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正文

美式教育和中国教育

中式教育和美式教育的差别到底在哪里?

现代教育的问题本质上是经济问题。国人往往愿意夸大中国教育的缺点,无视美国教育的问题和现代教育的本质矛盾,而把自己的种种和中国社会发展某些方面的问题归咎于中国的教育上。



1. 适当的应试教育不会摧残人的创造力

人们常常批评中国教育的一点就是认为孩子们天天应试会伤害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对此最佳的反例就是韩国。韩国应试教育比中国还要残酷,进行全面的量化管理。然而韩国不仅技术创新做得比中国多,球踢得还比中国好,电影拍得比中国强,连肥皂剧和综艺节目做得都比中国专业。这是为什么?

在以上的每一个细分领域讨论中国同韩国差距的原因,都可以另写一篇答案。但一个共同点是,韩国在以上的每个领域都创造了一个健康的人才市场。既然是市场就要符合经济学原理。而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原理就是: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具体到人才市场就是,人们会为了得到想要的工作机会而努力获得相应的培训,无论这份工作是科学家,工程师,还是足球运动员。中国学术圈的问题,不是因为应试教育影响了孩子们的创新能力,而是因为认真的科研没有得到足够的激励,对腐败造假的纵容包庇伤害了科研人才的市场。

再说一个例子:IMO,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每年,IMO都会把各国选拔出来的孩子们关在一起考试做数学题,根据成绩对国家进行排名。因此大多数竞赛强国都会在考试前的几个月开始对自己国家的国家队选手进行培训。而能进入国家队的孩子,在这之前很可能已经经历过若干年的奥赛教育。因而IMO大概是最为极端的应试教育之一。那些在IMO中获奖的孩子们长大后怎么样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还在么?

我们可以从菲尔兹奖,这个被成为“数学家的诺贝尔奖”的获奖结果中看出些一二。从1990年开始算起,每届菲尔兹奖获得者中都会有至少一位是IMO获奖者,一共26位获奖者中有13位是曾经的IMO获奖者。这些在数学研究中做出巨大突破的数学家们,曾经也是应试教育的经历者和优胜者。那场应试,伤害到他们什么了?

人们常常低估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和选拔的巨大作用,而夸大了应试教育的负面效果。

2. 量化考核是公共教育的未来

首先明确几个概念。教育的概念其实应该分为两部分:家庭教育和公共教育。前者指代父母,后者指代学校。在接下来的这个段落,我们只讨论公共教育,即学校到底应该怎么教。

很多国人总爱说,美国学校有多好多轻松,老师整天带着孩子们玩,搞素质教育,不像国内天天考试。且不说这种放羊式管理造成了美国理科基础教育的全面落后,更重要的是,在美国,公共教育正在全面走向量化,而且教育越发达的地区量化的程度越高。

GreatSchools Ratings,一种在美国常用的用来评价公立学校的分数体系。每个学校得分在0-10之间。在美国的大部分州,分数完全取决于在校学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家长们根据学校的分数判断学校的教育质量,从而为孩子选择学校和学区。因此,提高学生们的标准化考试成绩,是学校发展的首要目标。这故事的开局是如此的熟悉,以至于国人不难想像到这场量化运动会走向何处。最终,学校的老师们也将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被考核。这将重塑教师的人才市场,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教育质量。

量化考核是教育工业化进程不可逆转的趋势。


美国早年的放羊式“素质教育”就如同田园牧歌的纯手工时代,而量化考核就是工业革命和社会大分工。你可以指责工业化和社会分工造成了人们异化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你不能否认,工业化和社会分工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注定要更广泛,因为它更有效率。纯粹而优质的手工业依然存在,但它只会以小众的,高价的形式,去满足那些愿意为了特定质感花更多钱的人。在教育市场,那叫做私立学校。

教育的市场化会做出自发的选择。这是为什么讨论衡水中学是否应该存在没什么意义。衡水模式出现在河北而不是北京上海本身就说明了答案:河北的经济水平只能负担起衡水模式的教育成本与质量比。

人们常常低估经济对教育模式的影响,而高估了人为改革的作用。

3. 素质教育不适合公共教育

素质教育是什么?无论你是指古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式教育,还是指中国古代的私塾式教育,还是当代教育书籍中的“启发式教育”,都绕不过一件事:这种教育是一对一的,个性化的,针对特定学生的。换句话说,学生/老师比例要足够的低才能保证质量。

这决定了素质教育或许在古代可以行得通,但在现代公共教育绝对不行。因为古代的教育都是给有钱家孩子的,是私人的。而现代公共教育是大规模的,低成本的,以保证尽可能多的孩子接受教育,从本质上就与素质教育的现实基础相违背。想在公共领域实践素质教育,就等同于想让每个孩子都有做科学家的能力因而找大学教授来给小学上课。这既不现实,我们也不需要。

