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正文

教育孩子时,是该扬长避短还是取长补短?怎样挖掘孩子的最大潜能,让教育更适合儿童呢?

孩子的未来竞争力,究竟是该取长补短还是扬长避短?



说来奇怪,很多家长虽然希望自家孩子在某一方面有天赋,但是一旦孩子又在其他领域显出极端的不擅长之后,却不花时间发展孩子的长处,而是弥补孩子的短处。

为什么家长总是在追求一个大众化的目标指向?平均思维的影响,其实是源于一个案例。

西方学者阿道夫·凯特勒借助天文学家取平均值的理念,算出了历史上第一个“平均人”。

什么是平均人呢?

它指的是个体在身高体重甚至其他方面都和别人“差不多”,达到了平均水平,或者是高于平均水平的人。

这在19世纪中期里,是一个不小的突破,因而,“平均”一概念成为了数据分析的重要影响因素,许多人开始以“平均”为衡量标准,这才有了现在的“取长补短”等思想,因为我们都在追求“平均”,在寻找平均,它也被称为“平均思维”。



一、什么是“平均思维”

平均思维说明的就是众人在生活中寻找一定的标准,再向这些标准靠齐的过程。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与这些标准相接触,比如孩子的学校会在每次考试以后,出示各种分数分析的数据,诸如平均分数、最高分数、最低分数,它们都是“平均思维”的衍生物,用来帮助家长判断,自己的孩子处于哪个阶段。

除此之外,家长们还有一个普遍的思维,那就是孩子这方面的能力不行,就通过其他的方面来弥补,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不被人落下。

这种非彼既他、用长板补短板的思维,也是一种“平均思维”。因为家长们在对照着某种标准,才会想要通过改变去迎合标准。



二、被“平均思维”影响的孩子,容易失去竞争力

在平均思维之下,家长追求的方面不断增加,父母乐此不疲,可是孩子会变得越来越疲软,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对比比较,孩子反而会失去自己的特色,影响其核心竞争力,最终变得更加平常,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

比如家长刚看到孩子数学成绩提高了,可以再一看英语成绩的各项指数,立马就会表示,不行,这样下去会偏科的。

于是,家长开始把孩子学习、补习的侧重点放在了英语上,这样的确能够缩小学科之间的差异,但是同样会让孩子丧失对于数学科目深入思考的机会。

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被平均思维影响的孩子,容易顾此失彼,反而丢掉了原本的擅长的东西。



三、家长如何打破“平均思维”

1、家长摆正心态,不盲目从众

平均思维里,家长会普遍觉得,别人会的孩子也要会,别人都有一技之长,自己的孩子当然也要有突出的地方,别人家的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自己的孩子怎么可以对此一窍不通呢?

很多家长会在社交中把别人的特长当做一种标准,这样很容易丢失自己的目标,迷失了方向。

因而,家长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孩子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我们不能用每个“其他人”的现状衡量自己的孩子,因为你的孩子也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天赋也是别人所没有的。这一点,家长们该深信并且保持孩子的特长。

孩子的教育是扬长避短还是取长补短

个人意见二者可视情况选定,灵活应用,不可拘泥于一种方式,因材施教。个人认为如果想培养一个有主见,有爱好,优秀的孩子,在生活中的教育应该是引导比强迫好,鼓励比批评好,支持比否定好。

你更赞成“取长补短”式教育还是“扬长避短”式教育?

我更赞成“取长补短”式教育,多学习一下别人的长处来帮助自己改善自己的不足之处。可以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完善。

教育孩子该怎样扬长避短呢?

家长不要期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全才”,要换一种角度看孩子,比如看看孩子最长的那块木板,最好带着放大镜仔细看一看。将孩子的特长挖出、重点培养,也就是在长板上多下功夫,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不断获得自信,你会发现孩子的长板更长,而短板并不短。 记住:与其让孩子“取长补短”,倒不如让孩子“扬长避短”。

教育,是要扬长避短,还是要全面发展?麻烦告诉我

我曾经是一名学生,作过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我现在是一名教师,教过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自己和自己在内心里辩论过,没有结果;自己和别人在办公室讨论过,没有标准。关于教育的智理名言不胜枚举,每句名言似乎都有道理,但没有哪句名言能给出答案。倒是在教育女儿的问题上,让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有所省悟。 小女儿现在33个月,很多人都夸她聪明,说她是“神童”、“才女”。与同龄甚至比她大一两岁的孩子相比,她懂的东西确实多一点。在她刚上幼儿园时,幼儿园里的老师就说她是班级最聪明的一个。其实我心里非常清楚:孩子就是孩子,她不是神童,只不过是个智力正常的孩子。对于智商正常的孩子,其所懂知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