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正文

AI自习室的亮点在哪里?为什么说他是新风口呢

2024年赚钱新风口:普通人如何抓住AI这个风口?

2024年赚钱新风口:普通人如何抓住AI的机遇?
随着AI的崛起,普通人想要抓住这个风口,关键在于行动和学习。首先,AI正逐渐成为热门就业市场,理解技能需求变化,主动学习相关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即使面对复杂领域,通过阅读、观看教程和参与研讨会,普通人也能逐渐入门。
行动起来至关重要,不要只是观察,而要勇于实践。例如,通过AI剧本创作、LOGO建筑转化、宠物定制小夜灯等创新副业,利用AI技术低成本创造价值。同时,学习如何使用ChatGPT等工具,如编写AI剧本、设计logo、创作个性化内容,都是变现的有效途径。
AI不仅限于职场,婚礼策划、家居设计、简历优化、名人采访、宝宝起名等领域也提供了新商机。利用AI进行内容创作、SEO优化,甚至与数字人互动,都能在社交媒体上找到盈利方式。但要注意,理性看待AI,避免盲目跟风,结合自身能力和市场需求做出明智决策。
总的来说,抓住AI风口的关键在于学习、实践和创新,以及对AI局限性和挑战的清醒认识。跟随时代的步伐,普通人也能在AI的浪潮中实现个人价值和梦想。

「付费自习室」未来会是一个新风口吗?

菊花是对的,付费自习室在未来会是一个新的风口,很多年生已已经习惯了付费买自滤付费买安静。付费自习室走红的背后,是目前年轻人面临社会快速发展,充电学习的压力与动力增强,对学习空间质量的需求也随之升级。而相比庞大的有”充电”需求的人群,公共图书馆等空间资源实在有限。相对于教室和图书馆等场所,付费自习室在门店密度和经营成本方面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控性,但付费自习室当前的渗透率较低,未来发展空间仍有十分广阔。花钱买“自律”和“安静”
走进这些自习室的人,大都是正在准备考研、考公务员的大学生,或者下班后为自己“充电”的职场人士,也有少数是正在准备冲刺中考、高考的中学生。他们每天花费10-70元不等, 为自己觅得一处安静的学习天地,如果办月卡、季卡、年卡,价格可以更优惠。
为什么要付费购买一个座位来学习?“仪式感”、“免打扰”、“高效”是最被频繁提及的关键词。叶女士是一个宝妈,孩子4岁正是最活泼好动的年纪。她告诉记者,虽然家里也可以关起门来学习,但免不了会被孩子打扰,而在自习室里,可以保障每天2-3个小时的高效“充电”时间,“何况是花了钱的,就更加会觉得时间不能浪费”。李茹打算备战司法考试,并且为自己制订了高强度的学习计划,“在宿舍真不行,同学免不了要聊聊天,一会儿想吃点东西,一会儿看见了switch又想打下游戏,反而在自习室里,就这么一个小空间,除了学习用具什么都没有,特别能集中注意力。 ”
雷女士是“奋斗吧”自习室的创始人之一。她告诉记者,自己老公当初也是付费自习室的用户,因为发现这里学习效率更高,体验后的用户认同度也较强。自己也因此找到了创业方向。开店一年多以来,已经积累了几千个客户。自习室工作日上座率能够达到三四成,周末和节假日经常会满座。

邢台平乡县开办10余家共享自习室,共享自习室有何亮点?

“共享自习室”已悄然出现在成都街头。它到底是怎样打造?会对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
1 “共享自习室”运营模式成“新风口”
现在这种自习室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越来越多城市的街头出现了这种共享自习室。今年暑假起,自习室市场悄然兴起,并逐渐发展成为“新风口。现在一般是白领下班后,或者晚上12点以后到自习室学习。“共享自习室”主要是以座位为单位,让用户在休息时也能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因为有座率高、自习室的人多等优势引起了不少学生和上班族的追捧。记者采访了解到,“共享自习室”主要分为共享小桌、共享书架、共享桌子等类型。
2消费者为何选择了它?
一些备考研究生,经常在店里复习,但有时候会去到其他地方看书。她会选择图书馆自习室或共享自习室自习,“因为这里离得近,环境也好”。“共享自习室”的经营者往往会根据消费群体、区域等信息进行定位与分析,随后推出适合自身消费特点的服务,“有的地方会收费或按小时收费,有的则按小时收费”。而据一些经营者介绍,他们可能会根据消费需求为消费者提供点餐、提供小件物品等服务。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选择。

