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综合 > 正文

三衣一具、头陀十八物、衣单两斤半是什么意思

关于行脚僧的问题

应该是三衣一钵。三衣是:五条衣、七条衣、大衣。【三衣】 (名数)佛制称为衣者,袈裟也。后世别袈裟与衣。称三衣为袈裟。种种僧衣。咸有别名。三衣者:一、僧伽梨San%gha%t!i,译言众聚时衣。大众集会为授戒说戒等严议时著之。二、郁多罗僧Uttara%san%ga,译言上衣。在安陀会上著之。三、安陀会Antarva%saka,译言中著衣。衬体而著之。三衣皆为方形。缝缀数多之小片者,故随其条数而分三衣。五条为安陀会。七条为郁多罗僧。九条已上为僧伽梨,特称僧伽梨为大衣。 三衣一钵为比丘生活之质素。【十八物】 (名数)菩萨戒经说菩萨修头陀行时,及游方而往来百里千里,宜常以十八物随身。一杨枝;二澡豆,和

佛教三衣、七衣、九衣、祖衣的区分

三衣:指僧人所穿的三件僧衣,总称为架缓。“三衣”分别为五条衣、七条衣和大衣。

五衣,称为僧伽梨;此云中宿衣,亦云下衣,亦云杂作衣,凡寺中执劳服役,路途出入往返,当著此衣,五衣的制法,共分五条,每条一长一短,故名五条衣

七衣,称为郁多罗,由七条布缝成,每条两长一短,共计二十一隔。此衣穿在 五条衣之上。因覆于左肩,又称覆左肩衣。行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穿着此衣,故又称入众衣。

九衣,称为安陀会,有廿五条、廿三条、廿一条,也称为祖衣。出家人最多只有这三件衣。

扩展资料:

僧服的特点

梵语叫僧伽服,意译为复衣、聚众时衣。它由九条到二十五条布缝成。此衣穿在最外面,是僧人的礼服。凡说法、见尊长、进王宫、乞讨布施时必须穿着,故称祖衣。

此衣分为三品九种:下品三种分别为九条、十一条、十三条,每条皆两长一短;中品三种分别为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皆三长一短;上品三种分别为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每条四长一短。

大衣的隔数,从九条衣的二十七隔到二十五条衣的一百二十七隔不等。条数、隔数越多,著衣者的身份越高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僧服

头陀是什么意思

梵语音译词。不长住在一地、到处乞食、坚持苦行生活的僧人。
亦作“头_”。梵文dhūta的译音。意为“抖擞”,即去掉尘垢烦恼。因用以称僧人。亦专指行脚乞食的僧人。南朝齐王屮《头陀寺碑文》:“以法师景行大迦叶,故以头陀为称首。”《法苑珠林》卷一○一:“西云头_,此云抖擞,能行此法,即能抖擞烦恼,去离贪著,如衣抖擞,能去尘垢,是故从喻为名。”宋洪迈《夷坚乙志·张淡道人》:“其徒有头_一人,又秘藏纸画牛一头,每与客戏。”《西游记》第十七回:“话说孙行者一_斗跳将起去,_得那观音院大小和尚并头陀、幸童、道人等一个个朝天礼拜。”清郑燮《道情》之三:“老头陀,古庙中,自烧香,自打钟;兔葵燕麦闲斋供。”头陀,梵文Dhūta的音译,意为抖擞,谓精勤振奋,去除烦恼污垢,意即弃除对衣、食、住等贪著,以修炼身心。即佛教倡修的苦行。亦称头陀行、头陀事、头陀功德。凡是修习头陀苦行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严守如下十二种修行规定:
(1)要选择空闲的地方;
(2)要过托钵的生活;
(3)次第乞食不择贫富;
(4)每天日中一食;
(5)要适量饮食;

(6)午后不得饮浆;
(7)要穿粪扫衣;
(8)只有三身衣;
(9)要常树下坐;
(10)要常露地坐;
(11)要在坟间坐;
(12)要常坐不卧。修学头陀苦行者,要过这样简单的生活,这也是清净的生活。【头陀】华译为抖擞,即抖擞衣服饮食住处等三种贪着的行法,修头陀行者要遵守十二条规则,叫做十二头陀。俗称行脚乞食的僧人为头陀,亦称行者。
头陀就是苦行僧的意思。「头陀行」为心甘情愿地自我偏苦、吃苦的修道生活方式。早期『阿含经』中载有「十三头陀法」。「头陀」(dhata)意为「修治身心,舍弃贪欲,去除尘垢烦恼」,是释迦佛时代古印度宗教修持中的一派,也是印度各小国间社会上所尊崇的道风。由於「苦行」有助於五欲的舍弃和烦恼的调伏,而苦行者又常具有特殊的德能,因此,古印度以来,苦行僧在社会群众崇拜和信仰方面,感动力和影响力就特别地深远!

蒲甘王朝时期,僧人用什么刷牙?

齿木,指用来磨齿刮舌以除去口中污物之木片,为印度僧团之日常用品,大乘比丘随身的十八物之一。梵语音译惮哆嘎瑟詑、禅多抳瑟插,双作杨支。 关于齿木的由来,《五分律》卷二十六中记载:“有诸比丘不嚼杨枝,口臭食不消。有诸比丘与上座共语,恶其口臭,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应嚼杨枝。嚼杨枝有五功德,消食、除冷热涎唾、善能别味、口不臭、眼明。” 十八物指古代大乘比丘随身携带的十八种物,《梵网经》说:“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是哪十八物呢?具体如下—— 一、杨枝:又叫齿木,是用来清除口内臭气的木片。 二、澡豆:指由大豆、小豆、豌豆等磨成的粉末,用来沐浴、洗涤。 三、三衣:指僧伽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