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正文

一些家长剥夺孩子休息游戏的时间,甚至用严酷体罚的方式让孩子考上名校,谈谈如何评价这一类“成功教育”

父母习惯用严厉的体罚教训孩子,这是教育的方式吗?对孩子身心有何影响?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丢失了?还是好吃的没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担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别再伤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妈妈吵架了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爸爸妈妈又发脾气了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

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前几年热播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

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

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

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父母失信、撒谎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

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

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或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

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

父母要承认与孩子之间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孩子能与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要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进行自由选择。

忽视孩子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从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难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父母的消极教育会剥夺孩子的希望,该如何做出改变呢?

教育分为“教”和“育”,也就是说不仅仅要照顾孩子的吃穿住还要教导他们成人,就像学习一项新的技能一样,育儿也是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进步的。

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父母的情绪难免会投射到孩子身上,如果总是抱怨或者指责,就会将这种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家长坚持不懈的把一些负能量传递给孩子,就会给他们创造一个负面的现实,不管拥有多么积极正面能量的孩子长此以往也会变得消极。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身为父母要谨言慎行,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让他们能够在儿童时期模仿到的都是父母积极正面的行为,教育的时候父母要用积极的暗示来代替消极的惩罚。



在错误面前孩子如果受到积极的暗示是很容易就能承认和改正错误的,但是如果只用惩戒的话未必能让孩子纠正自己的错误,甚至还有可能和父母对着干。

尤其是年纪小的孩子,不懂得什么叫做“忠言逆耳”,尤其喜欢听好话,用积极的暗示让孩子高兴的接受父母的“批评”他们会更愿意纠正自己的过失。如果家长一看到孩子做了错事,就教训或者责骂,可能就会让孩子生出怨恨之心。

孩子并没有家长所想象那么不分是非,有的时候他们知道自己做的是错事,但就是想尝试一下或者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而去做,家长如果总是用责骂的方式去惩罚孩子,会让惩罚的力度越来越小,就会变成家长不停的唠叨,孩子却不会放在心上。

即使孩子的学业成绩欠佳,父母也要多给他们一些积极的暗示,让孩子保持学习的热情,同时要放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决定孩子未来的有很多因素,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关键的是学习的信念。



在中国教育文化中缺乏一种用赞扬和鼓励还激励孩子,所以要教导他们学会从一件小事中体会快乐,让孩子明白有的时候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反而会让人生变得有意义。不是一定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或者是成为富豪才能算是成功,有的时候孩子做事情还没开始做,家长就会提醒他们有可能会失败,导致孩子做事稍微遇到点困难想到的就是退缩。

作为父母,改变自己就要从克制自己批评的欲望开始,从改变正话反说的习惯开始,从改变自己的不相信,不鼓励开始。

这并不是说不是对孩子的不足,缺点和短处视而不见,而是在孩子有勇气去尝试和改变的时候多鼓励他们,让他们带着观察和学习的态度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小事,学会感恩。

消极的教育方式会剥夺孩子的希望,当孩子犯错之后对他们恶语相向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教育,尤其是对孩子断言他们会有糟糕的未来,这样的评价不仅对孩子犯错没有帮助,反而会加重孩子的缺点。




这个时候家长用积极的暗示,才是尽快帮助孩子走入正途最好的方式,以为用羞辱的方式就能纠正孩子的行为是错误认知,平时确实有孩子因为害怕别人的羞辱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但改变只是表面的,自卑会更深的隐藏在孩子的内心。

当一个怯懦的人在自尊心受到挑战的时候,也许会抵抗,但是抵抗的方式往往是危险并且不合理的,这是不敢面对现实的表现。

孩子整天面对的是羞辱或者责骂,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会容易形成多疑,嫉妒,自私的性格,然后会变成一个挑剔,刻薄的人,他们在将来的人际关系中也会很少赞美别人。

有的父母说我们从来不惩罚孩子,只是让他承担后果,但是这种承担就是为了让孩子体验到消极的结果,这样做和消极批评没有什么不同。



无论方式如何,教训的潜台词都是“要让你知道后果的严重”,这种态度就会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教育的初衷是鼓励而不是通过羞辱来让孩子改变,用消极后果惩罚只会引来孩子的抗拒,而并非心悦诚服。