所以素质教育应该在哪里实践?在那些能一个老师只配几个学生的地方:博士生院,私立学校,和家里。(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家里是最容易实践素质教育的地方。换句话说,素质教育应该是家长的责任而不是社会的。多数中国的父母,轻视了自己作为孩子第一个老师的责任)

要求中国的公共教育强行实践素质教育,只会让已经实现工业化的中国课堂退回到放羊式管理。而那些本可以因为标准化考试而让大多数孩子获得的教育,也只会出现在有钱人家的家教课上。

4. 美国的问题:素质教育加重了社会阶级固化

假如一个社会过分强调素质教育,并根据“素质”来进行人才选拔,那会怎么样?那就会像现在的美国一样,只有有钱家的孩子才能上常青藤。因为获得“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办法是上私立高中,而要上私立高中首先要有一样东西:钱。

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这三所大学,录取率最高的100所高中,只有6所不是私立的。而私立高中的大部分学生都来自私立初中,私立小学... 这意味着,一个普通的美国中产家庭,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社会的上升通道,从一开始就狭窄无比。

我们甚至可以怀疑,所谓“素质”教育和“素质”选拔,是不是有产阶级们的阴谋,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否则,为什么亚裔学生在常青藤的录取上一直受到歧视,即使他们连“素质教育”的表现都比白人学生优秀得多?

5. 我们要从美国教育学习什么?

当然,我们还是能从美国教育学到不少,特别是如何在量化考核的同时保证学生福利:

5.1 多次考试取最优

高考为人所诟病的一个问题就是“一考定终身”,偶然的发挥失常对学生个人的伤害太大。这件事美国做得比较好。SAT考试可以每个月都重新考,申请大学时提交其中最好的一次成绩就行。实践的难点是要做到每次考试的标准更一致,而不仅仅是对学生成绩做正态化。

5.2 考试标准的多样性给孩子选择和思考的空间。

高考把孩子们用一个模子打造成型,就忽略了个体的差异化发展。然而量化考核不代表非要有唯一的考核标准。

美国的SAT2考试,作为对SAT基础考试的一个重要补充,需要学生选三个科目来考,难度比SAT高。这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对自身的兴趣和选择进行思考,而不是一味的题海。在此之上的AP考试,更是要选一门大学的科目来考察大学入门内容,难度比SAT2和高考都要高得多。这样,以后不打算做数理相关工作的孩子可以只考SAT,对数学有兴趣的再考SAT2的数学,大学想学数学的再考AP的数学,特别厉害的考竞赛。这一整套阶梯化个性化的量化考核标准,值得中国学习。

一句话总结:现代教育的问题本质上是经济问题,在理解这个前提下讨论如何改进中国教育才有意义。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区别是什么?

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因为中国的社会和美国的社会就是完全不同的。首先中国的社会上需要本土的人才,于是中国的教育就是专注于帮助社会培养人才而存在的中国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应试教育。而应试教育就是在一层一层的选拔人才,将孩子在高考过后分为不同的层次,分到不同的领域当中。并且在完成了大学的相关学习以后,每个领域当中都会出现一些非常优秀的人,这些优秀的人就是社会所需要的顶尖人才。

选拔人才

中国的应试教育是在一层一层的选拔人才,并且将不同的人才分到不同的领域当中,这样人才就能够到更好的领域当中去。中国的教育会显得更有压力一些,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压力中国的学生们才会更有动力。因为学生在这种压力之下能够更好地去发展自己,并且能够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一些,这些都是非常正向的引导。

不同的教育模式

并且中国的学生到了国际上以后也会非常的受欢迎,因为大家会发现中国的学生将所有的知识都记在了自己的脑海当中,这对于很多其他国家的学生来讲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其他国家的学生会觉得中国的学生非常的神奇,怎么可能记得住这么多的东西,也就是说中国的留学生在国际上是很受人喜欢的。

而美国的教育则不同,美国的教育相对而言会显得更开放一些,并且美国的教育是在引导着孩子走上自己喜欢的道路。除此之外美国的教育也相当于是以人为本,希望能够培养出不同方面的人才,所以说美国的教育相对而言是比较开放的,而且是在一点一点引导着学生自己去发掘自己想走的道路,而并非是强制的要求孩子成为某个领域当中的人才。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区别是什么?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区别是:

1、教育模式不同

中国学生一年有8个多月是上课时间,每天的在校时间超过10个小时。而美国学生每年只有1000个小时左右的上课时间。相比之下美国学生上学时间短、课业负担轻,孩子有更充裕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有更多的自由。

