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折花,老师教育他要爱花,他却说陶渊明就曾 采菊东篱下,说明陶渊明不爱花吗?该怎么教育他 呢?
- 家庭教育
- 2024-09-03 17:44:35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古人以诗词来传递自己的情感和志向,而“梅兰竹菊”又是古诗中常见的意向,诗人喜欢用以 “花中四君子” 著称的梅兰竹菊借喻,表达出自己的高尚廉洁情操。菊花,盛开在寒露,正值百花凋零之时,不畏风霜的傲骨让古人为其痴迷,用其明志,比拟自己的高洁情操,以菊花不畏严寒,迎寒风盛开的特质来比拟自己不畏艰难,淡泊明志的精神。
提到菊花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魏晋时期诗人陶渊明,他对菊花的偏爱可以从诗中感受到,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流传至今,这句话出自魏晋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陶渊明写过一组二十篇《饮酒》,都是用来描述陶渊明辞官隐匿后的生活状态和面对人生的态度。组诗中提到了很多代表高洁本性的意向,例如盛开在寒冬的梅花,四季常青的松树等等。然而《饮酒》组诗最为出名的就是描述菊花的这首,《饮酒.其五》,而陶渊明成为了爱菊的代表人之一。在这首流传千古的诗中我们该如何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话呢?
1.作者背景
这首诗是在陶渊明辞官后写的,当时陶渊明不愿意驱逐权贵,官场上的那些魑魅魍魉与陶渊明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所以他宁愿辞官也不愿意与官场同流合污,过上了隐匿乡野的生活。
2.原文解析
诗歌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大概的意思是:在人间居住,却没有车马喧嚣,一片宁静。如果问我为什么可以做到如此,大概是因为心远离了世俗,居住的地方才显得更加偏远。在篱笆附近采菊花的时候,一抬头便望见了远处的南山。山中的气息和夕阳景色都十分美好,天空的飞鸟成群结队归家。这诗藏匿着人生真谛,我却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它。诗中描述作者随意采摘着菊花,一抬头看到了南山,作者用 “悠然”来形容见到南山时的状态,既是山中美景给人闲适的感觉,更是作者内心的恬淡与自然。或许,在此时此刻,陶渊明的精神已经与山相容,远离尘嚣的他在这里找到了心灵归处,这里的“悠然”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就是迎着世俗寒风盛开的“菊”。
陶渊明为什么采菊东篱下
因为厌烦了世俗的斗争,阴险,尔虞我诈,才选择了去归隐。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注释
(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赏析
赏析:
这首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尽管庄子早就说过,这一切都是“宾”,即精神主体的对立面(用现代语汇说,就是“异化”)。
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无法摆脱。而陶渊明似乎不同些。他当时刚刚从官场中退隐,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
于是有了这首诗的前四句。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车马喧”,意味着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所谓“冠带自相索”。因为陶渊明喜欢诉穷而人们又常常忘记贵胄之家的“穷”与平民的“穷”全不是一回事,这两句诗的意味就被忽视了。
实在,陶家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是浔阳最有势力的一族。所以,尽管陶渊明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门无车马终究是不寻常的。所以紧接着有一问:你如何能做到这样?而后有答,自然地归结到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处的“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进一步说,“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
它代表着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高明在这种结构毫无生硬的人为痕迹,读者的思路不知不觉被作者引导到第四句上去了。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字宙而存在。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原来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化”迁变的表现。
只是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投入到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和名利的竞逐中,以至丧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满焦虑和矛盾。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态,只有归复自然,才能求得。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实际的意思,是说这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泼泼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后世禅家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非常重要。它提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去体悟,去咀嚼。
这首诗,尤其是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称誉。然而简单地以这种美学境界来概括陶渊明的全部创作,又是偏颇的。因为事实上,陶渊明诗文中,表现焦虑乃至愤激的情绪,还是很多,其浓烈几乎超过同时代所有的诗人。
但也正因为焦虑,他才寻求静穆。正像开头说的,这是在新的困境与背谬中所寻得的理念和诗意上的完美的生命形态。也许,人们能够在某个时刻,实际体验它所传达的美感,进入一个纯然平和的、忘却人生所有困扰的状态,但这绝不可能成为任何人(包括陶渊明)的全部人生。
出自:魏晋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扩展资料:
《饮酒·其五》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桃花源记》中为什么陶渊明要用桃花呢?他不是喜欢菊花吗?
他虽然喜欢菊花,但不代表他写任何事物都得用菊花才行 你比如说在这篇古文里面,想象一下漫天飘菊花旁边还有野草丛生那个场面真有点惊悚,而且你思考一下,菊花它的象征意义肯定和本文主旨是无关的 而桃花则不一样啊,“落英缤纷”这个场面显得要去的地方一定是个世外仙境,这景色描写多美啊,反而更突出了住在桃花源人们生活的幸福,更显示出现实社会的肮脏和丑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代表了陶渊明信念或理想?
代表了陶渊明远离世俗烦恼,悠然自得的一种心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 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这两句是说无意中偶见南山,从南山胜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与自己隐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 这首诗是非常好的一首诗,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上一篇
教师如何引导家长做到家庭健康教育和幼儿园健康教育相互统一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