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正文

作为中小学生应该怎么实践五观教育与五个认同呢?

如何教育学生树立五个认同的意识

写作思路:从开展校园生活,丰富科研,开展实际活动等方面入手来写。

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利用升国旗、入党、入团等仪式及重大节假日和各民族传统节日等节点,普遍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二要丰富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活动。要把“五个认同”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引导青少年学好文化课的基础上,加深对民族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技艺、传统舞蹈、传统医药等内容的了解。注重对教师队伍的提升和培训,确保在教学过程中,将“五个认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到整个教学实践中。

三要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广泛利用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对“五个认同”的感知。

四要大力推进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充分挖掘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使学生在了解、学习与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过程中,具备多元文化视野,并自觉把本民族文化统一到中华文化之中。

五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用分类指导的方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六要扎实做好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电子屏、广播电视网络等设施,广泛深入开展“五个认同”的宣传教育,形成强大的宣传力量。

如何教育学生树立五个认同的意识?

第一部分,就是现行的德智体,也有人扩充为德智体美劳。在实际操作中,智,也就是文化和专业课最受重视。中学考核的是应试能力,大学重视的是专业学习和论文。
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对德智体的强调,提醒学生课业不是教育的全部。
第二部分,法律与社会规范。小学应该设立品行课,中学和大学应该设立公民课,循序渐进地告诉学生应该遵守法律,遵守社会规范。
每当有优秀的大学生犯了罪甚至杀了人,总会有一群人出来为之说情,希望从轻发落。大学生犯罪有从轻处罚的理由,更有从重的理由。而从自身来说,读了那么多的书反而去危害社会进而毁了自身的前程,是不可原谅的。
第三部分,传统文化与经典。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人们因此而轻视传统和经典。事实上,我们的变化包含着放纵和浪费,是不可持续的。回顾传统和经典,能够让我们了解社会发展的来龙去脉,避免走上不归的道路。在日常生活中,祖先留下的经典也会给予我们智慧和快乐。
在中学和大学,《论语》、《老子》和庄子,西方的经典以及东西方的宗教可以当作选修课。
第四部分,民间的智慧与道义。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很重要,但那只是知识的一部分,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学会了专业课就觉得自己通晓了全部真理,是一种致命的狭隘和狂妄。
作为最低限度,我们应该对民间的智慧与道义保持敬畏,不要动辄指斥大众愚昧。
在荒谬的文化大革命中,中国的农民不相信革命有什么神通,坚信种粮吃饭最重要。改革以后,大众一直认为大拆大建是败家的行为。

第五部分,学会快乐地生活。
要学会有张有弛,学会调整自身的状态。学会生活自理,把有效地处理生活琐事当作乐趣。要有目标,同时把追求目标的过程当作快乐。
要学会与人相处,做到与人为善并且用文明的方法解决纠纷。要学会沟通,并且向民间学习人情世故。一定要记住,过于背离人情世故的革命、改革、创造和个性很可能是荒谬的,有时是邪恶的。

如何在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关系到每个公民的价值取向,应该从小抓起,从教育入手,而且要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人不学,不知义。做什么人,立什么志,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养,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关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民教育的基本任务,没有这样的价值观作为教育的主导,就不可能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深入教育各个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每个环节。只有覆盖到所有教育平台,形成长效的教育机制,不断用各种方式

如何树立和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五观

一、思想认识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不断推动解决民族问题实践的发展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动民族工作实践的发展。进一步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民族问题、怎样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崭新的民族理论,全面总结和系统概括了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科学阐明了民族问题的内涵,对什么是民族问题给予回答,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怎样解决民族问题以及能否解决好民族问题,因而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

”五观“教育内容是什么?

(1)智力观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大多数人具有完整的智能,但每个人的认知特征又显示出其独特性,在八种智能方面每个人所拥有的量是不同的,八种智能的组合与操作方式各有特色。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偏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强调语文和数理化等学科的教学,而忽视对学生其他能力方面的开发和培养,从而贬低了其他认知方式的重要性。因此,认为学生的多种智能在传统的学业方面未能受到尊重,他们的特长可能难以被发现,这对于学校和社会都可能是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须认识到智力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并使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音乐、体育、美术、历史、地理、社会常识等学科,对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