3,如何提升使用体验?
对于这种新型业态,很多消费者都对它有着期待:能够提供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然而,也有不少消费者表示,对于这种“共享自习室”的运营模式还是持保留意见的,比如有不少消费者认为它的价格太高,而不愿意去学习;还有一些消费者认为它的安全性比较低。对此,中国消费者协会法律与权益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朱巍表示,其本质上是一种共享经济形式的创新,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更加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对此她建议,消费者在选择自习室时候,一定要对其软硬件设施进行全面考量,比如是否安全舒适、是否具有隐私性等等。此外,消费者还要考虑到其是否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可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灵活调整使用时间和环境。

共享自习室虽然是新兴事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经营者要在营业执照上标明自己是经营性租赁行为。“从目前行业内普遍存在的问题来看,经营者未取得经营许可来经营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人工智能成创业风口,可盈利的机会在哪?

去年流行的还是马斯克、霍金、哈撒比斯等人背书的“人工智能恐怖论”,但到了2016年,人工智能却摇身一变成为创业的新风口。尽管人工智能的概念并不新鲜,甚至每隔几年就会流行一波,但这一次创业者们似乎要真刀真枪的实干起来。
作为计算机科学界的“圣杯”,人工智能在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报告里被预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代表,并由此引发了国内外互联网巨头和资本的跑马圈地。这看起来很美好,但摆在所有创业者面前的现实问题是,除了理想和情怀,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挣钱?
人工智能的苦行期和红利期
要理解今天创业者为人工智能疯狂的原因,以及资本为何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青睐,似乎有必要简单了解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史。和VR一样,人工智能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同样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势好与式微。总结来看,或可以将人工智能的历史分为苦行期和红利期。
人工智能的第一个红利期出现在60年代,当时的科学家们自信而又疯狂,“二十年内,机器将能完成人能做到的一切工作”成为当时科学界的主流声音。
人工智能的第二个红利期出现在90年代,典型的标志就是IBM 的“深蓝”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影响绝不亚于 AlphaGo 的围棋大战。
而在两个红利期的间隙和今天再次成为焦点之前,人工智能所经历的是一个又一个苦行期。比如在70年代因为人工智能的预言无法兑现,研究经费中断而进入低谷期。同样的事情还出现在80年代末和20世纪初。
不过,在人工智能的研究者走出苦行期之后,往往带来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成果,诸如控制论与早期的神经网络、新逻辑学和模态逻辑、Prolog语言和专家系统、Nouvelle AI与嵌入式推理等等。这些新的研究方法和逻辑的不断试错,对今天人工智能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当下或是人工智能的又一个红利期。一方面,图像识别、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人工的核心算法日渐成熟,并开始大范围的商业化应用;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研究走出了实验室,科技公司开始成为人工智能的主要推动者。
不难发现,“商业化”是人工智能当前的特征标签之一,不管是行业巨头还是创业者都承担了两个角色,即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也就意味着人工智能离象牙塔越来越远,也日渐成为更加实用的科学技术。与之同时,各路资本也开始追逐人工智能,仅国内就有创新工场、云启资本、IDG等创投机构积极表态。可站在创业者的角度来讲,人工智能的创业红利期来了吗?
