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论家庭教育》作者是谁?
- 家庭教育
- 2022-07-20 17:43:13
求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介绍+教育名言~~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及名言荟萃 •要想自己成为幸福的人,就应当对别人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赤诚相见。 • 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 • 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我们所以需要友谊,并不是想用它打发时间,而是要在人身上,在自己的身上培养美德。 • “明天”,是勤劳的最危险的敌人。 • 要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和领会到:他的每一步、每一个行动都会在他身边的人——同志、父母、教师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引起反响。只有当他不给别人带来灾难,不欺负和扰乱别人时,才能成为一个生活得平静而又幸福的人。 • 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苏霍姆林斯基的资料
苏霍姆林斯基(1918年-1970年),出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家园合作的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
家园合作的概念最早是由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苏霍姆林斯基,男,1918出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家园合作的意义介绍
家园合作有助于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幼儿园教育是一种能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有目的的活动,通过幼儿园有目的和有计划的进行教育,促进幼儿的身体生长,智力发展,个性发展以及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
家园合作有助于促进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家庭教育既是奠基性教育,又是长久性教育,对于幼儿的影响深远,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幼儿模仿的榜样有助于父母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家园合作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和知识的提升。
读《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有感
初中生,特别是初中女生正处于特别敏感的时期,在成人看来很小的一件事情,对她们来说可能比天还大,这个时候需要家长正确处理。同学转告了我的意思,家长欣然同意。于是想到了我04年暑假的读书心得演讲稿,发表出来请朋友们一阅,也算是对我博客的更新了:)。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的第九十九条《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中说到:“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我们在坐的各位都已经或必将具有这种双重身份,即我们会既是教师又是家长,所以我针对着这一条建议的学习,有了以下的一些体会,现在跟各位领导和老中外著名学前教育家有哪些
一、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德语: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öbel,1782年4月21日-1852年6月2日),德国教育家,被公认为是19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几个教育家之一 。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
他不仅创办了第一所称为“幼儿园”的学前教育机构,他的教育思想迄今仍在主导着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方向。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世界各国幼儿教育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
二、陈鹤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浙江省上虞县人,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早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留学美国五年,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最初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东南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和教务主任。后担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和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校长。
三、李晓巍,女,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老师,研究领域: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的保护性与危险性因素评估会议。
四、汪俊,学前教育专家,南京市家长学校总校主任、南京市家庭教育咨询中心主任、江苏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家庭教育专家讲师团成员、江苏省网上家长学校特聘专家、南京市社科联特聘讲师。江苏教育电视台"热线连万家"主持嘉宾。
五、林玉萍,学前教育专家,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学前教研室教研员,北京市朝阳区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试点工作小组成员,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第六届责任督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鹤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晓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汪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玉萍
上一篇
平面设计在那个教育机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