利用直接后果来教育孩子是正确的,但是直接后果不等于消极后果,要让孩子对自己的直接行为负责,而不是非要给他们上一课。要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明白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不应该存在权利的争夺,要让孩子学会分担责任并且鼓励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做出决定。

作为情感引导者,家长要和孩子换位思考,分析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克服所有的负面情绪,然后拿出一个解决问题的答案,激发孩子内在能动性,要让孩子因为自己能够受益而去做某件事情,而不是因为受到了威胁去做。



吼叫和打骂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叛逆之心,当家长对孩子大喊大叫,甚至大打出手的时候,家长其实是把自己的怒火发泄到了孩子身上,并不是真正的教育。

如果家长说出来的话并不是自己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那就有可能在采取错误的方式,讽刺和挖苦不会让孩子进步只会让他们自卑。

父母要有自觉识别出自己的消极教育行为,如果有就从现在开始改变一下说话方式,让孩子远离消极的教育行为。

如何看待老师体罚学生的行为?

自古都有不打不成器的说法,但是总有一些没有分寸的老师或者一些不怀好意老师拿这当借口,对学生除以相当严厉的体罚,我觉得这是非常不可取的,这样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身体,还会让孩子产生厌学的心理,这样就有违国家教育孩子的初衷,所以我并不赞同体罚学生这件事情,有什么事情可以口头教育,动手实在是没有必要。


以前有很多的例子说老师体罚孩子并把孩子致死的事情,想想就让人心痛,孩子是无辜的,反而是这些老师手法过激,他们本来只是想教训一下不听话的孩子,但是少数人却把这当成了一种权利,老师打骂学生本就无所谓,这就大错特错了。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肉,在一个家庭更是被寄予了很多的期望,家长把孩子送去学校是为了培养孩子,孩子被打了家长肯定会心疼,而有些孩子因为胆小,被打也不告诉家长,这就让事情更加负面化。

不得不承认,有些老师真的只是想让学生好,也有些学生不接受管教,不来点实际的学生更不会改正错误,但是为人师表,要有恰当的教育方法,君子动口不动手,身为老师更是要言传身教,要学会换位思考,哪个孩子不是父母的心头肉,可以教育,但是要采用恰当的方法。当然我所说的体罚不是都是错的,体罚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打骂和做出有辱孩子自尊的事情是不可取的,像一些罚抄写之类的我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也要有个度。

每个孩子都被寄予了很大的期望,还是希望老师有一套有效且不会伤害孩子的教育方法,最好不要去体罚孩子,不要让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教育孩子的,大家帮帮忙!

俗话说只有不会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家长一定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待孩子的点滴毛病都要设法在萌芽时予以矫正,从你说的莱卡哈内,你们对孩子是放纵与娇惯的,才使得孩子养成了现在的习惯,你们应该从现在起严格要求孩子,纠正孩子不好的行为习惯,否则孩子再长大一些你就知道头疼了,这么小的孩子关键在引导,孩子迷恋网络,家长不应该一味地指责或放纵,而应该设法理解、引导孩子;只有当家长也熟悉网络世界,才能引导孩子走正路。这样做,也许家长要花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绝对是值得的,因为督促孩子的同时,家长自己也在学习。父母与子女一起上网,是防止网络成瘾的有效方法,也利于亲子

如何对待叛逆期孩子

下面主要分析第二个阶段逆反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家庭教育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逆反期孩子的三大心理矛盾: 一:渴望独立与现实中对家长依赖的心理矛盾:青春期是孩子自我意识迅猛发展的时期,此时期,孩子心理上产生的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出现“成人感”意识到“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他们希望父母向对待成人一样地对待,这时,他们最讨厌父母仍然像对待孩子一样,对他们的活动事无巨细一一过问,对他们的事千叮咛万嘱咐地唠叨。但同时他们又不具备独立自主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他们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可自己又不具备充分的生活自理能力,他们想让成人把他们当作大人看待,可自己得许多言行举止依然带有孩子气,以至于他们越是想摆脱父母,越是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