人工智能创业的两个评判标准:道与术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看好人工智能的创业风口,也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同人工智能技术的商业化。原因并不难理解,大多数创业者并未能接触到一些核心算法,就拿图像识别来说,巨头们可以把识别准确率做到99%以上,但很多创业公司还停留在80%左右的水平。
借助商业化积累资金进行更深层次的研发,还是仅仅将人工智能作为噱头来蹭风口?或可以从道和术两方面来看。
道指的是战略,衡量着一个创业者的大局观。其中的一个核心准则是,纵然披上了人工智能的外衣能否真正的创造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持续性的盈利并推动一个产业的进步。比如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生产或运营成本、提供附加价值等等。
术意味着战术,考证的是创业项目的方法论。人工智能可以深耕的领域有很多,却又并非所有的领域都适用人工智能。好比说能否拿到足够多的数据进行机器学习,能否抓住显性刚需,进而实现规模量级的用户积累。
事实上,人工智能为急于涌进的创业者埋下了很多坑,比较常见的有两点,一是把人工智能作为炫技的需要,而丝毫不考虑用户体验的流氓做法,诸如人脸识别登陆、虹膜识别支付等等;二是对人工智能寄予不符合现状的要求,在微软的小冰、苹果的Siri等一炮而红后,一些创业公司纷纷推出聊天机器人,并炒作成所谓的“情感伴侣”。可结果呢?满是鸡肋,诟病连连。
有专家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基于两点创业,要么找到一个尚未达到爆发点的核心技术,类似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要么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借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改善一些行业弊病。然而在这些半虚半实的建议之外,创业者应该思考下面四个问题:人工智能是否适用于开放式的场景?人工智能是否要完全替代人?如何低成本的获取大数据?怎么设计算法的容错方案?
未能解决上述四个问题的失败案例并不少见,在恶劣天气就歇菜的无人驾驶、不成熟的智能机器人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决定了创业项目的前景,以及最现实的能否挣到钱。
这些领域或是最可能盈利的人工智能创业
调查结果显示,盈利良好或前景乐观的AI创业项目有着三个共同点,即应用于封闭可控的场景、辅助人类完成重复性的具体工作、以及可实现的切入点。或许只有满足这些条件,创业者才真正迎来了赚钱的红利期,幸运的是这些领域并不稀缺。
以客服销售领域为例,电商时代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就是客服,即便是一个月流水只有五六十万的淘宝店,往往需要配备5人以上的客服团队。事实上,客服场景中有大量的重复性和标准下问题,比如产品价格、支持退货吗、是否发货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消耗太多的人力,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目前阿里、京东等已经将人工智能引入客服系统,也出现了网易七鱼、Udesk等第三方智能客服云服务,前景比较乐观,尤其是在很多具有数据门槛的垂直行业。
同样的情况还存在于投资理财、银行保险、医疗教育等领域。比如说,顶尖的财经分析师已然成为一种稀有资源,很多理财工具开始利用人工智能的数据处理能力计算最佳的组合资产配置,为用户提供最大的收益方案。再比如医疗水平本就属于难量化的东西,AI或可以结合诊断数据和病历大数据来帮助医生进行辅助性诊断。
总而言之,VR也好,O2O也罢,资本在追捧一段时间之后,不无进入了所谓的“资本寒冬”。而人工智能并不缺少“画饼”的想象空间,但理性的创业者并不希望难以落地的项目来冲击投资者的信心。换句话说,人工智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就好像90年代的互联网创业者难以想象今天互联网行业所流行的产品形态,想要在人工智能时代分一杯羹,前提是找到一个能够赚钱的领域活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向循环,从而继续在人工智能领域往下发展。
结语
人工智能终究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行业,创业者很难在理想和情怀的鼓舞下一蹴而就,最理想的恰恰是滚雪球般的不断成长。风口总会过去,概念总会失效,盈利才是推动创新和产业进步最现实的做法。
文/Alter,微信公众号:spnews 本文仅供“劲霸·创富汇”《汇·观察》专栏刊出,除作者自己渠道发布外,任何形式的转载需获得“劲霸·创富汇”(ID:jinbacfh)的官方授权。