虽然美国的学习时间少,但是美国的课堂效率很高。在美国,一个班机的人数不超过30人,否则就违反联邦教育法,不仅家长不同意,学校还会受到法律的严格制裁。而中国虽然明文规定不超过45人,但不少地区班级人数都是动则五六十人。美国的小班教学的效率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而且美国的教育更注意让学生主动学习。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因而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

中国则不然,总是要事先给学生做出细致繁琐的各种规定,该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候学,该怎么学等等,中国的学生视学习为功利,学得被动、教条、无奈。

2、教学模式

美国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其看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此美国的教材浅显,对孩子没有严格的要求。虽然美国人在基础教育的确实经常为人诟病,但是他们注重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中国则一味的强调夯实基础,才导致机械重复的作业一堆堆。创新缺乏已经是中国教育暴露出的重要缺陷,而这种是基础教育过度思维教育不到位造成的恶果。

3、考试成绩

美国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天赋和特长,成长为有用之才。因此美国的考试目的在于检测学习的效果,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利于今后的发展。而中国,考试已经沦为优胜劣汰的机器。

4、师生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虽然现在教师的地位下降了,但是教师对学生的性依然存在,孩子刚踏入学校就知道老师总是高高在上。而在美国,即便是大学教授也不会以自居的,美国人不承认。

中国孩子盲目崇拜老师,觉得老师总是对的,中国的老师喜欢保持威严,不苟言笑;美国老师则是嬉笑怒骂,很喜欢和小孩一起聊天,是要好的朋友关系。

中国的课堂要举手发言,美国的课堂鼓励自由发言。中国的课堂如果对教师的结论不同意会遭受批评,而在美国的课堂上则受到表扬。中国的课堂讲纪律,美国的课堂讲人权。

美式教育和中式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哪里?你觉得哪个好?

美国教育是典型西方教育,在当今更是成为西方教育的代表者。因此,分析中美教育的根本区别,不如分析东西方教育的根本区别。东西方文化差距之大,比他们地理位置的距离更大。这种差别投影到教育领域就显著体现在以下方面。

是否以人为本。西方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作为人的个体权利与自由;东方教育包括传统教育强调以社会为本,以社会评价作为个体价值的依据。客观地看,两者都有依据,都有长处,单纯以此否彼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但是现在教育理论界过份强调以人为本,仿佛以人为本就高出一筹,胜人一等,否则就是落后僵化。

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在传统教育中师和生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形成所谓的“师道尊严"。在现代东方教育中,这种不同被限制在课堂上、教学中,但依然被保留、被认可。西方教育认为,师生都是教学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地位的不同。东西方教师的不同地位,实际上决定了教学方式和教学效率。客观地讲东方教师的课堂效率更高,这一点逐步得到西方教育的认可。

关于刻苦。东方教育特别强调重视刻苦,留下了不少劝学文,也留下诸如闻鸡起舞、凿壁偷光等故事。东方教育认为学习不可能是件快乐的事,所谓的快乐不过是“苦尽甘来"。西方教育代表人物斯宾塞就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快乐的。本人认为斯宾塞理论的正确性不容置疑,但是过于天真,缺乏对实施层面的正确分析。在现实中,个人刻苦态度与教育效果之间确实存在因果关系。其实不是说哪种教育更好,毕竟中国教育高考的大形势就是如此。但是我想说,不是大多数人选择的就是最好的,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你认为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教育,有什么区别?

你认为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教育,有什么区别?

中国的教育体系和美国的教育体系主要在教育学zhi生方法和老师对学生的教学思维和整体社会环境导致的教育环境的差别,它们的具体区别是:

1、中国与美国教育的差异首先在于两国初等教育的教学目标不同: 中国初等教育将开发孩子的智力,孩子好处高分看成首要目标;而在美国,初等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2、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灌输,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和对知识的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态度,通过批判和反省来达到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

3、对于中国学生,大多数缺乏的是创造和创新的精神,过于注重扎实的基本功教育,对于美国学生,大多数缺乏的是扎实的基础,这都是因为教育环境的差别导致的。

4、美国的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就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的运动研究方法的能力。而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都是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能做学问的相互脱节的两阶段战略。

中国与美国教育的差异首先在于两国初等教育的教学目标不同:中国初等教育将开发孩子的智力,孩子考取高分看成首要目标;而在美国,初等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对待成绩的态度不同:对中国孩子来说,一份不好的成绩单会使他收到来自各方压力。然而在美国,每个学生年终的成绩单都是私人的物品,家长方面也不会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分数在大人心中远不如能力重要,而中国大部分学生的目的是"拿高分"。

两国在知识观存在差异: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灌输,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对知识的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和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即中国教育的静态与美国之间的动态差异,这一动一静这反映两国知识观的差异。

两国在提供该学生的环境上不同:美国的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的运动研究方法的能力。而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能做学问的相互脱节的两阶段战略。

展开全文阅读