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正文

外教史上首次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家是谁?只是提出了并没有实践。

第一个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人是谁

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把教育与劳动结合付诸实践的人。

裴斯泰洛齐早年受法国启蒙思想特别是卢梭思想的影响,又得益于学院一些进步教授的教诲。决心放弃神学研究,38岁开始从事一项教育贫苦儿童的计划,让学童一面纺织一面学习,以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

他深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发展机能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项计划最后终于失败了,只是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由于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他就转而从事写作。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受18世纪启蒙思潮的影响,认为教育是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他看来,社会的腐败和道德的堕落,是由于不合理和不平等的教育制度造成的;劳苦大众的贫困和悲惨的生活境遇,同样也是因为他们缺乏教育和文化知识的结果。

因此,他要求彻底改变这种不合理和不平等的教育制度,主张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制度,使社会各阶级的儿童,包括贫民的儿童都能受到一种合理的、符合他们实际生活所需要的教育。

希望通过提高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文化知识水平,改变他们实际上生活所需要的教育;希望通过提高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文化知识水平,改变他们悲惨的生活境况。裴斯泰洛齐还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些自然所赋予的潜在能力,并且这些能力都具有渴望发展的倾向。

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潜在能力。教育者必须深入研究和认识儿童的自然发展,并努力使教育与其自然发展相一致,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与夸美纽斯、卢梭一样,裴斯泰洛齐将教育适应自然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原则。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裴斯泰洛齐

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家

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又译佩斯塔洛奇。18世纪末、19

世纪初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1746年1月12日生于苏黎世。

其父为医生,在他5岁时去世,母亲和忠实的女仆巴比丽抚养和教育他,女仆的自我牺牲精神

使他终生难忘。幼时曾住在外祖父的村庄里,目睹农村破产的境况和农民的悲惨遭遇,从小

就对农民的疾苦深为同情。他从一所拉丁学校毕业后,进入卡罗林学院学习语言学和哲学。

在此期间,他受到卢梭的《爱弥儿》、《社会契约论》的深刻影响,强化了他的民主主义思

想倾向。

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史上的显著功绩,在于创立了一个新的教育理论体系,特别是初等教育的

理论,并在实践中予以贯彻。他关于教育的最基本要素理论,奠定了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的

基础。此外,他在家庭教育方面,世有许多很好的见解。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对英、法

、德、美等国的影响很大。清末以来逐渐传入中国,对旧中国的初等教育也有相当的影响。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怎样的?对当时产生怎样的影响?

裴斯泰洛齐他不是第一个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人,但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这思想付诸于实践的教育家。

接下来就让我给大家讲一讲他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裴斯泰洛齐在新庄的“贫儿之家”的时候,他就开始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初步实验,他当时的设想是这样的,使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而实现生活的自给。并且学到了一定的生产劳动技巧又能够学到文化知识,他认为这样也许能够帮助没有经过学校接受教育的农民,平民自己提高劳动能力,学会谋生本领,改善生活状态的最好途径,但是呢,这种只是一种简单,单纯的外部结合,教学与劳动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

后来他在斯坦兹孤儿院时候,继续进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验,他让孩子们每天早晨两个小时,下午4个小时学习功课,其他时间参加劳动,但这次能具有明显的新特点,就是明确将学习与手工劳动相联系,其次安排学习为主,参加手工劳动为辅。此时的他深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并认为这也是基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途径。

他关于初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和有关论述,反映了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时代对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的新要求。

那么对当时有怎样的影响呢?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人的和谐发展和社会改造的重要意义。但是时代的限制,他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找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在联系,也不明白真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当时的瑞士的社会条件下还能是一种理想,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他把教育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首次付诸于实践再加上理论知识论述,这在教育发展史上无疑是前所未有的。

教育最早在什么时候提出的

语源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有识之士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

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提倡新式学堂。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教育的逻辑起点自然是人类社会的产生。从猿到人的转变是由于生产劳动,猿在劳动中逐渐形成以大脑和手为核心的主体机制。大脑可以思维,手可以操作,这就使人区别于一般动物而变成“高级动物”。

有了主体机制才有可能成为具有实践认知能力的主体人,人类才能把自己提升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从而把客观世界变成人类改造和认识的客体。而要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是需要有主体能力才可以的。人类社会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自身存在形式。



教育之“最早”:

1、在我国,最早出现“教育”一词:《孟子·尽心上》。

2、最早对“教”和“育”进行单字解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3、最早出现“道”和“德”:老子《道德经》。

4、最早连用“道德”一词:荀子《劝学》。

5、文艺复兴时期,艾拉斯莫斯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

6、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9世纪中叶,提出较为系统的课程论。把“课程”用于 教育科学的专业术语《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7、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

8、最早提出“教学相长”教育主张的著作:《学记》。

9、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 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10、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凯洛夫的《教育学》。

11、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12、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的《终身教 育》。

13、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14、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教育家:孔子(中国);苏格拉底(西方)。

15、“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柏拉图。

16、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士多德。

17、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的教育家:康德。

18、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出来的教育家:培根。

19、裴斯泰洛齐——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的教育家;西方教育史上第 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20、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该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 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赫尔巴特。

21、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

22、第一个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教育家——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23、最早提出关键期这一概念的教育家——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教育 (汉语词语)

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的著作到底是《论语》还是《学记》啊?快考试了,求答案啊。谢谢各位

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的著作是《学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田慧生、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如密《教学论》:《学记》是我国系统论述教学思想的第一本专著。它不仅是我国古代先秦儒家教学思想的总结,而且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系统论述教学问题的一篇专著。

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顾树森支持郭沫若的说法,认为“《学记》是写作于战国后期而为乐正子一派儒者的作品,它是继承思孟一派的观点而从性善出发的,可能是孟轲弟子乐正克所作”。

扩展资料: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把教育作为实施政治,进行社会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所以《学记》一开篇就用格言式的优美语言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学记》的作者以托古改制的方式,用格言式的精美语言阐发了教育在移风易俗和建国君民中的作用,强调了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目的,从而把教育与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相联,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

《学记》对中国教育史,也是对世界教育史的最大贡献还在于它首次提出了长善救失、臧息相辅的教学原则,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来倡导的启发诱导,即善喻的教学原则。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尤其是孔子和荀子重视教师问题的传统,认为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有了好的教师,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可以得到斧正,不科学的内容体系可以获得调整,不明确的教育目标可以明确突出。关于教师的作用以及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记》均有论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记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