在线教育巨头瞄准新风口:市场规模4000亿

作者 | 黄燕华
编辑 | 蛋总
出品 | 子弹 财经
K12在线教育巨头转型又有了新动作。
10月20日,猿辅导宣布正式进军to B智能教育市场,即将推出面向政府和学校的教育 科技 新品牌“飞象星球”,满足公立学校教学全场景的技术与服务需求。
同一天,掌门教育也传出进一步加码B端业务布局的消息,且目前其智慧教育服务、优质课程内容进入课后延时服务等进校业务已在全国多个区域落地展开。
为何K12在线教育机构转型瞄准智慧教育领域?在后“双减”时代,智慧教育会是一门好生意吗?这个新市场有哪些不得不啃的“硬骨头”?
什么是“智慧教育”?
简单来说,智慧教育又称“教育信息化”,是指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教育信息化有两个关键作用:一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方式。 由于我国东西差距、城乡差距明显,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应用,突破时空限制和技术壁垒,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贫困、偏远地区输送。
二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教育信息化集顶尖的学校资源、优秀的教师资源和丰富的素材资源于一体,能够实现资源的跨区、跨校传播和分享,解决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现状;同时,教育信息化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再者,教育信息化能满足课堂教学的多种需求,智能设备还能更生动地展示抽象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过,要充分发挥上述关键作用并非易事,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教育信息化中的教育均衡问题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各省区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平均约977亿元,而江苏、广东等区域教育经费一度超过2000亿元,宁夏、青海等经济落后地区教育经费不足200亿元。
事实上,各区域的教育经费差距巨大直接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水平,所以,目前与当地财政挂钩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制度,较难缩短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的差距。
而说起教育信息化,就不得不提到它的两个“时代”——教育信息化1.0时代和教育信息化2.0时代。
先看教育信息化1.0时代(2000年-2017年)。
在这一阶段,学校以硬件采购为主,是硬件普及的时代,主要实现“三通两平台”的建设目标,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课堂教学多以录音机、录像机等作为辅助设备,且普及率低。
不过,虽说这17年里已初步完成学校网络接入和智能设备等终端部署目标,但教育信息化产品对于“教与学”环节的改变极少。
再看教育信息化2.0时代(2018年至今)。
在这一阶段,教学中采用的多媒体设备成为了教育领域中的主导,多媒体中控系统、触屏一体机、平板电脑等多媒体设备成为了教学领域中的主要教学设备,网络教学播录系统等融入教育领域中,教育信息共享化优势对于二、三线城市以及边远地区教学机构教学品质提升带来了极大助力。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这份行动计划可谓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它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从1.0时代向2.0时代迈进。
同时,该行动计划里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论断是“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这也是继《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之后,对教育信息化地位和作用的又一个全新定位。
另需指出的是,教育信息化2.0是一个时期的概念,持续时间不确定,或5年或10年甚至更长。
而2020年的全球疫情爆发,则进一步凸显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国家更强调软件、教学资源及技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重构,这涉及教育理念、方式和体制的全方位转变。
至此,教育信息化的改革浪潮为智慧教育的到来做好了硬件、软件及人们思想上的准备,尤其自“双减”政策出台后,国内智慧教育的大幕已然拉开,正吸引着各大教育巨头闻风而至。
事实上,在“双减”政策之后,K12教培机构转型杀向智慧教育赛道并非毫无依据。
首先,智慧教育市场空间大。据「子弹 财经 」了解,202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42920亿元,其中,9%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被用于智慧教育建设。照此测算,2020年我国智慧教育市场规模大概在3863亿元,而预计2021年将超过4000亿元。
对K12在线教育巨头们来说,其失去重要支柱业务后,亟需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只有新进行业是一片大海,其才能在上面远航;如果只是一个小湖泊,则很难将其撑起。
“智慧教育赛道再做10家上市公司都没有问题。”蓝象资本投资副总裁陈晶对「子弹 财经 」说道。
其次,智慧教育的政策利好不断。「子弹 财经 」注意到,仅今年7月,便有两项重要政策出台。
先是7月21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教育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信息化为主导,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接着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作业设计质量以及学校课后服务水平。
