城)是用武力的地方,不是用文化可以管理的,在这里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实在太难了.崤山,函谷关(一直)是帝王居住的地方,黄河洛阳(一直)是王都故里.因此,这次大举迁都,一定能使祖庙和中原大地繁荣兴盛.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

(1)迁都。
(2)今山西大同;洛阳。
(3)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
(4)鲜卑语;汉语。
(5)促进了我国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为统一奠定基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魏主”指的是北魏孝文帝,强调了平城作为都城的不合理,而且崤山和函谷关是帝王的房屋,黄河洛水是帝王的家中,所以也要大规模迁都,一统中原,因此材料的中心意思是孝文帝希望迁都洛阳,故选C。

你能理解孝文帝此举么?他是否应该这样做?为什么?

向南迁徙是拓跋鲜卑的历史传统。孝文帝舍平城而选洛阳作为都城,乃为实现其政治理想。孝文帝的正统思想和大一统理想体现了迁都洛阳的必然性,其后进行的风俗改革则彰显了迁都洛阳的必要性。从东晋迁都洛阳之争来看,洛阳是统一帝国的都城首选。孝文帝迁都洛阳正是看中了洛阳的政治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 北魏政权是由我国北方的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鲜卑族拓跋氏在十六国时期逐渐强大起来,并于公元386年由拓跋跬建国称帝,都于山西平城。北魏建国以后,迅速向中原地区发展,在河北、山东等地的著名士族豪强的支持下,制定出北魏的政治、礼仪、法律制度,开始从原始的游牧生活转向较为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一天天强大起

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有哪些? (根据材料回答)

第一,与倾慕汉族文化有关。孝文帝拓跋宏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民族的文化极其崇拜。他从小由其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曾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多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长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 孝文帝说过:“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魏书·任城王传》),这段话清晰表明:为了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迁都到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去,而洛阳是中国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迁都以后,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有关。 第二,统治中原的需要。孝文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