此外,K12在线教育机构转战智慧教育这一战略也受投资机构看好。
在刚刚过去的10月,松鼠Ai完成新一轮融资,投资方为绿地、东方国资和中信,且投资款已全部到账。而松鼠Ai将获投原因之一归于投资方看重其在智慧教育版块的发展,及在智能硬件方面的突破。
不过,陈晶认为,K12教培机构转战智慧教育领域并非十分理性。
因为to B或to G是一门复杂生意,而非简单生意。“所谓‘简单生意’,是说你只需要在某个环节里做到最好就行,但to B或to G的生意需要你面面俱到,每一环都要比较强。”陈晶坦言。
既然是一门“复杂生意”,就意味着机构服务的周期相对会比较长,同时需要具备极为优质的客户服务能力,而这并非各玩家在一朝一夕间便能炼成的“内功”。
除了有望获得更多优质资源,K12教培机构的进入还将对主打工具、管理平台的智慧教育玩家起到补充性作用。
晓羊集团创始人周林向「子弹 财经 」表示,K12教培机构的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题库、课件、教学、教研等内容和资源体系的构建上,而非校内使用的工具和管理平台的打造上。“他们的加入,对我们来说其实是一个较好的补充。”
不过,周林也提到,他们的加入,将给那些原本为学校提供各种智慧教育内容资源的机构带来较大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K12教培机构们的入局,大概率会导致智慧教育行业竞争加剧。而竞争加剧,或将拉低既有智慧教育玩家的利润。
在陈晶看来,如果新玩家们进场后,围绕一线老师的实际需求去研发智慧教育产品和系统,则将真正帮到后者。否则,他们的加入,对一线老师来说没有实际意义。
客观来看,在中短期内,智慧教育行业玩家面临的挑战并不会因K12在线教育巨头的加入而得到缓解。
当前,业内普遍认为提升地方主管部门对智慧教育的认知度是首要任务,而且还要在智慧教育推广进各地的公立学校时,妥善地处理决策者和付费者的关系——这两项任务恐怕就能“劝退”不少玩家。
此外,横亘在各企业面前的挑战还有——如何管理好现金流。
业内人士向「子弹 财经 」透露,很多公立学校愿意为智能硬件这类基础设施买单,却不太愿意为软件买单。更要紧的是,to B或to G类机构通常会面临回款的难题,而此前to C类教培机构一般采用预收费模式。
陈晶提到,如果是五万元或十万元以内的订单,由学校校长直接签字支付即可,而订单金额一旦超出上述范围,则需要公开招投标,及走后续审批流程。走审批流程意味着会产生账期。
“比如,50万-200万的订单,回款至少需要半年时间,5个亿的订单,回款至少需要三年。甚至一些应收账款被拖欠太久,机构最终只能按坏账处理。”她说。
据她了解,在业内类似的坏账情况较为常见,“很多人都觉得选择接受to B服务的机构有钱、有预算,没错,机构是有钱是有预算,可问题是机构也有账期,大部分玩家在进入这个市场时,根本意识不到账期有多长,要承担的风险有多大。”
当然,很多智慧教育玩家正通过提升销售价格的方式来缓解账期问题。比如,成本仅需1000元的智慧教育产品向公立学校售卖高达1万元,多出来的9000元利润被用于走关系、激励老师、渠道抽佣以及填补坏账窟窿等。
此外,“如何在决策者、付费者和使用者三方需求中寻得平衡”也成为诸多智慧教育玩家难以逾越的一座大山。
这是因为智慧教育产品或系统的决策者、付费者和使用者等三方分离,各有所需。据陈晶介绍,学校的决策者更关心学校升学率、生源质量以及办学特色等,而教育局等付费者更偏向酷炫、技术含量高等卖点十足的智慧教育产品或系统。
不过,教师这类一线使用者更在乎智慧教育产品或系统是否稳定可操作,以及能否为其降本增效。“酷炫的东西未必好用,公立学校如同‘拼多多市场’,很多一线老师对产品的功能要求是能用就行。”陈晶补充道。
值得一提的是,to C类机构转型G端,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们无法适应另一个组织和体系下,完全陌生的、漫长的决策链。“他们不会很快理解教育局局长、校长、老师等不同角色的各自考虑。”陈晶称。
而摆在智慧教育玩家们面前还有另一个难题——要如何做到 科技 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周林看来,要实现上述融合,机构不仅要懂技术,也要深刻理解教育,尤其是理解公办教育管理、教学的方方面面和学校的实际需求,唯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一款真正帮老师减负增效,提高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产品。
“这不是一个纯粹的 科技 企业或互联网企业想做就能做成功的。”周林说。
当然,有些机构给出了一个相对可行的解决思路。就拿晓羊集团来说,该公司的大部分管理层人员,曾在公办学校当过校长、信息中心主任、老师和教务等,对学校教学和整体运作有较深入的了解,为了能够及时响应不同地区的学校提出的需求,晓羊集团还组建了一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服务团队。
另据「子弹 财经 」了解,在未来,智慧教育玩家除了解决上述难题外,还需要打造一个数据完全融通的整体解决方案。
周林提到,很多学校面临严重的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的问题。而因为数据都留存在各个碎片化的系统中,导致一个老师需要记忆和管理多套用户名和密码,一个同样的期末考试数据需要老师在多个系统进行重复的操作。
这样的问题显然使学校无法真正进行大数据分析,形成有效的数据画像,更无法为学校留存有价值的数据资产。
所以,一个数据完全融通的整体解决方案,对学校来说是最为渴求且迫切的。“但问题是,要想把所有底层数据融合打通,除了需要深刻理解公办教育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实际需求,也需要竭力攻克来自技术层面的难关。”周林说。
可以肯定地说,在这一轮智慧教育的新混战中,每一个进场的玩家都无法逃避上述任何一个挑战,因为公立学校在筛选合作伙伴上越来越严格。
“现在很多学校已经不再是领导一人决策,他们在采购之前,通常都会要求机构提供一段时间的试用,且试用过程中会听取老师的使用反馈,并对产品进行深度了解后才做出采购决策。”周林表示。
当公立学校的决策流程愈趋谨慎,采购标准愈趋严格,就会助推智慧教育行业不断升级迭代。“现在,很多学校也逐步意识到,其实最有生命力的还是产品和服务,所以最终还是产品说了算。”周林补充道。
不可否认,K12在线教育巨头的加入,势必将带动智慧教育行业热度的上升,吸纳更多的资金和资源聚集,从而让整个行业想象空间变得更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智慧教育的玩家们接下来会一路坦途。
进军这个近4000亿元规模的智慧教育市场,注定不会是一场轻松的比赛,而无论是新入局者或者老玩家,不管使出什么“杀手锏”,最终能为学校解决管理与教学的实际需求才是“硬道理”。
*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